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各地的环保活动中,都可看到「源头减废」这口号。「源头减废」就是要「惜物」,减少制造废物。其实,我国先贤早已提倡「物尽其用」,不轻易丢弃可用之物。
在大多数人的经济情况不大理想,物质供应也不太丰富的年代,人们都想方设法尽用物质的价值,修补稍有破损的东西继续使用,不让其成为「废物」,衣服鞋袜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
织补分粗细富人也光顾
节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昔日,许多人一生没有多少套衣服,特别是贫苦大众,衣服穿上多年之后会有破损,就把破损的地方缝补起来,继续穿,再破了,又补。在一些旧照片中,会看到不少穷人的衣服有补丁,这些补丁多半是家中妇女所做,也有职业的缝补师傅代劳。
往日缝补服务收费低廉,师傅收入微薄,租不起店面,多是带着简单的工具蹲在街头巷口接生意,也有裁缝店、服装店、洋杂店兼营缝补工作的。
缝补是修复破损衣服的工作,也称织补,其实是织与补两种手工的合称,两者虽同是针线手工,但补是粗工,织是细活,技术要求有异。补就是补丁,在破损的地方铺上一块碎布,在周围缝线收口就完了,十分简单,收费也最便宜。常见补丁的布料颜色、花样与原来衣服格格不入,但穷苦人家哪管得是否好看,能穿就算了。
织补重点在「织」,通常是较讲究的客人、较高价的衣服(如西装、旗袍、大衣等)才要织补。师傅先观察破损情况,然后在原衣服内里不起眼处,「偷」出一些纤维穿在缝纫针,于破损处按原来的颜色、经纬纹路,一横一直地耕织,填满破洞,再在里面收针才告完成。巧手师傅织补好一件衣服,骤看不见破绽。若是没办法「偷」到原来的纤维,就要尽量找到接近原衣服颜色和料子的棉线、绒线来代替,但这也许有点色差,容易看出修补痕迹。
不仅是穷人,富裕之人也会光顾织补师傅,那非因不肯买新衣,而是因为该破损衣物有特殊的意义(如是当年某个特别的场合所穿、某位值得纪念的人士所赠),尽管不再穿着,也要织补好,作为纪念物来收藏。
冷衫丝袜只织不补
织补手艺中还有织补冷衫(毛衣)。手织冷衫容易被钩破,不但有损外观,也影响保暖,就要请师傅修补复原。钩破的冷衫既不能补丁,也不可以用衣车缝合,其织补手艺要比布料衣服的织补复杂,因为手织冷衫的花样、编织方法多样,师傅要很有经验才能应付。师傅会在破口处,一针一针把断掉的冷线挑出来,再把冷衫打开,以相同的毛冷(毛线)按原来的花样与织法,一针一针、松紧有致地织补回去。
在往日的织补行业中,还有不太多见的织补丝袜,其收费也较高,皆因丝袜价昂,穿的人少。
养蚕取丝织造丝绸是中国古老的发明,尽管早在公元前已有千百种丝织产品闻名遐迩,却一直未能织造出丝袜来,丝袜是十六七世纪欧洲人发明的。蚕丝由中国贩运到欧洲,价格贵似黄金,加上最初的丝袜是全人工手织,故只有贵族才穿得起。后来英国发明了编织机,售价仍然是高不可攀,且因当时欧美女士时兴穿不露腿的长裙,丝袜的美腿作用派不上用场,故并不流行。直到20世纪,欧美女士的裙摆向上提升,丝袜也就开始在贵族阶层流行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蚕丝袜传到中国的国际大都会上海,适逢华人妇女所穿旗袍开衩也向上发展,穿上丝袜可增加露出的腿部美态,于是丝袜流行于中外富太名媛之间,并传到中国其他华洋杂处的城市,包括港澳。
在1950年前后的港澳,一般工薪阶层月入才六七十元,而一双丝袜售价近两百元,所以,尽管穿丝袜的都是富家小姐太太,当丝袜被钩破时,还是会舍不得丢弃而拿去织补好继续穿。记得直到1960年代初,营地大街还有一家「精补丝袜」的小作坊,店门口放着一台直立式、高一米多、体积不大的机器,就是织补丝袜机。
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发明了化工产品尼龙,这种人造纤维很快被用于纺织品生产,因其有如蚕丝般的弹性和光泽,也用来制造长袜,并被中国人称为「玻璃丝袜」。尼龙初面世,即发生二次世界大战,尼龙主要用于生产军需品(降落伞、绳缆、帐篷、汽车轮胎等),故玻璃丝袜产量很少,售价虽远低于蚕丝袜,仍非工薪阶层消费得起。几年后,二战结束,玻璃丝袜逐渐大量生产,到1950年代中后期,几元钱便可以买到一对,加上荷里活电影与商家大力宣传推广,港澳中高收入女士也穿起玻璃丝袜来了。
玻璃丝袜不但以价廉完全击倒了蚕丝袜,也因这化纤不能修补,而将丝袜织补机送进了博物馆。
随着社会发展,物质供应充裕,人们经济条件向好,对物质的要求渐高,破旧的衣服不再补丁,缝补衣服这行业早已转型升级,缝补师傅从街头转到民生区的店铺作集体经营,主要业务变为修改服装、也织补冷衫与高价衣物,光顾者仍大有人在。
修补旧鞋工艺不低
在六七十年前,皮鞋也是中高价货,因相当耐穿,不少人还是舍得买,中高收入人士会置有多双皮鞋。同样,皮鞋如有破损,也不轻易丢弃,而会拿去修补,补鞋行业应运而生,从业者众。孙中山先生的父亲孙达成曾在澳门以补鞋为业,他先在一家鞋店当学徒,后来又在一家葡萄牙人开的鞋店工作。笔者相识者中,已故前香港晶报社长陈霞子先生,抗战时期曾在澳门补鞋为生;昔日柿山街坊三叔也是一名补鞋匠。
早年的补鞋匠或曾在鞋厂工作学师,或曾在鲍思高慈幼会创办的无原罪工艺学院学艺,然后成为个体户,在街头巷口摆檔,或挑担游走于居民区接生意。
有人以为补鞋是手板眼见工夫,其实修补好一对鞋,个中技术含量不低。单是看看补鞋需要准备的基本工具与材料,就可知其工序、方法的繁杂。
工具有扫、刷、铁锤、马蹄铁、削皮刀、铁铲、铁钳、铁锥、剪刀、钩针、手动修鞋机、打磨机、手锯、木或铁鞋楦;材料有胶水、小铁钉、皮线、尼龙线、鞋油、皮件、橡胶件(从废弃的汽车轮胎割下来)、拉炼、木鞋跟、鞋码、鞋垫……这些工具与材料,有固定摊檔者会配备更多,挑担上街者则少一点。
皮鞋穿久了需要修补,最常见的是鞋踭(鞋跟)磨损。人们行走时,着力点在脚踭,重心多是有点向左或右倾斜,造成鞋踭磨损程度不一,走起路来不舒服甚至不稳妥,就需要修补。补鞋匠会视乎鞋踭磨损情况,决定是垫上橡胶皮或是整个鞋踭换掉,过程中会先用胶水黏合,再钉上几颗小钉,用锤锤实,最后是削去突出于边缘的胶皮、打磨、上油。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检查比对两只鞋的高度一致。
女鞋的高踭(高跟)也容易折断,如果只是鞋踭与鞋底结合处断开,只须上胶、加钉,若是高踭部份断裂,修理就比较麻烦,主要是这些高踭的颜色、粗细不一,补鞋匠备有的配件未必有同样的,那只能替换另一种高踭了,而且尽管只是折断了一只,也得两只同时换。
鞋底接触地面多,又常会沾水,穿着多年,会导致鞋线断开、黏胶硬化流失,鞋底出现裂口。那就需要打开裂口,重新缝线上胶黏合。如果情况更严重,鞋底磨损至出现破洞,简单的可以加上一块鞋掌,或是更换整个鞋底。鞋底分内外两层,补鞋匠先检查内底是否也破了,如果仅是外底破损,就慢慢将整幅外底连鞋踭剥离,更换外底与鞋踭即可,若是内底也破了,就须在保持鞋面完整的前提下,连内底也剥下,在备用的皮件剪下同样大小的一块,细心地在其周边割开一框缝槽,将原鞋面的末端楔进去,然后缝线,再贴上外底,上胶、缝线、换上新鞋踭、打钉、打磨、上油……其中的割缝与缝线的工序最考功夫,也必须用巧劲,否则容易破坏皮件,或被刀、钩所伤。整个过程,往往需好几个小时。
新鞋加码打掌更耐穿
不要以为皮鞋穿久了才要找补鞋匠修整,不少人会将新鞋拿来「加码」。为让皮鞋更耐穿,许多人会在新鞋的鞋踭、鞋底前端钉上铁制或硬胶的「鞋码」(打鞋码);也有人为鞋掌、鞋踭加一块橡胶皮(打掌和打踭)。另外,试穿新鞋时觉得稍紧,以为穿几天后皮革变软,就会穿得舒服,谁知不行,那是鞋笼确实小了点,补鞋匠可用鞋楦将鞋笼撑大一点点,再行定型,就可穿得舒服了。
传统的皮鞋还好修,近年皮鞋不但款式多变,材质、结构也时有更新,补鞋匠必须与时俱进,细心研究新鞋品类的结构与材质,细想修补方法,否则只能对客人「耍手拧头」,说句「修不了」。
为增加收入,一般补鞋匠都兼营修理手袋、提包、行李箱,如重缝车线、更换拉炼之类,有的还修洋伞等等。
昔日补鞋需求大,干这行可以「搵两餐」,但是,人们收入日高,惜物之人日少,修鞋要求日减,再难单以此业养妻活儿,故极少人愿意入行,街头补鞋匠退休一个少一个。近十多年,有新式机械补鞋店出现在市场,惟前景未明。
作者介绍
陈思国
资深传媒工作者。50多年笔耕不断,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散见港澳报纸杂志。
插图画家介绍
陆曦
澳门出生美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届澳门美术协会会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参加历年澳门美术作品联展,曾在澳门、香港举办《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在葡萄牙举办《陆昌、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是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镜海归帆图》中百米画卷的作者及总监制。
文:陈思国 题头画:陆曦 图:宾尼、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