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初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球蔓延,为减少疾病传播风险,各地实施严格的卫生检疫及出入境限制。澳门旅游业议会理事长胡景光指出,疫情对澳门的旅游业影响非常大,导游、旅游巴司机、酒店、零售、餐饮都遭殃。幸好随着澳门疫情趋向缓和,特区政府适时推出稳定旅游经济的措施,助业界逐步走出寒冬。
乐观面对 转职求生
据旅游局统计数字显示,澳门于2019年共接待了超过3,900多万名旅客,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首两季旅客只有320多万,旅客量较去年同期跌幅逾8成。胡景光说:「今年,澳门旅游业举步维艰,港澳联游的入境团本已减少了很多,加上疫情出现,给业界带来重大冲击。」
面对客量减少,工作量不足,旅游业界都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胡景光说,在疫情初期,旅客持续减少,加上市民响应政府的防疫措施避免外出、减少聚集,市面顿时变得冷清。部份头脑灵活的食品批发商、电商及超市,因应市况推出「网上购物送货服务」,这除了方便市民解决日常生活所需,亦间接为部份同行带来新的商机。他说:「为了解决工作量不足的困境,部份旅行社开始重组公司员工,利用自身的网上平台,为电商提供配送服务。随着近月疫情缓和,多了旅行社推出酒店自助餐团购活动,期望开拓不同业务,渡过今次难关。」
他续称,有部份旅游巴司机已转型驾驶的士,或参加其他培训课程,投身其他行业。而未能开拓新业务或转职的同行,基本都处于停工待业状态,静待旅游业的复苏。
旅业齐心出发
为了恢复澳门旅游业,配合整体经济复苏计划,5月底,在旅游局统筹及澳门基金会资助下,澳门旅行社协会、澳门旅游商会及澳门旅游业议会组成了工作小组,开始制订计划方案,组织澳门合资格旅行社共同参与,联合发起本地游计划「心出发.游澳门」。
活动由开始构思到正式推出仅用了约一个月,效率迅速。胡景光称:「整个计划最花心思的是设计行程路线。构想路线时,工作小组成员会向身边亲友推荐,并搜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研究路线卖点。路线拟订后,便与相关企业联络,商讨实施的可行性,待综合考虑价格、路线、预期报团人数等因素,再决定是否推出有关行程。」
澳门现时已领有牌照的旅行社有222间(截至7月29日),胡景光指,业界度过近半年的寒冬,得悉特区政府正筹划今次项目,反应十分正面,最终参与的旅行社约占整体7成。为免行内出现恶性竞争,今次活动均由工作小组负责统筹管理,统一进行产品采购、开发、订价及质量监督等工作。行程收费已包含观光门票、餐费、保险、旅行社的运作费。在计划实施期间,由各间旅行社共同提供车辆、司机及导游等资源。
尽管澳门市面已逐渐恢复正常,但防疫意识仍不可松懈。早在推出旅行团前,工作小组与卫生局保持密切沟通,落实卫生相关指引措施,确保团友健康。每一位团友都须验证澳门健康码,在集合点测量体温。一切正常,才能参与活动。车上亦配备消毒洗手液,团友在进行集体活动时亦须全程佩戴口罩。
冀更多同仁受惠
传统的旅行团,由领队负责带领团员出发及安排交通、饮食和住宿等事项,当地导游负责讲解游览地的风光名胜。而本次本地游项目,导游便须兼顾领队工作。胡景光指出,因澳门现时只有导游牌照制度,所以今次导游便要同时兼顾点算人数、确认团友身份等的领队工作,相当于旅行团的「班主任」。他补充:「活动主要服务对象是澳门居民,他们对本地游路线或多或少有所认识,导游在介绍景点时,如何让市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又是另一重挑战。」
「心出发.游澳门」已推出了两个阶段共25条路线,其中的「直升机飞天体验之旅」更出现31,333人争1,584个名额的热烈情况。胡景光表示,工作小组一直根据报团情况,持续和相关部门沟通研讨,期望引入更多旅游路线,以增加市民报团的兴趣。由于现时天气比较炎热,工作小组便于第二阶段推出了黄昏游及夜游路线,皆受市民欢迎,截至7月31日,总报名人次已逾10万。他透露,虽然工作小组已计划第三期横琴游路线,但还未到推出时机,一切待旅游局公布。「市民踊跃参与,业界的开工率便会上升。现时,活动共配备约500架旅游巴,逾600名导游参与活动。我们期望报团人数到后期能增至20万,如此一来,受惠的业界同仁会更多。」
项目具参考意义
「心出发.游澳门」的成功,说明澳门本地游具很大吸引力,对于能否作长远发展,胡景光认为,澳门旅游业议会作为今次3个协办单位之一,只是开拓者的身份,主角始终是业界。至于日后能否开拓本地游市场,便要看市场反应及业界决定。
自7月15日实施粤澳两地人员正常往来措施后,澳门各口岸出入境人数持续增加。胡景光说,在解除入境限制措施后,第一步会到大湾区城市推广本地游,再逐步拓展到整个广东省。根据市场分析,大湾区旅客的取向与澳门居民相似,澳门本地游路线对大湾区游客有一定吸引力。「就今次项目得出的数据显示,多数市民都偏爱放松心情的郊野之旅,业界可尝试将一些较热门的景点,整合成全新路线,再向市民及内地游客推广,对澳门旅游业的发展具参考意义。」
「心出发,游澳门」网页
www.lovemacau.org
文:曾海英 图:宋楚珊、陈思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