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为世遗的澳门历史城区,除了一系列中式和西式的历史建筑物,还有基督教坟场,本文就介绍这处长眠着一些与澳门历史有关的人物的墓园。
马礼逊倡建墓园
坐落在白鸽巢公园及东方基金会会址旁边的基督教坟场,于1821年开辟,原称东印度公司坟场。19世纪的时候,该地段属城市边缘,附近曾设有澳门其中一座城门三巴门,墓园北侧的围墙外,昔日是华人村落石墙村(今石墙街一带)。当年将墓地设于城市边缘或城市之外,其中一个原因是基于城市卫生的考虑。
关于墓葬,中国人的坟墓多数是独立或以家庭为单位葬于山上或家族墓地,或找风水师挑选墓地。而欧洲的习俗是将逝者葬于公共土地,例如在教堂或其院落,后来出现了公共墓园。
伦敦传教会的马礼逊于1807年来到中国,在东印度公司担任翻译员,其妻子玛丽于1821年6月10日因患霍乱去世,马礼逊请东印度公司出面向澳葡当局申请,将从雅努阿里奥.阿尔梅达(Januario Agostinho de Almeida)购入的一幅土地辟为坟场,是澳门首座基督教新教的坟场。1857年,市政厅禁止市区内埋葬任何死者,坟场因此关闭,并完整地保存至今。
在墓园内,埋葬的多是来华的英国商人、鸦片战争期间在华身亡的英国将领及基督教传教士。
重建教堂增十字架
墓园入口的石碑,写着「基督教教堂及旧坟场,东印度公司1814」。这里1814的年份与购买土地开辟墓园及建立教堂无关,1814年是东印度公司取得专利证,以其在印度的收益来获取和维护教会财产的年份。而该门上的石碑是1858年墓园关闭后,在当时城外的望厦开辟新坟场之后才加设。
墓园内有一座小教堂,从历史照片可见,小教堂原为希腊复兴式样,现时的小教堂于1922年重修,造型仿罗马风(Romanesque)建筑风格。教堂一层高,室内装饰简洁,采用英国锤式屋架,立面高约8米,山花顶上有十字,两侧墙面有扶壁,外墙表面为白色粉刷,主体为砖木结构,建筑外观古朴淡雅。
教堂山花上的拉丁式十字架及教堂内的十字架,是墓园中仅有的十字架,应该是20世纪重修的部份。事实上,墓园内没有一座坟墓采用十字架,因为都是为新教徒所立,而他们多属于革新教会派和不信奉国教的新教徒,许多是贵格会(Quakers)和一位论派(Unitarians)的教徒,因此规避使用十字架符号象征。
墓园地段处于一处坡地,天然地势将墓地分为两层:上阶地和下阶地,一条倾斜的小径将两层墓地连接。在下阶地的南边围墙,曾与嘉诺撒修院分隔,墙上留着一块1899年的石碑,写着「这堵墙经基督教坟场准许而建,此准许不附带日照权,1899」。从此石碑可知,在澳门的城市建设中,至少19世纪末已经有关于地段「日照权」的规定。
欧式坟墓四种形制
关于坟墓的设计模式,可以分为四类:棺椁墓、墓碑、石板墓和纪念碑,都是西方常用的坟墓形式。棺椁墓,顾名思义,就是外观似石棺的坟墓形式,有些棺椁墓上方置有瓮形装饰,在欧洲,有将逝者之心脏放在瓮内的墓葬,瓮慢慢演变成坟墓的一种装饰。墓碑式是采用直立的石碑坟墓,石碑有矩形或顶部呈拱形或尖拱形。石板墓是平放在墓地的石碑,一般呈矩形。至于纪念碑式,设计通常比较华丽精致,种类多样,有立柱式、台座或雕像(基督教坟场内没有采用雕像)。从上述各种坟墓形式,可见欧洲当时墓园的设计与风格。
从坟墓的建造,也可知道当时的商业贸易情况。建造坟墓的石材,除了出自本地(或邻近地区)及由本地工匠制作,亦有局部已经雕刻好的构件作为压舱物从欧洲运到东方。从19世纪中叶一位美国海军上将所写的记录可知,当时在开往大溪地(Tahiti)的波士顿商船,停泊在首府帕比提(Papeete)的时候,出售的货物就包括墓碑。当时的墓碑可能预先刻上一些常规用语,然后到达当地再加工。而有些墓碑是出自印度加尔各答的卢埃林公司(Llewelyn & Co.),也有来自伦敦的加芬(Gaffin)公司。
多位名人长眠于此
在墓园中,长眠着一些与澳门及近代中国历史有关的人物。最着名的有英国画家钱纳利(George Chinnery)。1825年他乘船来到澳门后,除了1846年有半年在香港及到广州短暂停留,一直在澳门生活,直到1852年去世。他留下大量关于澳门的画作,包括人物、建筑、风景,并在澳门教授学徒,其画风更影响当时一些画家,形成「钱纳利画派」,对澳门及近代中国的绘画艺术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钱纳利墓碑竖立在上层墓地的北端,紧靠贾梅士花园院墙,以文艺复兴拱门式样设计。除了按照西方风格,上面亦见刻有蝙蝠图案,可见在设计上的中西文化共融。
另一位是瑞典人龙思泰(Anders Ljungstedr),1798年,他来到广州在瑞典商馆主管事务,在中国赚取财富后,他返回瑞典在家乡捐建了一所学校,并被授予爵士勋位;1815年,他再到广州任瑞典驻华领事,1821年退隐澳门,并写下《早期澳门史》,对澳门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他的坟墓是花岗石制作的棺椁墓,墓上有瓮形装饰,碑文刻在棺椁侧面,以正体大写字母与斜意大利体组成。
还值得介绍的是马礼逊家族墓群,该墓群由马礼逊、其妻子玛丽及其子马儒翰组成。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于1807年被伦敦传教会派到中国,任职东印度公司翻译,在华期间编辑华英字典,于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独力翻译中文版《圣经》,1834年8月1日于广州逝世。马儒翰(John Robert Morrison),1826年随父亲来到澳门,在广州学习粤语,其父希望马儒翰长大后成为一位汉学家,能够修订马氏翻译的《新约全书》。马儒翰16岁获任为在华英国商人的中文翻译官,又参与月刊《中国丛报》的出版,1843年被任命为汉文官,在香港担任首任政务首长、首批新行政及立法委员会成员,于同年8月29日去世。马氏家族的坟墓以棺椁墓形式建造,外形简朴,附近立有后来加建的纪念碑。
以上人物都是19世纪离世,然而,墓园内还长眠着一位20世纪的人物,是赖廉士爵士(Lindsay Ride),英籍澳洲人,1928年起任香港大学生理学系主任、医学院院长和香港政府医务委员会委员。1941年香港沦陷,赖廉士一度沦为战俘,成功逃脱后于广东韶关一带创立英国服务团,1949年至1964年出任香港大学校长,从1950年代起,他与妻子梅丽(May Ride)利用公余时间对澳门基督教坟场作实地考察、记录、翻译及研究,其部份研究编辑出版《澳门基督教坟场》一书,是本文的重要参考资料。赖廉士于1977年10月17日去世,基于其与基督教坟场的密切关系,获准安葬在坟场内,其墓石碑设在下层石墙,与其研究对象长存。
基督教坟场具体地见证了从广州贸易到鸦片战争的近代中国与澳门的历史,正如《澳门基督教坟场》一书的中文译者谭树林教授认为,该墓园蕴含的宗教、文化、艺术、建筑等价值的揭示,大大加深人们对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地位的认识。
作者介绍
吕泽强
生于澳门,毕业于葡萄牙里斯本建筑学院,其后于法国巴黎夏约高等设计研究中心进修,为首位取得法国文化遗产建筑师资格的华人建筑师。澳门科技大学设计学博士(文化遗产保护专业)。
文:吕泽强 图:吕泽强、宾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