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专题特写

守好医院内第一道防线

澳门杂志
135期
  • 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部医护团队发挥专业精神,尽心尽力,守好医院第一道防线。

  • 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部曾潭飞医生与同事们面对疫情,积极应变。

  • 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部杨佩仪医生(左二)与随机人员在飞武汉航班上,就接回澳门居民的系列工作安排作准备。

  • 仁伯爵综合医院医务主任李伟成医生表示,当疫情传入后,医院急诊部即启动传染病中央分流措施,阻断病毒传播。

  • 仁伯爵综合医院护士陈德玲表示,抗疫期间,局方有完善的指引及充足的保护装备,让医护可安心工作。

  • 仁伯爵综合医院护理助理员余月丽说,急诊是一个充满人情故事的地方。 

  • 行政长官贺一诚及社会文化司司长欧阳瑜视察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部,鼓励医护人员守好防疫防线。

  • 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部医护团队为病人提供适切的治疗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部医护团队发挥专业精神,尽心尽力,守好医院第一道防线。
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部医护团队发挥专业精神,尽心尽力,守好医院第一道防线。

「应对疫情,我们走在最前线,我们每天在急诊室布防,有赖全体同事恪守本份,尽心尽力。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急诊的防线守得好好。」仁伯爵综合医院医务主任李伟成医生对《澳门》杂志说。

有备而战、来之能战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人类健康的保卫战已经在千里之外打响,面对猖獗的病毒,危难关头,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负重前行,驰援救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民众筑起守护生命的钢铁长城。

看着不断上升的新冠肺炎确诊和重症人数,小城的居民焦急牵挂,为远方的同胞默默祈祷;而作为医护人员,李伟成和他的同事们更清楚流行病学家指出,「病毒不会移动,但是很多病毒都到过世界各地」的真正含义。

1月22日,农历年廿八,小城的市面依然洋溢着一片祥和,居民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庚子年忙碌准备着。同一时间,内地一些主要城市陆续出现零星确诊个案,反映出这种还没有为人类瞭解的病毒,已随着人潮不断扩张领地。就在这一天,潜藏在暗处的病毒投下了疫病的种子,澳门出现了第一宗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李伟成医生表示:「面对疫情来袭,卫生局医护团队的沟通非常重要,故此卫生局局长李展润就疫情的各项部署,多次与卫生局辖下不同部门和单位进行真情对话,指导抗疫工作细节、瞭解医护人员心理状况和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并在各种防疫物资上给予充分保障,从而在医护人员中建立起坚定抗疫信心。」

医院是生与死较量的战场,急诊科是最激烈的前沿阵地,在李展润局长事前所做的各项抗疫部署下,立即启动传染病中央分流,扩大特别急诊的范围,以「有备而战、来之能战」的最佳状态,守住医院防控工作的第一线。

行政长官贺一诚及社会文化司司长欧阳瑜视察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部,鼓励医护人员守好防疫防线。
行政长官贺一诚及社会文化司司长欧阳瑜视察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部,鼓励医护人员守好防疫防线。

澳门特区公立医院日常的运作模式是以急诊为主,病人不能直接进入门诊,所有人都要经过急诊的筛检后才获安排到不同的专科治疗。「我们在急诊建立防线,一方面可以防止有可能感染传染病的人士进入医院,造成院内感染;另一方面做好把关,将社区内有病的人士即时进行筛检、隔离,避免社区爆发。」李伟成说。

传染病中央分流的措施很严格,要求所有到医院求诊的病人须先测量体温,进行筛检后没有可疑,才被安排进入急诊轮候区;任何怀疑个案会即时安排到特别急诊以作进一步筛检。

中央分流用很短的时间对病人作出分流处理,避免他们在同一地方长时间逗留,制造另一种风险。「我们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指引,根据风险的评级,对感冒、发烧或有类似新冠肺炎症状的求诊者,进行流行病学筛查,抽丝剥茧,然后对疑似病例再隔离筛查。在1月18日使用核酸测试前,我们就严格地把可疑的病人隔离在负压候诊区,避免与其他人聚在一起,这个方法很有效。」李伟成医生进一步解释。

三月微凉而潮湿的风,漫过山顶医院急诊前的空地,一排排的椅子空空荡荡,看诊的人稀稀落落,来了,很快被中央分流了。

自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俗称「沙士」)后,经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指导,山顶医院建立起以急诊为主的防御措施。历年来,因应禽流感、猪流感的疫情,先后启动过中央分流。这次,则是2013年新急诊大楼落成后,第一次启动中央分流。

筛检,找出确诊者;隔离,阻断病毒传播。

仁伯爵综合医院医务主任李伟成医生表示,当疫情传入后,医院急诊部即启动传染病中央分流措施,阻断病毒传播。
仁伯爵综合医院医务主任李伟成医生表示,当疫情传入后,医院急诊部即启动传染病中央分流措施,阻断病毒传播。

果断应对第二波疫情

由1月22日第一宗个案出现,到2月4日第十宗个案后,连续40天,澳门没有新增确诊病例,社会上称之为第一波疫情。

「第一波疫情时,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对属高风险的,曾经去过湖北或者有社区爆发的城市的人士进行两次检测。筛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来自湖北的一名游客是确诊者。越早成功寻找出确诊的人士,意味着他们在社区游走的时间越短,传染给他人的机会越少,社区爆发的风险越低。」李伟成说。

农历新年期间,有不少旅客来到澳门欢度春节,他们当中可能有高风险的人士或感染者。李伟成医生和他的同事们果断做了一个决定,「我们对风险相对较高的职业――旅游巴士(俗称发财巴)司机进行全面筛检,希望在高危人群、无症状的人群中把可能存在的隐形确诊者找出来。最后,我们用了三天时间为近400名司机做测试,检测结果全部都是阴性,排除他们被感染的可能性,让业界安心,让居民安心。」

「扩大筛查,尽快发现可疑的、新的病例,是应对第一波疫情成功的策略。第一波疫情发生后,澳门有近40天没有确诊个案。这是事实,没有隐瞒。」李伟成医生说。

第十一宗确诊个案于3月15日出现,揭开第二波疫情的序幕。在3月上旬,随着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大批外游和留学的澳门居民,从疫情严峻的欧美各地回来,风险很高。按照特区政府的规定,所有入境人士都必须在指定的酒店接受医学观察,而公共卫生化验所的压力随之而来。有见及此,李伟成和他的同事们再次果断行动。

急诊人眼中「急」是工作的常态。正是因为「急」,令他们在面对疫情时,时刻保持警醒,工作节奏更加快速高效。为了保证送检样本的质量,加快公共卫生化验所的检测流程,尽快发现确诊者,急诊团队主动提出去酒店采集样本的建议。

「大家都知道疫情的迫切性,这项任务是一呼百应,连休息的同事都调班参加,没有一个逃兵,没有一个人say no(说不),行动非常迅速,我们只用了一天时间筹备。」

「由于采样地点不是医院,是酒店,环境相对复杂。我们要核对所有的身份资料,在电脑系统中开立化验单,确认房间编号……,工作量很大。」李伟成很为他的同事感到自豪,「早上11时取得酒店住客名单,下午4时出发,到晚上7时多完成300多个样本的取样工作。在这过程中,没有任何错漏,效率很高。也是一项创举。」

「个案越早发现,越早隔离,越早治疗,对患者来说,他们发展成重症的机会就会减低。前期工作做得好,急诊压力就小,急诊做得好,病房压力就没有那么大、重症就少,全都环环相扣。」本身也是深切治疗部主管的李伟成医生,在访问中不断强调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重要性。「全球各地有些地区,因为前线守得不好,病例出现多,病床不够,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医疗机构受压,医护人员受感染比率高,重症和死亡率就会升高。」

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部曾潭飞医生与同事们面对疫情,积极应变。
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部曾潭飞医生与同事们面对疫情,积极应变。

训练有素无惧挑战

病毒始终贯穿着人类的发展历史,传染病就在我们身边,它在人类文明中留下一座座杀戮战场。医学界现时对新冠肺炎的论证仍是不确定的,公众面对未知威胁时自然会产生莫名的恐慌。防疫工作就是要安抚人心,降低负面影响。「我告诉同事,作为专业医疗人员,我们讲科学,讲数据,但对居民来说,他们关心的是社区是否安全,自身健康是否有保障。我们注意到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对公众恐慌的情绪,我们要多做一点,比如我们去做较大规模的筛检,任务完成后,居民知道结果,他们就会安心,政府也可从容面对来自居民的压力。」

筑牢疫情防控的前线,李伟成认为得益于多年来的培训,不断完善的工作流程;得益于衷诚合作的好同事、好团队﹔也得益于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紧密合作。其中,李伟成特别指出,澳门作为中国第五支国际应急医疗队,相关的培训对日常防疫有很大的帮助。「国际应急医疗队的训练,教晓我们如何应对突发事情,如何去面对未知的事情,包括规划、统筹、安排和行动。这些训练在今次的疫情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包括特区政府派出包机到湖北顺利接载滞留当地的澳门居民,急诊同事中的国际应急医疗队成员便参与了统筹工作。」

疫情考验着每一个医护人员,也体现了他们并肩作战的坚韧品质。李伟成说:「今次的疫情有别于禽流感、猪流感和中东呼吸综合症,我们和政府各个部门互相配合、协调,按照疫情的变化,调整策略,如同大考,我觉我们做得OK。」

抗击疫情,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李伟成医生平静的外表上,我们依然能体会到医护人员肩上的重担和责任。

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部医护团队为病人提供适切的治疗
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部医护团队为病人提供适切的治疗

完美展示医护典范

从我们见面那一刻开始,杨佩仪医生就反覆强调,身为医护人员,只要和医务有关的工作,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3月7日,杨佩仪医生与卫生局同事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一起,乘搭特区政府的包机到武汉,接载滞留湖北省的澳门居民。「当上级跟我说,佩仪,你去武汉接居民好不好?我就毫不犹豫地说好啊。因为我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杨佩仪医生说。「接受这项任务,其实是我工作的一部份,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

作为随队的医护人员,「最大的挑战是在非医院环境下工作,有些事情是要靠自己去面对。在自己熟悉的医院工作,从后勤到决策,都有人为你处理和张罗。但外出工作,所有的事情就得自己一手处理。」杨佩仪医生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身为国际应急医疗队的成员,我们受训成为可以独当一面、随时能够执行应急医疗任务的工作人员。这是上天给我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

政府不同部门在是次的包机行动中鼎力合作,互相支持、协调、部署、安排、行动,令任务顺利完成。杨佩仪感激能遇到这么好的合作伙伴,「我们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彼此间就存在一种默契。大家都说,我这段时间常常出现在聚光灯下。我想,我在幕前,你看得见我,但我背后还有一整个团队在默默耕耘、无私付出,我只是其中的一个角色。」

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部杨佩仪医生(左二)与随机人员在飞武汉航班上,就接回澳门居民的系列工作安排作准备。
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部杨佩仪医生(左二)与随机人员在飞武汉航班上,就接回澳门居民的系列工作安排作准备。

疫情下的人情味

医护人员,见惯人世间的生离死别。他们救急扶危,为病患的康复痊愈而欣喜,也为病患的药石无灵而忧心。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杨佩仪医生对医患之间的互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对大多数人来说,生病时最渴望的就是家人的陪伴。家人除了妥善照顾,也可以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帮助病人度过难关。「每一个病人背后,都有一个备受煎熬的家庭。疫情来了,因防疫的需要,医院全面暂停探访及探病,由于无法与亲人见面,病人和家属同样无助、锥心。看着病人独自面对自己的状况,这是我从医十多年来,第一次强烈感受到传染病爆发对人的影响,这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隔离,断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我们有Facetime、有WhatsApp等即时通讯软件,但亲人间患难时的情感相依,并不是可以通过电话建立的。我觉得陪伴是很重要的。」杨佩仪医生讲述了一个亲身的经历。

「有一个病人,是一位六七十岁的长者,因为其他疾病来到我们医院。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来山顶医院,而且一进就是特别急诊。」「特别急诊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对普通人来说,被一群穿着全副防护衣的医护人员包围着,心里肯定惊惶。我就安抚伯伯,他告诉我说心里很害怕,他从未来过山顶医院,问山顶医院怎会是这样子。还问了我一连串的问题。」      

「因为要隔离排查,送他上病房时,伯伯问我可否和他儿子打个招呼。说真心话,我们并不是每次都会允许,但在伯伯的强烈请求下,我还是答应了。他就隔着病房的门,跟儿子说了一声bye bye(拜拜)。」

「我陪着伯伯上病房,安慰他说,48小时排查完成后,你就能够离开,就能和你的家人见面。」「伯伯对我说:『这个地方很大,我还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医院。可能是我很害怕。医生,多谢你啊!』我对他说,医护人员会照顾你,有什么事他们会通知我,我会马上跑过来看你。」

「不过,伯伯病得很重,最后还是走了。在这个过程中,家人都没有办法陪伴着他。病人孤单地进入我们的医疗体系,又孤单地离开,当时的感受特别深刻。」杨佩仪医生语带哽咽。

疫症,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即使是亲人最后的道别。医护人员,作为治疗者和陪伴者,那些关心的言语,那些善良的举动,传递着人间的暖意。

仁伯爵综合医院护士陈德玲表示,抗疫期间,局方有完善的指引及充足的保护装备,让医护可安心工作。
仁伯爵综合医院护士陈德玲表示,抗疫期间,局方有完善的指引及充足的保护装备,让医护可安心工作。

完善措施护前线

「当我身穿保护衣,投入每天工作,心里就不再害怕」。急诊部护士陈德玲和护理助理员余月丽异口同声地说。

陈德玲很年轻,是一位有5年经验的护士。「第一次接触传染病,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这是我一次很好的人生经验。」

面对疫情,仁伯爵综合医院在院领导的指导和多部门的配合下,更新、优化相关工作流程和预案,增强医护人员的知识储备,做好防护,降低他们受感染的风险。

「对于一种不知情的疫症,一定会惊,但相信在充足装备的保护下,在同事互相配合支持下,我们可以尽心尽力地去打这场仗。」陈德玲说。

每班6小时,由两名医生,两名护士和一名医务助理员组成的团队,每天与患者和家属打交道,检测体温,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严格把关,绝不漏掉任何的细节。「我们不吃不喝,直到换班才脱下保护衣。」陈德玲告诉我们,「记得有一次,我的搭檔腹部不适,非常的疼痛,我劝她出去服止痛药,但她却坚持直到工作完成。我们舍不得扔下搭檔去吃去喝,我们是并肩作战的。同时,也不舍得浪费一套保护衣。」

急诊是一个充满人情故事的地方。看到长途跋涉回来,一身疲惫的学子,余月丽很心痛,她为他们量血压,送上饭菜和热汤,安抚他们的情绪。学生们看着医护的尽心辛劳,也会由衷地对她说:「阿姨辛苦了,谢谢你!」

仁伯爵综合医院为有需要的前线医护,安排入住宿舍,14天的工作完成后,会有一段让他们调适心情的休息时间,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千百年来,面对瘟疫的侵袭,人类总是不停地探索各样的防疫措施和治疗方法。今天,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令某些传染病得到遏制,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和蔓延,说明生命仍然脆弱,我们面临的也许是一场更为持久的挑战,所幸的是,人类永远具有为生存而战的巨大勇气。

疫情是一场灾难,为了打赢病毒,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成为战士。

仁伯爵综合医院护理助理员余月丽说,急诊是一个充满人情故事的地方。 
仁伯爵综合医院护理助理员余月丽说,急诊是一个充满人情故事的地方。 

 文︰霍芷芸  图︰卫生局、宋楚珊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