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专题特写

追踪确诊者及其密切接触者 口岸医学检查筑起「防疫城墙」

澳门杂志
135期
  • 疾控中心团队在口岸设置医学检疫,筑起「防疫城墙」。

  • 3月5日,工人体育馆的医学检查站迁移至综艺馆,可同时容纳一千名受检者。

  • 仁伯爵综合医院顾问医生、医学检查站统筹戴华浩(右一)表示,为确保医学检查站的安全有序运作,卫生局招募了大量志愿者,与不同政府部门合作无间。

  • 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周羡梅医生,对于参加是次抗疫工作,她认为是责任更是荣幸。

  • 前仁伯爵综合医院护士周美嫦已退休3年,今次以志愿者的身份投加入抗疫工作,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

  • 疾控中心主任林松医生(右二)表示,疫情防控的关键是要防止病毒的输入和在本地社区传播。

  • 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暨疾病监测部协调员梁亦好 (左一) 及其同事们上下一心,共同应对疫情。

  • 医学检查站的工作人员,皆会获配备全套防护措施。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疾控中心团队在口岸设置医学检疫,筑起「防疫城墙」。
疾控中心团队在口岸设置医学检疫,筑起「防疫城墙」。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澳门出现以来,一线医务人员全力以赴治病救人,面对凶险的病毒,没有人退却。在他们当中,有一支队伍,他们负责澳门各出入境口岸的筛查及医学检查工作,一丝不苟地为全澳市民筑起一道疫症的「防疫城墙」。

疾控中心团队备受考验

设三道防线严把关

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澳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简称「疾控中心」)是一次大考。疾控中心主任林松医生表示,疫情防控的关键是要防止病毒的输入和在本地社区传播。为了有效隔绝病毒传播的源头,疾控中心在特区政府和卫生局的领导下,在各个部门大力支持下,由内至外筑起了3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最外围的口岸检疫。由1月23日在原有各口岸的体温监测的基础上,全澳各口岸实施健康申报,到2月20日凌晨零时起,对来自高发国家或地区的入境人士进行医学检查或医学观察;随着疫情的发展,口岸防线变得越来越重要,被列入高发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3月17日凌晨零时起,所有在入境前14天内曾经到过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或地区的人士,须在指定地点接受14天医学观察,3月25日凌晨零时起,有关措施扩展到14天内曾经到过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

澳门虽然是个小城,但每年入境的旅客数以千万计,口岸防疫的工作量极大,但却是起着重大作用的一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暨疾病监测部协调员梁亦好介绍:「在口岸前线的同事,除了询问入境人士外出旅游史,亦须测量体温,观察是否有相关症状。通过这个方法,目前经口岸排查将其送往仁伯爵综合医院(俗称山顶医院)的人士中,已发现5例确诊个案。这项措施的成效比我们预期的更好,能够大大减低疫症带入社区的风险。」

第二及第三道防线,分别是医疗机构的防线,以及社区内的防线。「我们为医疗机构中的工作,制订了清晰的指引,让全澳的公立医院、私立医院以及私家的临床医生都根据指引,清晰知道需要特别注意哪类病人,面对各种不同状况的病人时如何处理。社区方面,疾控中心通过和社团机构合作,加大宣传力度,令全澳市民清晰瞭解疫情最新发展,加强防范意识,根据相关个人卫生和周边环境卫生指引,从自身做好预防工作。」梁亦好说。

疾控中心主任林松医生(右二)表示,疫情防控的关键是要防止病毒的输入和在本地社区传播。
疾控中心主任林松医生(右二)表示,疫情防控的关键是要防止病毒的输入和在本地社区传播。

疾控中心团队

追本寻源不厌其烦

为了能够及时发现及追溯关联病例,当有人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后,梁亦好和她的同事们需要在短时间内追踪确诊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相关记录。梁亦好介绍,这项工作通常被称为流行病学检查,指通过沟通及调查,确定患者的感染源头、感染前后接触过的人士以及传染给他人的可能性。她强调,在追查记录时,不但要注重患者口述的内容,亦要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细心查证相关资讯,确保在短时间内能找出感染源头及评估传染风险,才能向市民披露具体相关资讯。

对于新冠肺炎确诊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而言,他们可能会焦虑、恐惧、抗拒、遗忘,甚至可能有欺瞒,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从他们的回答中获取有用线索,是疾控中心团队面对的考验。梁亦好举例:澳门第8宗新冠肺炎确诊病人是一位64岁的女性,确诊之前在内地有住院史及居住史,回澳后亦有过不少社区活动,但患者由于身体原因,记忆力差,每次电话访谈,所讲的内容都有些变动,调查起来非常困难。因为时间紧迫,梁亦好和同事决定向患者家人查询,并联系患者曾去过的内地医院核实其看病记录。为了查证患者确诊前在澳门镜湖医院求诊的时间及接触过的医护人员,要求场所调动闭路电视确认患者就诊时是否佩戴口罩,相关的医护人员接诊时是否有做好防护措施。又因该患者曾乘搭巴士,疾控中心通过交通局联系巴士公司,调动其乘坐巴士的刷卡记录,继而告知市民患者乘搭巴士的线路和时间,让市民可以判断自身有没有和患者曾有接触的风险。

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暨疾病监测部协调员梁亦好 (左一) 及其同事们上下一心,共同应对疫情。
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暨疾病监测部协调员梁亦好 (左一) 及其同事们上下一心,共同应对疫情。

疾控中心团队

士气高涨赴前线

同样是攻击呼吸系统的冠状病毒,新冠肺炎让人联想起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俗称「沙士」),「沙士」爆发的那一年,梁亦好刚刚完成全科实习走上工作岗位。她忆述,当年获安排在外港码头负责前线检疫工作。在香港以及内地案例较多,患者多数有发高烧等明显症状,使检测有较为明确的目标,但今次疫情全球性蔓延,而且有相当一部份患者病情有隐蔽性,一些轻微症状、无症状感染者都可能有传播风险,这令防疫工作难度倍增。虽然新冠肺炎和「沙士」病毒在传染性和病征的表现上有很多分别,但由于曾参与「沙士」的防疫工作,得到的经验让梁亦好面对今次的疫情时更加主动,不断思考如何降低同事受感染的风险,合理安排人手,减轻前线同事的工作强度,以及给予他们最安全的保护措施。她说,最不希望见到的,就是同事在工作中感染疾病。

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除了负责全澳各口岸24小时轮更的体温检测工作外,疾控中心日常的工作也绝不能松懈。梁亦好透露:「部门内70多位同事,既要担任日常安排的工作,例如针对登革热和其他经蚊叮传播的疾病,必须维持全澳的灭蚊工作;还有传染病防治规划的行政工作等,也要兼顾抗疫,一些同事在办公室完成行政工作,下午回家休息一会,晚上又继续到口岸参与检疫工作。虽然他们会打趣地称夜更为『爆肝更』,但并无怨言,士气高涨,乐意守护前线,为澳门的安全做出贡献。」她感动地说:「卫生局上下一心投入防疫工作,很多部门主动询问我们是否需要支援,上级也调动了不同部门的同事辅助疾控中心,大大减轻我们的工作负担。」

医学检查站的工作人员,皆会获配备全套防护措施。
医学检查站的工作人员,皆会获配备全套防护措施。

战线推前阻截可疑病例

谈及设立医学检查站,仁伯爵综合医院顾问医生、医学检查站统筹戴华浩指出:「由于此次疫情变化迅速,特区政府果断地因应澳门、内地甚至是国外的疫情变化调整优化政策。」第一波疫情中,确诊病例以湖北旅客为主,(10例中有7例),因此措施集中于管理湖北旅客,及早发现病患加以治疗,10位病患康复出院后(第10位于3月6日出院),澳门到3月14日都没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成效不错。

到第二波疫情,陆续有其他国家和地区出现新冠肺炎病例,共有13个地方被列入高发区,为了减低社区爆发风险,卫生局开始对曾经到过新型冠状病毒疾病高发地区的旅客实施医学检查,包括量体温、问诊以及针对的传染病的检查。他解释:「由于口岸每天有数万人士进出,没有足够空间对每一个旅客进行检查,所以我们在2月20日在口岸附近设立临时医学检查站,进行比较详细的医学检查,监测。」

他回想,特区政府2月19日下午5时拍板决定建立临时医学检查站,2月20日凌晨就开始实施。当时联合了卫生局、治安警察局、海关、海事及水务局、消防局、旅游局、体育局、社会工作局8个政府部门一起完成这项任务。卫生局主要承担医学检查工作、治安警察局维持秩序、旅游局负责车辆运送、体育局和海事及水务局负责场地管理、社会工作局负责食品物资供应及心理支援、海关在北安码头检查站负责维持秩序。大家分工合作,短短7小时内设立了工人体育馆及北安码头2个医学检查站。」

仁伯爵综合医院顾问医生、医学检查站统筹戴华浩(右一)表示,为确保医学检查站的安全有序运作,卫生局招募了大量志愿者,与不同政府部门合作无间。
仁伯爵综合医院顾问医生、医学检查站统筹戴华浩(右一)表示,为确保医学检查站的安全有序运作,卫生局招募了大量志愿者,与不同政府部门合作无间。

戴华浩指出:「医学检查的内容包括三个部份:探热、病史询问(去过哪些地方,有没有相关的症状,症状如何)、体格检查(心肺听诊,部份风险低的旅客可省却这部份),必须由医生负责才能判断与该病是否有关,为确保安全,每两个小时会重复一次,若发现疑似病例,会立即送往山顶医院做更详细的医学检查。」谈及中心的工作,他指出,工作人员会获配备全套防护措施:防护服、口罩、面罩、手套。但为了减少防护服的损耗,工作人员都会坚持到换更时才除去防护服,大家都很珍惜医疗资源。

随着内地疫情好转,入境的旅客人数由最初每日1,700人逐步上升到5,000人,高峰时期,工人体育馆的空间不足以确保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为了保障入境人士的健康安全,特区政府便将医学检查站从工人体育馆迁移至场地更大的综艺馆。

戴华浩解释:「医学检查站内的同事不仅要进行医学检查,实际上还兼顾公关工作。澳门是一个旅游城市,有些入境旅客未能及时瞭解相关措施,我们会友善及耐心解释,在非常时期,这是为了保障旅客与澳门市民健康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当中也有部份旅客不愿接受医学检查选择折返,我们也专门设立了一个区域帮助他们返回内地。由于医学检查需要8小时,在综艺馆,我们专门设立了一条通道前往室外的吸烟区,还设立了哺乳室供有需要人士使用;老弱妇孺在经过检查,确认安全后,工作人员会尽量提早放行,以人性化处理。」

3月5日,工人体育馆的医学检查站迁移至综艺馆,可同时容纳一千名受检者。
3月5日,工人体育馆的医学检查站迁移至综艺馆,可同时容纳一千名受检者。

主动请缨再上一线

医学检查站需要非常多的人力资源投入,以高峰时段每日5,000人计,每人被观察8小时,其间至少要做4次测量体温等医学检查,工作人员一共就需要做20,000次检查记录。因此,局方决定招募有一定医护经验的志愿者支援抗疫前线工作。在山顶医院工作了将近40年,已经退休3年的周美嫦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填写了自愿参加抗疫工作的意愿书。

退休前,周美嫦是山顶医院的护士,积累了丰富的医护经验,同时她还是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成员,对防疫的行政工作也十分熟悉。「当年『沙士』,我和一群同事建立了『沙士』的特别急诊,只有一个很小的急诊室,但正因为经历过那个时期,我能体会到,应对这类传染病的前线同事是非常辛苦的,因为要面对太多的未知数。看到今次疫情,感觉自己可能帮得上忙,于是就参与了志愿者工作。」

在医学检查站的工作并不轻松,周美嫦所在的医疗队主要负责评估、筛查、探热等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应对受检旅客的波动情绪。周美嫦说:「政策实施初期,有些游客不太接受,但随着宣传工作的普及,他们也开始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

身为护士,周美嫦退休之后也没有停下照顾人的生活,但她没有选择进入院舍重投护理工作,而是回到长大的社区,义务协助一家非资助的长者中心照顾长者,包括安排长者的康乐活动,量血压,以至驾车送长者到医院复诊等。为了保持身心健康,她在空闲时会和一班长者一同练习门球这种兼具战术和技巧的运动。

从退休后的状态,再次投身到紧张的前线医护工作,对于周美嫦而言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突然感觉到,好像回到了以前工作的时候,遇到曾一起共事的旧同事,看见他们初心不改,全心全意地做好医护工作,让我很有感触……这次志愿者工作也让我接触到一班年轻的医护工作者,他们虽然年纪轻轻,但对工作的投入非常值得赞赏。看到澳门年轻一代的担当,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前仁伯爵综合医院护士周美嫦已退休3年,今次以志愿者的身份投加入抗疫工作,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
前仁伯爵综合医院护士周美嫦已退休3年,今次以志愿者的身份投加入抗疫工作,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

多部门合作立解疑难

对于周美嫦而言,参加前线抗疫工作只是「力所能及就去做」的事,但对于卫生局医生周羡梅而言,周美嫦是前线工作的强大助攻。周羡梅忆述,「志愿者周美嫦对于感染控制的场地设立很有经验,她帮助我们规划物资在场地内的摆放、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的空间、相关出入口、进食区域等等,都规划得非常妥当。」

让周羡梅印象深刻的,是医学检查站内,来自各个政府部门的同事,所表现出的专业精神和无间合作。她忆述:「在检查站遇到一位60岁左右的婆婆独自一人入境,她是聋哑人士,也不会读、写,在填报相关资料的时候遇到困难。幸好社会工作局与聋哑人士协会一直有合作联系,于是在社会工作局帮助下,花了将近1小时,通过手语和婆婆沟通之后填写好资料,并帮婆婆联络家人,最后顺利完成相关检查程序并由家人接回。另外,治安警在现场帮忙维持秩序、派发健康评估表、记录进行医学检查的时间、控制人流、核对身份,都很专业。」

周羡梅拥有丰富的传染病防治经验,「沙士」时她已经在卫生中心工作,更经历过猪流感、中东呼吸道综合症、禽流感等疫症防控工作,现时负责的工作是审查各种公众场所的卫生条件。在设立医院检查站之前,她曾被派驻收容湖北旅客作隔离观察的酒店,在访问期间,她又刚刚接到通知,随着入境的人数减少,她会再次投入医学观察酒店的工作。她透露,最初被派驻到指定的医学观察酒店工作,儿子还是有担忧。周羡梅向儿子解释,身为一名医疗人员,受到的相关培训是足够的,也懂得保护好自己,加入抗疫工作是职责所在,能从中略尽绵力,自己亦深感荣幸。

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周羡梅医生,对于参加是次抗疫工作,她认为是责任更是荣幸。
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周羡梅医生,对于参加是次抗疫工作,她认为是责任更是荣幸。

文:黄桂兰  图:卫生局、宋楚珊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