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被譽為大自然的總調節器和「地球之肺」,對地上生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71年,歐洲農業聯盟因應世界森林衰退,自然生態變得脆弱,通過倡議把每年的3月21日定為「世界森林日」。同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正式予以確認,冀以此引起人類對森林資源的重視。1972年3月21日為首次「世界森林日」。
澳門於1978年開始響應「世界森林日」舉辦植樹活動,1982年舉辦第1屆澳門綠化週,開展各項綠化活動。綠化的工作是漫長而遙遠的,需要持續地實踐和推動,40年來澳門綠化週喚起了廣大市民關注和認識到綠化環境的重要性,讓市民日益重視參與環保工作,加強生態保護的意識,共同努力為澳門披上綠衣。
澳門綠化週的由來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球面臨森林衰退的問題,澳門綠化覆蓋面積也顯著減少。當時,在澳門離島山林生長的主要樹種是馬尾松,受到松突圓蚧(註1)的危害,導致大量松樹枯槁而死,山林光禿,尤其是路環島林區變得荒涼,促使當時的澳門農林廳展開大規模的重植行動。與此同時,澳門人口急促增長,對綠化區的需求與日俱增。
1978年,澳門農林廳為響應3月21日「世界森林日」,第一次有組織地進行植樹活動。1982年,在有關部門的合作和大力支持下,農林廳舉辦首屆「植樹週」,並訂定於每年3月舉辦各項綠化活動,增加市民對綠化區價値的認識,以便更好地保護和善用澳門的綠化資源。在上述背景下,第1屆澳門綠化週順利誕生,為澳門營造青山綠水的環境,創造了一個良好開端。在市民大眾的支持下,活動延續至今已40年。
生活環境的改善,「綠化」是一個重要因素。制訂完善的綠化政策,才能更有效推行綠化。1986年,澳門市政廳把屬下的花園科重組為花園暨綠化區處,並於1990年把「處」晉升為「部」,由以往只重視花園、路樹的管理,拓展到開發新的綠化區,增加綠化地帶的面積,為澳門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澳門的綠化之路
市政署園林綠化廳自然保護研究處處長黃繼展介紹,澳門的綠化發展過程,可分為試驗期、鞏固期、優化期3個階段。1981年或之前為試驗期,嘗試植樹造林和建設公園。1982年舉辦澳門綠化週後,進入了造林顯著的鞏固期,也讓澳門生態變得多樣化。2009年澳門回歸10周年,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和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鞏固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戰略定位時期,綠化工作也追隨社會發展的步伐,為澳門市民和旅客提供綠色生活,進入優化期。
在綠化工作的試驗期,澳門的園林工作者努力進行摸索和累積經驗。澳門有紀錄自1882年已開始種植樹木,由於技術所限,加上地質貧瘠,植樹成效並不顯著,直至20世紀中葉才初見成效,可惜到了20世紀末,由於出現大規模病蟲害,一切又回歸起點。
即使在綠化之路上遇到阻滯,園林前輩也沒有停下前進的步伐。「前輩們於19世紀初開闢公園,當年建造的公園,包括得勝花園、華士古達嘉馬花園、加思欄花園等,現今已載於《被評定的不動產及其緩衝區的名錄和圖示》(第31/2018號行政法規)。」
澳門在舉辦綠化週後,開始了重植山林的工作,十多年間,重植山林面積累計逾百公頃。綠化範圍由開闢公園,逐步擴大到建設路氹區的步行徑、郊野公園等,增加市民接觸郊外,展開深化生態保育推廣機會。此外,市政署積極籌備自然教育場所,如金像農場、石排灣自然教育中心(其後轉型為大熊貓資訊中心)、澳門農莊(其後因石排灣郊野公園轉型動物園類型)等,希望透過不同的渠道,傳播愛護生態環境的訊息。
過程中,澳門的綠化技術獲得改善深化發展。比如市政署積極推出「見縫插綠」策略,在2014年開始全澳立體綠化,如在天橋側增設藤蔓、建鐵幹樹、綠化蔭棚,及近年推出的樹亭;增設休憩區、遛狗區、單車徑等不同類型的休閒場地;在2016年至2020年的五年規劃上,實踐擴展城市觀花及芳香植物綠化點行動計劃,提高全澳的綠化彩度等。
同時,濕地作為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統,亦展開了保育工作,包括2010年實施「海岸綠翡翠紅樹林保育計劃」,劃分疊石谷濕地、龍環葡韻濕地、九澳水庫淡水濕地、石排灣濕地等受保育場所。在投入保育研究時,工作人員更發現了澳門特有的動植物品種――澳門南海溪蟹和澳門鳳尾蘚。2013年,澳門濕地更成為中國十大魅力濕地,體現了澳門的綠化成效與價值。
「提質量,填空白」是市政署2021年的施政方針要點之一,黃繼展指出,署方在過去綠化工作的基礎上,將以此作為持續性的綠化優化策略。對於閒置丟空、缺少綠化的市區空間、街角進行整治綠化,於人口稠密地段增加綠地,改善社區環境,提升綠化質素。
冀延續四十年綠化品牌
今年3月21日,澳門綠化週開幕,市政署特意選擇在首屆澳門綠化週植樹活動的黑沙海灘公園舉行,以喚起每一代澳門人傳承綠化城市、保育自然的初心。一連8日的澳門綠化週以「傳承愛綠 共建美好城市」為主題,節目包括「第40屆澳門綠化週嘉年華」、「世界植樹日」紀念封加蓋郵戳,以及多場「全城愛綠─派送植物」活動、「校園種植工作坊」、「古樹生態遊」、「護理林木」、「開心農耕苦與樂」、「濕地生態遊」、「藥谷尋源」、「社區種植DIY」、「遷鳥千尋――濕地觀鳥」等,20多項活動吸引着澳門市民報名參與。
市政署特意把澳門綠化週活動分為植樹活動、社區及校園活動和郊外體驗活動,黃繼展表示,植樹活動作為綠化週的核心活動,平均每年逾千人參與,為澳門綠化作出長期貢獻,不論是山林植樹、城市的街道公園植樹或濕地海岸植紅樹,均獲市民積極支持。
除了行之有效的植樹活動外,市政署希望通過更多的綠化活動,培養市民對保育的興趣,從玩樂中獲取不同層面的綠色資訊。例如,免費開放位於石排灣郊野公園東北角的石排灣濕地,有興趣的市民只須透過「綠化設施預約系統(個人)」預約申請,便可進場自由參觀;又或透過團體預約申請導賞,在導賞講解下,以「濕地探秘」的方式瞭解場地的自然資訊,至今已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打卡」。
市政署每年在策劃綠化週時,都會針對不同年齡層設計各式活動,力求在保持創新的同時貼近市民生活。黃繼展說:「我們有不少老少咸宜的活動,例如大步行、開幕禮、派送植物、觀鳥活動等,不同年齡的市民都能參與。有些則會按參與者的年齡設計,如校園活動會注重專業綠化自然知識,給予學生更多思考空間;親子活動會注重以親子互動的形式接觸大自然,感受性更強。不同場地、不同空間、不同體驗、不同對象,都可以自由組合成不同的綠化活動。綠化週舉辦各項活動的目的,都是促進市民關注保護自然環境,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及反饋,這正是我們源源不斷的工作動力。」
40年來的綠色推廣,已讓澳門綠化週成為本地人所共知的綠色品牌。去年,因應新冠疫情,澳門綠化週推遲至6月舉行,並與荷花節合辦。黃繼展稱,去年的活動差不多都取消了,然而,署方收集到不少公眾及團體對綠化活動的查詢,反映了澳門綠化週活動深入民心,廣受認同。在未來,市政署會參考市民、學校、社團及企業的意見,不斷調整與優化適合本地綠化保育推廣的教育活動,延續澳門綠化週的成效。
綠化設施預約系統(個人)
https://app.iam.gov.mo/gfbooking/spring/facility?execution=e1s1
註1:松突圓蚧(學名:Hemiberlesia pitysophila)屬同翅目,盾蚧科。主要危害松樹的針葉、嫩梢和毬果,使針葉和嫩梢生長受到抑制,受害嚴重時針葉脫落,新抽的枝條變短、變黃,甚至導致全株枯死。
澳門綠化週 大事記
1982
第1屆澳門綠化週活動展開
1983
重新造林面積超過10.02公頃
1984
離島第一條林徑—路環步行徑開放使用
1985
黑沙公園啟用
1986
路環東北步行徑開放使用
1987
在路環島100米以下進行重植林工程(面積88公頃)
1988
氹仔第一條步行徑—氹仔步行徑開放使用(即現時大潭山環山徑)
1989
綠化週期間舉辦第1屆花壇設計
1990
石排灣郊野公園啟用
1991
在氹仔大潭山附近進行重植林工作,面積為49.6公頃。
1992
路環島海拔80公尺以上山林被列為保護區(第83/92/M號法令)
1993
該年發生了大小山火29次,受災面積共21.9萬平方公尺,燒毁樹木32,976株,是歷年破壞最嚴重的山火災害。
1994
澳門半島綠化面積為38.62萬平方公尺,海島綠化面積約406.2萬平方公尺。
1995
澳門半島綠化面積為38.62萬平方公尺,海島綠化面積約406.2萬平方公尺。
1996
九澳高頂步行徑、九澳高頂燒烤公園啟用。
1997
松山市政公園、松山纜車、望廈山市政公園、土地暨自然博物館(圖)建成。
1998
黑沙水庫健康徑對外開放
1999
黑沙環海濱公園、小潭山2000環山徑啟用。
2000
「第14屆全國荷花展」在澳門舉行,標誌着第1屆澳門荷花節啟動。
2001
每年對3至4公頃林相衰退較為嚴重的林區,展開重植計劃,引入本土樹,如木荷、火力楠、紅錐、鐵冬青、石栗、白桂木等(2001-2013年:累計完成44公頃重植林)。
2002
黑沙水庫郊野公園、水塘公園啟用。
2003
黑沙環公園、九澳水庫環湖徑啟用。
2004
首次展開綠化澳門獎勵計劃,在社區首辦綠化週座談會。
2005
金像農場重整啟用,成為澳門首個推廣有機耕作的休閒農莊。
2006
展開「澳門苔蘚植物多樣性調查」及澳門野鳥及禽流感監測調研工作
2007
出版《澳門植物誌》第一卷(共三卷,詳細紀錄全澳門野生及習見栽培的維管束植物超過1,500種)。
2008
作為澳門自然教育推廣大使的吉祥物—「山林精靈」家族,於第28屆澳門綠化週亮相,與市民見面。
2009
展開「海岸綠翡翠紅樹林保育」計劃─紅樹林保育及種植
2010
大熊貓「開開」、「心心」於11月落戶澳門路環石排灣郊野公園。
2011
在澳門發現及命名的全新物種「澳門鳳尾蘚Fissidens macaoensis」。展開保育研究及科普推廣。
2012
澳門生物資料庫啟用,網頁現有澳門動物資料逾350筆、澳門植物資料逾1,700筆。
2013
澳門濕地入選中國十大魅力濕地
2014
書籍《澳門植被誌—陸生自然植被》、《澳門蝙蝠》(中英文版)出版。
2015
新一對大熊貓「開開」、「心心」抵澳。同年11月,原有的雄性大熊貓-乳名蜀祥,送至成都參與全國大熊貓繁育計劃。
2016
大熊貓「健健」、「康康」出生,並成功將出生只有53.8克,屬全球第二輕的「康康」養活下來。
2017
颱風「天鴿」襲澳,全城約14,000株樹木受不同程度的損毁,其中3,700株需要移除,9,500株屬中度受損;山林面積約500公頃,超過50多萬株樹木受到不同程度損壞。
2018
命名新物種—「澳門南海溪蟹」
2019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及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舉辦「第33屆全國荷花展覽」暨「第19屆澳門荷花節」,也是澳門第3次取得「全國荷花展覽」的承辦權。
2020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首次以合辦方式舉行第20屆澳門荷花節暨第39屆澳門綠化週。
2021
第40屆澳門綠化週舉行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市政署、新聞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