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一絲不苟龍鬚糖 澳門情懷古早味

澳門雜誌
152期
  • 經過無數回的拉、扯,粟膠慢慢成為如蠶絲被絮的「龍鬚」。

  • 一絲不苟龍鬚糖 澳門情懷古早味

  • 龍鬚糖是具有地方特色和集體回憶的傳統點心小食,現在澳門特區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非常重視,我會堅持做下去,並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認識和喜歡上龍鬚糖。 —— 阮銀釗

  • 阮天佑於紅街市附近擺檔時,已吸引不少旅客慕名前往購買。

  • 花生、芝麻、椰蓉是龍鬚糖的經典味道。

  • 早前於「新馬路任我行——步行區試行計劃」擺檔,有效推廣龍鬚糖製作技藝。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一絲不苟龍鬚糖 澳門情懷古早味
一絲不苟龍鬚糖 澳門情懷古早味

糖果種類繁多,每一方的水土孕育出各樹一幟的「甜」味。在澳門人的集體回憶中,有一個車仔檔,販賣像「蠶蛹」一般軟綿的糖果,遠看色澤雪白,近看細絲萬縷,入口酥鬆綿甜,絲絲甜味過後是唇齒間的堅果與椰子餘香⋯⋯這就是結合味覺與手藝,相傳有逾千年歷史的龍鬚糖。

 

遠看不是絲 近看是細絲

在聖祿杞街角一家小店,祐記龍鬚糖創始人阮天祐之子――阮銀釗和他的太太,正嫻熟地備好製作龍鬚糖的材料,一到早上11點,他們就會在開放式的廚房製作龍鬚糖,一站就是一天。一塊粟米糖膠,裹上熟木薯粉,經過無數回的拉扯,澄黃的糖塊慢慢成為如蠶絲被絮的「龍鬚」,經過一掐一捏,細長的龍鬚就成一團綿花,裹進芝麻、花生、砂糖和椰絲的餡料,疊成一個小小白團,一顆龍鬚糖就製作完成。

龍鬚糖是具有地方特色和集體回憶的傳統點心小食,現在澳門特區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非常重視,我會堅持做下去,並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認識和喜歡上龍鬚糖。          ——  阮銀釗
龍鬚糖是具有地方特色和集體回憶的傳統點心小食,現在澳門特區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非常重視,我會堅持做下去,並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認識和喜歡上龍鬚糖。 —— 阮銀釗

整個過程前後不過20分鐘,一盤龍鬚糖就製作完成。身上沾滿了麵粉的阮銀釗走出工作間介紹:「龍鬚糖的原料十分簡單,『龍鬚』的材料只有粟膠(粟米提煉製成的糖漿)和木薯粉。基本的製作過程:先將粟膠軟化,再反覆揉搓成糖膠,粟膠冷卻後蘸上木薯粉,然後將糖膠糰中央的洞拉大,扭成『8』字狀,再將糖膠團對折拉長,不斷重覆,直至拉出細絲狀的『龍鬚』。」

怎樣的「龍鬚」才算合格?阮銀釗介紹,一顆合格的龍鬚糖,要遠看不是絲,近看是細絲。「製作龍鬚糖的動作雖然看似簡單,但當學習時便會發現,是要經過長時間累積經驗和摸索才能掌握要訣。以我為例,或許是天賦不足,花了2個月才出師。」他續說,製作龍鬚糖最難的部份是拉糖,很考驗師傅的經驗,要有耐性,「因應糖的份量不同,拉的次數亦不一樣,要拉到『最後一下』才知道是否完成。」

經過無數回的拉、扯,粟膠慢慢成為如蠶絲被絮的「龍鬚」。
經過無數回的拉、扯,粟膠慢慢成為如蠶絲被絮的「龍鬚」。

 

龍鬚糖列入非遺名單

據說龍鬚糖於千多年前已在民間流傳,另有說法,明朝正德皇帝遊歷民間時,發現有種入口極香、口味特別的「銀絲糖」,於是帶回宮並取名為龍鬚糖,成為宮廷內即席製作享用的御用點心,其後龍鬚糖在民間以口傳手授的方式傳承至今。經過千年的演變,流傳下來的龍鬚糖製作技藝版本是否仍一致?阮銀釗認為,每個地方的龍鬚糖都會有所差異,製作技藝亦不盡相同。「香港、台灣、內地都有人製作龍鬚糖,但技藝、材料等都有出入,各有特色。即使我師承父親,彼此所製作的龍鬚糖味道亦有不同。」

阮天佑於紅街市附近擺檔時,已吸引不少旅客慕名前往購買。
阮天佑於紅街市附近擺檔時,已吸引不少旅客慕名前往購買。

上世紀70年代,阮天佑在香港謀生,機緣下學到這門獨特的製作手藝,回流澳門後,最初於永樂戲院門外推車仔檔賣龍鬚糖,其後轉到紅街市附近擺檔,40多年如一日地製作龍鬚糖,已是不少澳門街坊的集體回憶。隨着年歲漸長,阮天佑開始考慮到傳承的問題,於是便由當時27歲的兒子阮銀釗接手招牌,不經不覺已有十多個年頭。

2020年6月,龍鬚糖製作技藝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這項獨特的製糖工藝慢慢在澳門傳播及傳承下來。阮銀釗稱,近年不時會與文化局合作,又或參與節慶活動,目的是想更好地推廣龍鬚糖製作技藝,「為免這項技藝失傳,我們都花了不少工夫。」

花生、芝麻、椰蓉是龍鬚糖的經典味道。
花生、芝麻、椰蓉是龍鬚糖的經典味道。

 

創新傳承 相輔相成

傳承和創新是可以相輔相成的。為了提升龍鬚糖的質素和形象,阮銀釗特意重新設計店舖和包裝,又創作出龍鬚糖的新口味。

阮銀釗表示,天氣對製作龍鬚糖有莫大影響,當天氣乾燥時,拉糖的力度便要增加,亦容易拉斷;天氣潮濕時,糖會變得很易溶化和黏手。為解決濕度及温度造成的問題,他特意在新舖的開放式廚房加設玻璃分隔銷售區。2019年,還在店舖二樓開辦「龍鬚糖手工藝」體驗班,讓市民及旅客親身製作龍鬚糖,以達推廣和傳承目的。

早前於「新馬路任我行——步行區試行計劃」擺檔,有效推廣龍鬚糖製作技藝。
早前於「新馬路任我行——步行區試行計劃」擺檔,有效推廣龍鬚糖製作技藝。

包裝方面,為延長食用期,推出了鋁紙袋密封的全新禮盒裝,「現在的包裝,保鮮期由過往的一星期提升至三個月,讓旅客可放心地把味道帶回家,與親友分享品嘗。」為迎合健康飲食趨勢和年輕人口味,阮銀釗調整了傳統的糖餡比例,在「花生、芝麻、椰蓉」的經典原味外,研創出比利時黑朱古力碎、芝麻肉鬆、荔枝茶及雪糕龍鬚糖等新口味。

「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龍鬚糖的製作技藝在澳門得到保留和傳承,成效初見。阮銀釗表示,龍鬚糖是具有地方特色和集體回憶的傳統點心小食,現在澳門特區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非常重視,「我會堅持做下去,並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認識和喜歡上龍鬚糖。」

 

文:關楚嬋  圖:宋楚珊、受訪者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