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雜誌158期,本專欄曾談記憶中的家傭行業,這一期談談另外兩個相關的行業,一是乳母,二是薦人館。
乳母是中外皆有的古老職業,幾千年前開始存在於貴族階層以至尋常百姓家,直至二十世紀中葉,婦女就業機會增加,為他家幼嬰哺乳已非賺取酬勞的選項。
在中國,職業中介這角色也是自古有之,何時成為一門行業,難以考證,而以「薦人館」名號蓬勃發展,則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的事。
貴族誕兒配給乳娘
人類很早就懂得喝飲牛奶、羊奶,但就哺育嬰兒而言,普遍認為直接哺以人奶最為健康有益,即使生母未能親自哺乳,亦不以牛羊奶取代,而是僱請奶媽代勞,自古以來,中外皆然。
在中國,早在西周時期(公元前1046年至前771年)就有乳母這門職業。記述周朝禮制的《禮記》《內則》篇提到:「大夫之子有食母,士之妻自養其子。」(「食母」指的是乳母、奶媽。)說明「大夫」階級的諸侯貴族若生小孩,可獲配奶媽照顧,「士」子的妻室則沒此待遇。這些乳母先從士大夫的哺乳期妻妾、宮女中挑選,不足者再從民間物色。此乳母制度為後來歷代朝廷基本沿襲至清代,跨越整個封建時期,直至最後一位皇帝溥儀。溥儀在其著述《我的前半生》中,特別有一節寫「我的乳母」王焦氏。
明朝萬曆年間,順天府(現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及河北省、天津市部份地區)宛平縣知縣沈榜,根據縣署檔案資料,以及個人經歷見聞、資料蒐集,於1593年編寫成《宛署雜記》一書,記述了明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歷史地理、風俗民情、人物遺文等資料,當中對「奶口」(奶媽,乳母)有詳細的述說,提到「東安門外稍北,有禮儀房,乃選養奶口以候內庭宣召之所。一曰奶子府,隸錦衣衛……制:每季精選奶口四十名養之內,曰坐季奶口,別選八十名籍於官,曰點卯奶口,候守季者子母或有他故,即以補之而取盈焉。季終則更之。」
宮廷奶媽受職終身
雖然同是為宮廷貴族、民間官賈服務,乳母之地位遠高於宮女、婢女,她並非奴隸,且哺育貴族、東家子女有功、有恩,故獲特殊對待。封建時代獲選入奶子府之候命乳母,已獲優厚供養,《宛署雜記》說:「若內廷有誕喜,則預召數人候之內直房,產男用乳女者,產女用乳男者,出亦雜試,候月餘乃留一人」;該獲留下之乳母,「終其身事所乳……其食報蓋特隆云。」又說:「(乳母)有勞於國,生則時賚之,沒則厚葬之,榮以殊號,守以墳戶,報德報功,極隆且備。」那是說,即使完成了哺乳任務,奶媽仍留宮中,終身侍候其奶子,其間可獲豐厚待遇,一家共享榮華,到其壽終,奶子還會為其服喪三個月。
乳母奶子關係親密
在民間,乳母的角色普遍存在於各階層,不一定是富貴之家。有幾種情況需要聘請乳母:生母不願親自為兒女哺乳、生母難產而亡或體弱有病不宜哺乳、生下多胞胎生母產奶不足餵哺、生母無法照顧親子;哺乳期婦女願為他人嬰兒哺乳的也有幾種情況:親子夭亡、產乳豐盛餵哺親子有餘、因經濟問題須賺點錢。婦人產後若數星期內都有哺乳,乳房分泌的母乳就會增加,通常足夠餵哺雙胞胎,若她只生一胎,母乳足夠餵哺多一名他人嬰兒。
先前談住家女傭時,沒有將乳母歸列其中,還因為奶媽與獨身的住家女傭不同,她有丈夫,需要照顧家庭及親子女,故多不住在東家,而是在自己家中哺育奶子,僅常帶奶子回家見見親生父母而已,其形式等同寄養,儘管哺乳期過了,這種關係仍會延續。如此,乳母就非單純的餵哺奶子,且要照顧其健康成長,教導其講話與行動,培養其生活的各種知識與能力,關係如養母與養子般親密。
在封建時代,宮廷乳母甚獲尊敬厚待,民間東家對乳母也十分感恩善待。大文豪蘇東坡與姊姊同由一位乳母任採蓮哺育,蘇東坡長大後做官,起伏跌宕,任採蓮一直追隨幾十年,榮辱與共,且又照顧蘇東坡的三名兒子、一名孫子。蘇東坡對任採蓮視同家中長輩,在任氏去世時,還親筆為她書寫墓誌銘。
直到現代,乳母這角色依然存在於社會各階層,澳門也不例外。有需要的孕婦,在懷孕五六個月時,就開始打聽物色未來的乳母,如熟人沒有介紹,就向薦人館求助。
1950年代末,筆者有一位鄉親,夫婦倆胼手胝足經營街邊麵檔維生,頭兩胎子女都是自己哺乳,到第三胎,實在無法兼顧,就請了個乳母。三子由奶媽帶大到上小學才回到親母家。此後,兩家保持緊密關係,時相來往,到如今已延續到第三代,仍如一家人。
隨着社會發展,就業產婦獲僱主友善對待、代乳產品質量提高並慢慢普及,都降低對乳母的需求;而婦女就業選擇增加、女性個人尊嚴意識提升,很少人願意擔任乳母,互相影響之下,乳母這服務性職業逐步成為歷史名詞。
職業中介源自乳母
昔日,宮廷要用乳母,有專責部門負責選送。沈榜在《宛署雜記》談奶口之章節中又提到:「近年以來,夙戒奶口,類不稱旨,臨事多別選。其以奶口貴者,率不在坐季中……而兩縣所送鄉村民婦,且求入坐季不可得,徒令奔走道塗。以此兩縣官吏,惴惴懼得罪,嚴求之里老,里老厚值求城市婦以應故事,於是有僱值之費,計內外為差坐季者三兩,點卯者九錢,俱出里長,有打點之費,不肖者或且染指宛平五十里,近城二十里僱奶口,餘三十里供雜費,有上納之費,至下及役夫,得執數求之,而奶口遂為一居貨矣。」由此可見,當時(甚或此前)在選送乳母的常規(每季更替)政務中,有人居中活動賺取利益,而此行當或可視為勞務中介之始。
往日,勞務市場流動不大,一份職業往往是終身的,為同一僱主工作幾十年是平常事。在勞務資訊傳播並不暢通的年代,東家要僱請工人,多靠熟人介紹,貼街招、登報紙廣告者也不多。而有人找工作,也是拜託社交關係廣的熟人留意,即所謂「托人事」。有社交面廣之人,以求人求職者眾,覺得這是一條財路,於是花更多時間精神在這中介工作,進而以此為業了。
薦人館奔走賺「鞋金」
如前談家傭時提到,北伐成功後,廢除奴婢制度的政令漸漸得到落實,稍後又遇到繅絲業衰落,家傭流動劇增,專業化的勞務公司應運而興,這些公司稱作「薦人館」,其主要業務就是家傭中介,也經營其他行業職務中介,如各行店舖請員工,學校請教職員等等。
薦人館會先為僱傭雙方登記,然後就其目標與條件進行配對,有合適者,即帶傭方往東家面談,配對成功後,收取東家約首月薪金一半、傭方一兩成作為報酬。當電話也還不普及的年代,薦人館職員要多番奔走才能促成一宗個案,於是,薦人館收取的報酬雅稱為「鞋金」(其他中介行業也如是),與給付文人題字作畫的酬金稱「潤筆」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澳門,1970年代前的勞務市場依然流動性不大,薦人館的數目不多,記憶中,1960年代前僅有一兩家,分別設在福隆新街與關前街,另外,在賣草地,有一中年男子,在牆邊掛起一些招聘信息的字條,就坐在木凳等生意了。
1970年代,澳門輕工業起飛,大量家傭與服務業員工流動向工廠,原先的僱主需要補充人手,為勞務中介提供了發展機會,其後,本地婦女就業大增,雙職工家庭須聘傭人打理家務,而本地家傭供應短缺,需要從東南亞國家引入,中介已非傳統薦人館的跑腿傳訊角色,而要熟悉相關法例、與外地中介聯繫、代辦簽證甚至培訓等等更為專業的知識與工作。升級後的中介也不沿用薦人館這老舊的店名,改稱職業介紹所、僱傭服務公司等專業性更強的名稱了。擁有店面的中介,分設於澳門各區,多以家傭中介為主業,而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其他行業的勞務供需,改在網絡平台進行交易了。
作者介紹
陳思國
資深傳媒工作者。60年來筆耕不斷,作品體裁多樣,題材廣泛,風格多變,散見港澳報紙雜誌。
插圖畫家介紹
陸曦
澳門出生美術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現屆澳門美術協會會長、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參加歷年澳門美術作品聯展,曾在澳門、香港舉辦《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在葡萄牙舉辦《陸昌、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是大型系列電視紀錄片《鏡海歸帆圖》中百米畫卷的作者及總監製。
文:陳思國 題頭畫:陸曦 圖:賓尼、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