Loading

專題特寫

追蹤確診者及其密切接觸者 口岸醫學檢查築起「防疫城牆」

澳門雜誌
135期
  • 疾控中心團隊在口岸設置醫學檢疫,築起「防疫城牆」。

  • 3月5日,工人體育館的醫學檢查站遷移至綜藝館,可同時容納一千名受檢者。

  • 仁伯爵綜合醫院顧問醫生、醫學檢查站統籌戴華浩(右一)表示,為確保醫學檢查站的安全有序運作,衛生局招募了大量志願者,與不同政府部門合作無間。

  • 在傳染病防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周羨梅醫生,對於參加是次抗疫工作,她認為是責任更是榮幸。

  • 前仁伯爵綜合醫院護士周美嫦已退休3年,今次以志願者的身份投加入抗疫工作,繼續奉獻自己的力量。

  • 疾控中心主任林松醫生(右二)表示,疫情防控的關鍵是要防止病毒的輸入和在本地社區傳播。

  • 疾控中心傳染病防制暨疾病監測部協調員梁亦好 (左一) 及其同事們上下一心,共同應對疫情。

  • 醫學檢查站的工作人員,皆會獲配備全套防護措施。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疾控中心團隊在口岸設置醫學檢疫,築起「防疫城牆」。
疾控中心團隊在口岸設置醫學檢疫,築起「防疫城牆」。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澳門出現以來,一線醫務人員全力以赴治病救人,面對兇險的病毒,沒有人退卻。在他們當中,有一支隊伍,他們負責澳門各出入境口岸的篩查及醫學檢查工作,一絲不苟地為全澳市民築起一道疫症的「防疫城牆」。

疾控中心團隊備受考驗

設三道防線嚴把關

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澳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下簡稱「疾控中心」)是一次大考。疾控中心主任林松醫生表示,疫情防控的關鍵是要防止病毒的輸入和在本地社區傳播。為了有效隔絕病毒傳播的源頭,疾控中心在特區政府和衛生局的領導下,在各個部門大力支持下,由內至外築起了3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最外圍的口岸檢疫。由1月23日在原有各口岸的體温監測的基礎上,全澳各口岸實施健康申報,到2月20日凌晨零時起,對來自高發國家或地區的入境人士進行醫學檢查或醫學觀察;隨着疫情的發展,口岸防線變得越來越重要,被列入高發國家或地區越來越多,3月17日凌晨零時起,所有在入境前14天內曾經到過中國以外的所有國家或地區的人士,須在指定地點接受14天醫學觀察,3月25日凌晨零時起,有關措施擴展到14天內曾經到過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

澳門雖然是個小城,但每年入境的旅客數以千萬計,口岸防疫的工作量極大,但卻是起着重大作用的一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制暨疾病監測部協調員梁亦好介紹:「在口岸前線的同事,除了詢問入境人士外出旅遊史,亦須測量體溫,觀察是否有相關症狀。通過這個方法,目前經口岸排查將其送往仁伯爵綜合醫院(俗稱山頂醫院)的人士中,已發現5例確診個案。這項措施的成效比我們預期的更好,能夠大大減低疫症帶入社區的風險。」

第二及第三道防線,分別是醫療機構的防線,以及社區內的防線。「我們為醫療機構中的工作,制訂了清晰的指引,讓全澳的公立醫院、私立醫院以及私家的臨床醫生都根據指引,清晰知道需要特別注意哪類病人,面對各種不同狀況的病人時如何處理。社區方面,疾控中心通過和社團機構合作,加大宣傳力度,令全澳市民清晰瞭解疫情最新發展,加強防範意識,根據相關個人衛生和周邊環境衛生指引,從自身做好預防工作。」梁亦好說。

疾控中心主任林松醫生(右二)表示,疫情防控的關鍵是要防止病毒的輸入和在本地社區傳播。
疾控中心主任林松醫生(右二)表示,疫情防控的關鍵是要防止病毒的輸入和在本地社區傳播。

疾控中心團隊

追本尋源不厭其煩

為了能夠及時發現及追溯關聯病例,當有人被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後,梁亦好和她的同事們需要在短時間內追蹤確診者及其密切接觸者的相關記錄。梁亦好介紹,這項工作通常被稱為流行病學檢查,指通過溝通及調查,確定患者的感染源頭、感染前後接觸過的人士以及傳染給他人的可能性。她強調,在追查記錄時,不但要注重患者口述的內容,亦要抽絲剝繭,去偽存真,細心查證相關資訊,確保在短時間內能找出感染源頭及評估傳染風險,才能向市民披露具體相關資訊。

對於新冠肺炎確診者及其密切接觸者而言,他們可能會焦慮、恐懼、抗拒、遺忘,甚至可能有欺瞞,如何在這種情況下從他們的回答中獲取有用線索,是疾控中心團隊面對的考驗。梁亦好舉例:澳門第8宗新冠肺炎確診病人是一位64歲的女性,確診之前在內地有住院史及居住史,回澳後亦有過不少社區活動,但患者由於身體原因,記憶力差,每次電話訪談,所講的內容都有些變動,調查起來非常困難。因為時間緊迫,梁亦好和同事決定向患者家人查詢,並聯繫患者曾去過的內地醫院核實其看病記錄。為了查證患者確診前在澳門鏡湖醫院求診的時間及接觸過的醫護人員,要求場所調動閉路電視確認患者就診時是否佩戴口罩,相關的醫護人員接診時是否有做好防護措施。又因該患者曾乘搭巴士,疾控中心通過交通局聯繫巴士公司,調動其乘坐巴士的刷卡記錄,繼而告知市民患者乘搭巴士的線路和時間,讓市民可以判斷自身有沒有和患者曾有接觸的風險。

疾控中心傳染病防制暨疾病監測部協調員梁亦好 (左一) 及其同事們上下一心,共同應對疫情。
疾控中心傳染病防制暨疾病監測部協調員梁亦好 (左一) 及其同事們上下一心,共同應對疫情。

疾控中心團隊

士氣高漲赴前線

同樣是攻擊呼吸系統的冠狀病毒,新冠肺炎讓人聯想起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俗稱「沙士」),「沙士」爆發的那一年,梁亦好剛剛完成全科實習走上工作崗位。她憶述,當年獲安排在外港碼頭負責前線檢疫工作。在香港以及內地案例較多,患者多數有發高燒等明顯症狀,使檢測有較為明確的目標,但今次疫情全球性蔓延,而且有相當一部份患者病情有隱蔽性,一些輕微症狀、無症狀感染者都可能有傳播風險,這令防疫工作難度倍增。雖然新冠肺炎和「沙士」病毒在傳染性和病徵的表現上有很多分別,但由於曾參與「沙士」的防疫工作,得到的經驗讓梁亦好面對今次的疫情時更加主動,不斷思考如何降低同事受感染的風險,合理安排人手,減輕前線同事的工作強度,以及給予他們最安全的保護措施。她說,最不希望見到的,就是同事在工作中感染疾病。

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除了負責全澳各口岸24小時輪更的體溫檢測工作外,疾控中心日常的工作也絕不能鬆懈。梁亦好透露:「部門內70多位同事,既要擔任日常安排的工作,例如針對登革熱和其他經蚊叮傳播的疾病,必須維持全澳的滅蚊工作;還有傳染病防治規劃的行政工作等,也要兼顧抗疫,一些同事在辦公室完成行政工作,下午回家休息一會,晚上又繼續到口岸參與檢疫工作。雖然他們會打趣地稱夜更為『爆肝更』,但並無怨言,士氣高漲,樂意守護前線,為澳門的安全做出貢獻。」她感動地說:「衛生局上下一心投入防疫工作,很多部門主動詢問我們是否需要支援,上級也調動了不同部門的同事輔助疾控中心,大大減輕我們的工作負擔。」

醫學檢查站的工作人員,皆會獲配備全套防護措施。
醫學檢查站的工作人員,皆會獲配備全套防護措施。

戰線推前阻截可疑病例

談及設立醫學檢查站,仁伯爵綜合醫院顧問醫生、醫學檢查站統籌戴華浩指出:「由於此次疫情變化迅速,特區政府果斷地因應澳門、內地甚至是國外的疫情變化調整優化政策。」第一波疫情中,確診病例以湖北旅客為主,(10例中有7例),因此措施集中於管理湖北旅客,及早發現病患加以治療,10位病患康復出院後(第10位於3月6日出院),澳門到3月14日都沒有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成效不錯。

到第二波疫情,陸續有其他國家和地區出現新冠肺炎病例,共有13個地方被列入高發區,為了減低社區爆發風險,衛生局開始對曾經到過新型冠狀病毒疾病高發地區的旅客實施醫學檢查,包括量體溫、問診以及針對的傳染病的檢查。他解釋:「由於口岸每天有數萬人士進出,沒有足夠空間對每一個旅客進行檢查,所以我們在2月20日在口岸附近設立臨時醫學檢查站,進行比較詳細的醫學檢查,監測。」

他回想,特區政府2月19日下午5時拍板決定建立臨時醫學檢查站,2月20日凌晨就開始實施。當時聯合了衛生局、治安警察局、海關、海事及水務局、消防局、旅遊局、體育局、社會工作局8個政府部門一起完成這項任務。衛生局主要承擔醫學檢查工作、治安警察局維持秩序、旅遊局負責車輛運送、體育局和海事及水務局負責場地管理、社會工作局負責食品物資供應及心理支援、海關在北安碼頭檢查站負責維持秩序。大家分工合作,短短7小時內設立了工人體育館及北安碼頭2個醫學檢查站。」

仁伯爵綜合醫院顧問醫生、醫學檢查站統籌戴華浩(右一)表示,為確保醫學檢查站的安全有序運作,衛生局招募了大量志願者,與不同政府部門合作無間。
仁伯爵綜合醫院顧問醫生、醫學檢查站統籌戴華浩(右一)表示,為確保醫學檢查站的安全有序運作,衛生局招募了大量志願者,與不同政府部門合作無間。

戴華浩指出:「醫學檢查的內容包括三個部份:探熱、病史詢問(去過哪些地方,有沒有相關的症狀,症狀如何)、體格檢查(心肺聽診,部份風險低的旅客可省卻這部份),必須由醫生負責才能判斷與該病是否有關,為確保安全,每兩個小時會重複一次,若發現疑似病例,會立即送往山頂醫院做更詳細的醫學檢查。」談及中心的工作,他指出,工作人員會獲配備全套防護措施:防護服、口罩、面罩、手套。但為了減少防護服的損耗,工作人員都會堅持到換更時才除去防護服,大家都很珍惜醫療資源。

隨着內地疫情好轉,入境的旅客人數由最初每日1,700人逐步上升到5,000人,高峰時期,工人體育館的空間不足以確保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為了保障入境人士的健康安全,特區政府便將醫學檢查站從工人體育館遷移至場地更大的綜藝館。

戴華浩解釋:「醫學檢查站內的同事不僅要進行醫學檢查,實際上還兼顧公關工作。澳門是一個旅遊城市,有些入境旅客未能及時瞭解相關措施,我們會友善及耐心解釋,在非常時期,這是為了保障旅客與澳門市民健康所採取的必要措施。當中也有部份旅客不願接受醫學檢查選擇折返,我們也專門設立了一個區域幫助他們返回內地。由於醫學檢查需要8小時,在綜藝館,我們專門設立了一條通道前往室外的吸煙區,還設立了哺乳室供有需要人士使用;老弱婦孺在經過檢查,確認安全後,工作人員會盡量提早放行,以人性化處理。」

3月5日,工人體育館的醫學檢查站遷移至綜藝館,可同時容納一千名受檢者。
3月5日,工人體育館的醫學檢查站遷移至綜藝館,可同時容納一千名受檢者。

主動請纓再上一線

醫學檢查站需要非常多的人力資源投入,以高峰時段每日5,000人計,每人被觀察8小時,其間至少要做4次測量體溫等醫學檢查,工作人員一共就需要做20,000次檢查記錄。因此,局方決定招募有一定醫護經驗的志願者支援抗疫前線工作。在山頂醫院工作了將近40年,已經退休3年的周美嫦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第一時間填寫了自願參加抗疫工作的意願書。

退休前,周美嫦是山頂醫院的護士,積累了豐富的醫護經驗,同時她還是醫院感染控制委員會成員,對防疫的行政工作也十分熟悉。「當年『沙士』,我和一群同事建立了『沙士』的特別急診,只有一個很小的急診室,但正因為經歷過那個時期,我能體會到,應對這類傳染病的前線同事是非常辛苦的,因為要面對太多的未知數。看到今次疫情,感覺自己可能幫得上忙,於是就參與了志願者工作。」

在醫學檢查站的工作並不輕鬆,周美嫦所在的醫療隊主要負責評估、篩查、探熱等工作,除此之外,還要應對受檢旅客的波動情緒。周美嫦說:「政策實施初期,有些遊客不太接受,但隨着宣傳工作的普及,他們也開始積極配合我們的工作。

身為護士,周美嫦退休之後也沒有停下照顧人的生活,但她沒有選擇進入院舍重投護理工作,而是回到長大的社區,義務協助一家非資助的長者中心照顧長者,包括安排長者的康樂活動,量血壓,以至駕車送長者到醫院複診等。為了保持身心健康,她在空閒時會和一班長者一同練習門球這種兼具戰術和技巧的運動。

從退休後的狀態,再次投身到緊張的前線醫護工作,對於周美嫦而言也是一次難忘的經歷。「我突然感覺到,好像回到了以前工作的時候,遇到曾一起共事的舊同事,看見他們初心不改,全心全意地做好醫護工作,讓我很有感觸……這次志願者工作也讓我接觸到一班年輕的醫護工作者,他們雖然年紀輕輕,但對工作的投入非常值得讚賞。看到澳門年輕一代的擔當,讓我感到非常欣慰。」

前仁伯爵綜合醫院護士周美嫦已退休3年,今次以志願者的身份投加入抗疫工作,繼續奉獻自己的力量。
前仁伯爵綜合醫院護士周美嫦已退休3年,今次以志願者的身份投加入抗疫工作,繼續奉獻自己的力量。

多部門合作立解疑難

對於周美嫦而言,參加前線抗疫工作只是「力所能及就去做」的事,但對於衛生局醫生周羨梅而言,周美嫦是前線工作的強大助攻。周羨梅憶述,「志願者周美嫦對於感染控制的場地設立很有經驗,她幫助我們規劃物資在場地內的擺放、醫護人員穿脫防護服的空間、相關出入口、進食區域等等,都規劃得非常妥當。」

讓周羨梅印象深刻的,是醫學檢查站內,來自各個政府部門的同事,所表現出的專業精神和無間合作。她憶述:「在檢查站遇到一位60歲左右的婆婆獨自一人入境,她是聾啞人士,也不會讀、寫,在填報相關資料的時候遇到困難。幸好社會工作局與聾啞人士協會一直有合作聯繫,於是在社會工作局幫助下,花了將近1小時,通過手語和婆婆溝通之後填寫好資料,並幫婆婆聯絡家人,最後順利完成相關檢查程序並由家人接回。另外,治安警在現場幫忙維持秩序、派發健康評估表、記錄進行醫學檢查的時間、控制人流、核對身份,都很專業。」

周羨梅擁有豐富的傳染病防治經驗,「沙士」時她已經在衛生中心工作,更經歷過豬流感、中東呼吸道綜合症、禽流感等疫症防控工作,現時負責的工作是審查各種公眾場所的衛生條件。在設立醫院檢查站之前,她曾被派駐收容湖北旅客作隔離觀察的酒店,在訪問期間,她又剛剛接到通知,隨着入境的人數減少,她會再次投入醫學觀察酒店的工作。她透露,最初被派駐到指定的醫學觀察酒店工作,兒子還是有擔憂。周羨梅向兒子解釋,身為一名醫療人員,受到的相關培訓是足夠的,也懂得保護好自己,加入抗疫工作是職責所在,能從中略盡綿力,自己亦深感榮幸。

在傳染病防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周羨梅醫生,對於參加是次抗疫工作,她認為是責任更是榮幸。
在傳染病防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周羨梅醫生,對於參加是次抗疫工作,她認為是責任更是榮幸。

文:黃桂蘭  圖:衛生局、宋楚珊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