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糅合中西古今的折衷風格

澳門雜誌
161期
  • 入口採用了中式傳統的麻石門框

  • 大西洋銀行大樓改建後只保留了兩個立面

  • 酒店正立面採用中央對稱構圖

  • 經裝修後的新中央酒店,仍保留最初的折衷式設計。

  • 長泰大按糅合了多種西式建築設計特色

  • 同善堂融合了不同的中西設計風格

  • 東亞酒店整個立面均以中央對稱作構圖

  • 從周邊的狹窄街道側看,露台充滿現代感。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大西洋銀行大樓改建後只保留了兩個立面
大西洋銀行大樓改建後只保留了兩個立面

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出現了一種糅合古代不同時期、甚至東方元素的折衷風格,這種帶有西方古典設計的式樣在19世紀下半葉來到澳門,隨着新馬路的開闢成為當時華商追捧的建築樣式。今期筆者透過幾座屬於該風格的建築物,介紹這風格的特色與設計美學。

在西方建築中,折衷主義代表了一種將不同時期和藝術風格的元素融合到一件作品中的藝術態度,這種混合風格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西方曾經佔據設計主導地位,並在20世紀初變成與特定的社會階層連結在一起。

在澳門的建築設計中,折衷風格透過一些葡萄牙人(包括土生葡人)及英國的設計師在19世紀下半葉帶來,在20世紀初形成了一股時尚的設計潮流。

相較於新古典,澳門出現的折衷風格雖然可以見到運用古典柱式和羅馬圓拱等西方古典元素,但整體在比例上、構圖語言上,都較新古典隨意,而且混入源自西方不同時期或不同文化(甚至源自東方及中國傳統)的設計元素。

在20世紀初的澳門,隨着幾座折衷式樣的建築物落成,在社會上,這種帶西方古典裝飾的設計,對於華人尤其是華商,折衷風格能讓人感受到西方的生活標準、模式與時尚,1918年完成開闢的新馬路給予了該風格在澳門大量出現的契機,折衷風格被運用在包括銀行、酒店、當舖、商店/百貨公司,成為20世紀上半葉澳門城市風貌的重要組成部份。

 

大西洋銀行

大西洋銀行大樓於1925年落成,由斯喼啞罷·蒙爹盧工程師(Schiappa Monteiro)設計,何光來建造。

葡人工程師斯喼啞罷·蒙爹盧(他另一中文名為智丫吧)專門造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式樣都是以折衷風格為主。除了大西洋銀行(1925年),他設計了仁慈堂老人院(1925年)及總統酒店(1928年,即後來的新中央酒店)。

大西洋銀行大樓採用古典折衷式樣,樓高兩層,向南灣的立面設有拱廊騎樓與陽台,配合當時南灣一帶建築物的新古典及折衷風格;向新馬路的一面以對稱設計,並採用古典的三段式手法,立面底部是開有透氣孔的麻石腳,地面層開有拱門與拱窗,一樓側是三角形楣飾的矩形窗戶,還有5個凸出的露台,立面中央頂部以三角形女兒牆強調中軸線,上面有銀行名字及縮寫BNU疊砌成的徽號。

大樓於1997年被徹底改建,只保留了大樓的兩個立面,內部完全清拆並在原地塊建造了一座17層高的新式寫字樓大廈。

 

新中央酒店

經過結構加固、內部全面裝修、外立面修復優化後的新中央酒店今年重新營業,建築物維持了自1928年落成以來的折衷式樣立面(向新馬路的立面)。

從資料可知,由設計大西洋銀行的工程師斯喼啞罷·蒙爹盧(Schiappa Monteiro)設計的酒店,最先是樓高7層。酒店正立面採用中央對稱構圖,從下到上分為底、身、頂三部份,沿襲了西方古典三段式的造法,不過,作為底部的地面層柱廊在整體的比例上略呈低矮。至於一樓至四樓,就是當時大樓的主體部份,以6條高窄的壁柱將立面分成5部份,柱頭以圓形及三條垂飾的幾何化設計取代古典複雜雕刻的柱頭,柱的設計並沒有依照古典柱式的比例。在立面中央部份,為了凸出西式風格及酒店的氣派,採用了一個通高兩層的拱門形象,上面是三角形的古典山花,下部開有略帶中式的窗戶,其下方是帶拱形的山花,並以兩條類似愛奧尼立柱支撐成為入酒店的正入口。立面中央部份再由頂部巨大的圓拱形山花作強調,其中央採用了中式金錢作為裝飾元素。

酒店正立面採用中央對稱構圖
酒店正立面採用中央對稱構圖

五樓以上的部份向各邊立面後退,五樓立面以5條壁柱分為4組,六樓則沒有壁柱分隔,直接按功能開設4組對窗。

當時大樓頂部左右各設一個穹頂涼亭,由西式立柱支撐,亭頂四面飾有三角形山花。

1937年酒店由7層增至8層,1941至1942年再加高至11層,由留學美國的華人工程師周滋汎負責方案。

在增建的部份,沿新馬路立面五至七樓延續一至四樓的折衷式樣設計,並略加裝飾藝術的元素,側立面及八樓以上則按功能分佈窗戶。這樣的立面設計基本上維持至今。

經裝修後的新中央酒店,仍保留最初的折衷式設計。
經裝修後的新中央酒店,仍保留最初的折衷式設計。

 

長泰大按

在新中央酒店對面是已結業多年的長泰大按,建築物沿新馬路立面亦是折衷風格式樣。

大樓立面下部由一個兩層通高的巨大羅馬圓拱作為入口的騎樓柱廊,兩側是高至飄簷的壁柱,柱頭是幾何化的裝飾。圓拱上部是用瓷片拼砌而成的長泰大按招牌,上部開有3個羅馬圓拱窗,每個拱窗頂都飾有凸出的「拱頂石」。

在立面頂部向外挑出的飄簷上面正中央,有一個類似門樓的設計以強化立面中央對稱的構圖,該門樓頂部是略帶巴洛克的渦卷山花,門樓由兩條柱支撐,內部原本也寫着長泰大按的字樣。

長泰大按糅合了多種西式建築設計特色
長泰大按糅合了多種西式建築設計特色

 

同善堂大樓

同善堂創辦於1892年底,1921年由高可寧等值理倡議購入位于爐石塘街(1926年改名為庇山耶街)55、57號的物業連地塊,並向社會各界進行募捐,共籌得42,863.96元善款以建造新的同善堂大樓,於1924年落成啟用,至今已有100年歷史。

大樓以融合中西的折衷風格設計,左右對稱構圖,中央頂部以一個巨大的圓弧形略帶巴洛克感覺的山花作強調,山花中央是一個大圓窗,中央有星形鐵花裝飾,頂部是巨大的拱頂石裝飾。

同善堂融合了不同的中西設計風格
同善堂融合了不同的中西設計風格

立面的地面層及一樓中央部份向內凹入,以形成帶上蓋的入口,入口採用中式傳統的麻石門框,兩旁的窗花可見有類似藥壺與陰陽符號的圖案,一樓開有3個窗,窗花帶中式設計,二樓以西式科林斯柱支撐一個弧拱,且開有半橢圓形平面挑出的露台。

立面兩側部份地面層以古典壁柱裝飾,開有帶中式設計的窗扇,一樓及二樓則以古典立柱形成柱廊式露台,二樓除了採用科林斯柱,也有羅馬圓拱。

整個建築立面給人莊重的感覺,既西式又帶中式的設計,表達當時華商對西式大樓的理解與應用。

入口採用了中式傳統的麻石門框
入口採用了中式傳統的麻石門框

 

東亞酒店

在新馬路附近十月初五日街有一座較特別的折衷式樣酒店,是1935年9月7日開幕的東亞酒店。當年酒店大樓高9層,地面層及一樓是先施公司,二樓至六樓是酒店,共71間客房,七樓是中式餐廳,頂樓是天台花園,大樓裝有兩部瑞士的迅達(Schindler)升降機,非常先進。

該大樓由葡人工程師碧利剌(José Maria Pereira)設計,香港聯益建造公司承造。

酒店的正立面開向新埗頭街,作為主要的門面,整個立面以中央對稱作構圖,以8條高窄的壁柱將立面分成7個部份,每條柱頂都飾有圓形及三條垂飾,作為簡化後的古典柱頭裝飾。在立面的中央,以兩層通高的羅馬圓拱門強調入口,並在上面的樓層以三聯窗的設計,其中有運用圓拱窗、拱形平面陽台(只有1個),以強調作為整體構圖的中心,並且在樓頂以拱形挑簷及女兒牆,配合於中央位置的旗桿,上述都屬於古典折衷手法。

東亞酒店整個立面均以中央對稱作構圖
東亞酒店整個立面均以中央對稱作構圖

東亞酒店與當時澳門折衷風格建築最大的區別,在於三個立面佈滿向外凸出的幾何化露台,而且露台平面形狀甚為特別,使整個大樓略帶裝飾藝術的現代感,尤其從周邊的狹窄街道側看,凸出的露台形成抽象的視覺韻律感,預示了即將到來的現代設計。

折衷風格的建築物除了在新馬路能夠見到,此前筆者有文章提到的東望洋山腰的幾座20世紀初「豪宅」(請參閱《澳門》雜誌第157期),也是折衷式樣設計,在得勝斜路55號現今用作「澳門紐曼樞機藝文館」的折衷式洋樓(請參閱《澳門》雜誌第159期),可見中西合璧的室內裝潢,完全反映當時華商的生活品味與追求。

從周邊的狹窄街道側看,露台充滿現代感。
從周邊的狹窄街道側看,露台充滿現代感。

 

作者介紹

呂澤強

生於澳門,畢業於葡萄牙里斯本建築學院,其後於法國巴黎夏約高等設計研究中心進修,為首位取得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資格的華人建築師。澳門科技大學設計學博士(文化遺產保護專業)。

 

文:呂澤強 圖:陳思禮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