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珍惜身邊每一抹綠

澳門雜誌
141期
  • 經過數十年的綠色接力,澳門的綠化工作初見成效,今日青山綠水的澳門來之不易,愈發動人。

  • 市政署近年來適當引入一些觀賞價值較高的開花樹種,如圖中的魚木,為城市帶來更豐富的色彩。因為艷麗的花朵長着蜘蛛般的雄蕊,另有蜘蛛樹的別名。

  • 市政署除種植有遮蔭效果的樹種,亦會將可賞葉賞果的樹種栽種在不同地方,如體形龐大,果實累累的菠蘿蜜樹(又稱大樹菠蘿),除觀賞價值外,亦可趁機讓遊人認識日常水果的原貌。

  • 公園空間較大,可引入不同植物,增加層次感和多樣性。

  • 澳門的樹種多樣,踏入春季,各式行道樹輪次開花,令澳門街景富四時變化之美。圖中為植於二龍喉公園的櫻花。

  • 天鴿風災至今已近4年,市政署逐步為山林進行植樹修復工作,盼與市民共同守護山林,珍惜大自然。

  • 市政署園林綠化廳自然保護研究處處長黃繼展與植物標本及種子室的同事,向記者介紹種子的收集及儲存工作,有關工作有助保存澳門植物多樣性。

  • 為了維護林相的穩定,市政署會定期對重植林進行除草施肥等護理工作。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經過數十年的綠色接力,澳門的綠化工作初見成效,今日青山綠水的澳門來之不易,愈發動人。
經過數十年的綠色接力,澳門的綠化工作初見成效,今日青山綠水的澳門來之不易,愈發動人。

澳門人口密集、地域狹小,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出獨有的生態。在城市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澳門的綠化工作從沒停下,荒涼的山林已茁壯成綠意盎然的郊野公園,單調的街景因花圃而變得生機蓬勃,園林植物更加豐富而多彩,城市景觀變得靈動而絢麗⋯⋯以上種種,全賴市政署多年來默默耕耘,把綠色保育的種子埋在每一位市民心中,把澳門建設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動人城市。

前人栽樹 後人乘涼

上世紀70年代,澳門的山林經歷了毀滅性的蟲害,導致林區需要全面改造,當時澳門綠化部門和廣東省相關部門合作,分4期進行林區改造,加上自身改造的林地,十多年後,今天澳門的山野鬱鬱蔥蔥,綠化工作初見成果,前人種樹,後人終於可以在樹蔭下乘涼。

市政署園林綠化廳自然保護研究處處長黃繼展稱,1999年,廣東省林業局來澳為重植林區做了一個效益評估,結果令人鼓舞,如路環山嶺此前均為砂壤土,砂石含量大,土層薄、肥力差,如今已得到改善;另外,還產生了很多無形的生態價值,如涵養水源,生物多樣性,增加空氣負離子,提升空氣含氧量,吸塵滅菌,也令路環具有很大的生態旅遊潛力。

市政署近年來適當引入一些觀賞價值較高的開花樹種,如圖中的魚木,為城市帶來更豐富的色彩。因為艷麗的花朵長着蜘蛛般的雄蕊,另有蜘蛛樹的別名。
市政署近年來適當引入一些觀賞價值較高的開花樹種,如圖中的魚木,為城市帶來更豐富的色彩。因為艷麗的花朵長着蜘蛛般的雄蕊,另有蜘蛛樹的別名。

大自然力量強大,2017年,澳門經歷了超強颱風「天鴿」吹襲,山林樹木受到了不同程度損害。市政署再次在廣東省林業局的支持下,於2018年在離島山林啓動修復工作,透過補種和換植等方式,培植具高生態效益和特色景觀的生態廊道,全面推進森林的高質量重建,大大優化了澳門山林的生態和景觀功能。

重植林計劃開展後,市政署每年有序進行1公頃山林重植,為彌補風災帶來的傷害,加快修復速度,近年增加了山林修復面積,包括2019至2020年修復40公頃,以及2021年進行15公頃山林重植和修復工作。至於濕地植樹,「海岸綠翡翠紅樹林保育計劃」由2010年開始至今,每年約種植3,000棵紅樹。

此外,為保護山體資源,防止非法開墾,市政署持續進行航拍監察,並建立相關的資料庫。結合實地巡查和航拍資料比對,加強山林監測和排查,打擊非法破壞山地,保護山體資源。

至於城市植樹的工作,在2016至2020年五年規劃期間,市政署每年種植約400株,並計劃在2020年至2021年間,在全澳的主幹道上種植5,000株樹木;公園則平均每年植樹100至250株不等。由於公園面積相對固定,加上近年市民對公園設施的需求增加,園內已佔用一定的綠化面積,植樹增幅有限。市政署在較狹小的空地上種植小型樹木或大灌木,如二喬玉蘭、桂花、茶花、紫薇、銀葉金合歡等,同時盡量利用立體空間栽種植物,增加城市綠化比率。

澳門的樹種多樣,踏入春季,各式行道樹輪次開花,令澳門街景富四時變化之美。圖中為植於二龍喉公園的櫻花。
澳門的樹種多樣,踏入春季,各式行道樹輪次開花,令澳門街景富四時變化之美。圖中為植於二龍喉公園的櫻花。

因地制宜擇良木而植

踏入春季,各式行道樹輪次開花,為澳門街景帶來別樣風光。黃繼展表示,澳門的樹種多樣,綠化時會兼顧「適地適樹」和生物多樣性原則。「適地適樹原則指盡量選擇一些原生樹種,因為樹種自然分佈於某地區,其長勢、抗病蟲害力及對抗環境逆壓的潛能,因長期衍化的結果,塑造出高度的適應性,所以會優先選擇適應本地環境特性的原生樹種,又或已長期種植適應性良好的樹種。因應場地不同,山林植樹和城市植樹亦會有不同的選擇。」

澳門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山林植樹,當時共種植了64萬多株馬尾松,11萬多株台灣相思,木麻黃及樟樹分別種植了1萬多株。

植樹造林並非一勞永逸,森林系統需要長周期的投入和管理。黃繼展介紹,比如豆科的樹種,像台灣相思、大葉相思等外來樹種,具有生長快、綠化效果明顯等優點,而且其根系共生的根瘤菌能夠固氮,增加土壤肥力,改善離島山林普遍存在的土地貧瘠情況,但缺點是壽命短。他進一步講述:「80年代重植林時,主要種植相思類樹種及木麻黃,佔重植林區60%,但這些樹種在十餘年後已逐漸出現枝條枯乾的老化現象,須適時更新。近10年來離島多處的林相,已相繼出現衰退的情況,因此每年3月開春時節,市政署均會選定在離島特定林區進行大面積的重植,維持林相的穩定。」

為了維護林相的穩定,市政署會定期對重植林進行除草施肥等護理工作。
為了維護林相的穩定,市政署會定期對重植林進行除草施肥等護理工作。

現時,新重植林多會選用華南原生樹種,包括樟樹、陰香、楓香等,逐步建立鄉土性林分結構。黃繼展表示,為了更好地保護山林,選種一些防火性高的樹種如荷木、火力楠等作為山林防火林帶。

城市植樹則要因應現場環境做出調整。黃繼展解釋,市區綠化要善於利用植物的不同功能,如遮蔭、觀賞、分隔功能設施區、降噪、滯塵、淨化空氣等,但受城市環境限制,如地上及地下空間小、硬質鋪面、建築物基座、管線、土壤密度大、透氣透水差等限制和不利條件,植物種類選擇受到限制,而且須花更大的力度去維護。他舉例,種植行道樹會考慮樹木的形態,日照量大及較寛的人行道,可選樹冠開展、枝葉茂密的樹種,而澳門市區的道路較窄,可取直立式樹冠的樹種,避免遮擋商店招牌或紅綠燈。另外,由於要顧及交通因素,還須考慮樹木修剪頻率、樹木對空氣污染的耐受力等。

在市政署管理範圍中,澳門共有大大小小的公園、花園43個,集中在澳門半島北區、東區及南區,離島有4個郊野公園。公園是市民長時間聚集和活動的場所,故公園的設計,除了綠化的景致外,還要提供多種配套設施,如球場、兒童遊樂設施、圖書館、泳池、電動遊戲車,管理上有一定難度和複雜性。

公園空間較大,可引入不同植物,增加層次感和多樣性。
公園空間較大,可引入不同植物,增加層次感和多樣性。

黃繼展表示:「綠化公園雖然要考慮的事項較多,但由於空間較大,綠化時有更多的植物可供選擇,植物及景觀的多樣性更豐富。」他舉例,公園的植被多數由草地、灌木及喬木組成,富層次感。另外,在公園常用植物綠籬作為分區界線,為增加觀賞性,市政署會選擇在光照較佳的區域種植在不同季節開花的植物、賞葉植物或者香花植物;節日期間,公園亦會種植或放置一些季節性的花卉(一般稱作時花),在蔭蔽的位置種植耐蔭的常綠植物,增加綠量。樹木方面,除種植有遮蔭效果的,也種植賞花賞果的,或者一些樹幹樹根奇特有趣的樹種,但避免種植有異味或者多刺多棘的植物。

很多公園雖歷史悠久,但植物的配搭亦能迎合現代人的品味,如用圖案式佈局或按公園的格調,引種不同植物品種,如桃花、梅花、紫竹、南美水仙、杜鵑、多種香花植物等。

市政署除種植有遮蔭效果的樹種,亦會將可賞葉賞果的樹種栽種在不同地方,如體形龐大,果實累累的菠蘿蜜樹(又稱大樹菠蘿),除觀賞價值外,亦可趁機讓遊人認識日常水果的原貌。
市政署除種植有遮蔭效果的樹種,亦會將可賞葉賞果的樹種栽種在不同地方,如體形龐大,果實累累的菠蘿蜜樹(又稱大樹菠蘿),除觀賞價值外,亦可趁機讓遊人認識日常水果的原貌。

提高山林生物多樣性

基於樹種選擇時須顧及品種多樣性的原則,市政署會適度引種一些外來品種或新品種,使樹木品種趨向多元。黃繼展介紹,「樹木及林地除了有綠化的功能,也為鳥類及其他各類小動物提供棲息及覓食場所。我們會適當引入一些觀賞價值較高的樹種,如黃花風鈴木、櫻花等。植物品種多元化,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有助整個自然生態的持續發展。」他又稱,經過天鴿風災之後,未來在選擇樹種時,會多考慮樹木的抗風性。

澳門不論郊野山林或城市樹木,主要選用的樹種均為華南地區常見的,如榕樹、雞蛋花、大花紫薇、陰香、洋紫荊、宮粉羊蹄甲、鳳凰木、假菩提樹、水翁、山烏桕等;亦引入觀花、觀果、觀葉和賞味的樹種,如櫻花、二喬玉蘭、黃金蒲桃、魚木、白蘭、桂花、台灣欒樹、黃花風鈴木等。

市政署園林綠化廳自然保護研究處處長黃繼展與植物標本及種子室的同事,向記者介紹種子的收集及儲存工作,有關工作有助保存澳門植物多樣性。
市政署園林綠化廳自然保護研究處處長黃繼展與植物標本及種子室的同事,向記者介紹種子的收集及儲存工作,有關工作有助保存澳門植物多樣性。

市政署每年都會種植大量樹木,樹苗除了會從外購入,亦會定期派工作人員前往各區收集樹木種子及枝條。黃繼展稱:「收集的品種以本地品種為主,如水翁、山烏桕等能較好適應澳門山林土壤、氣候等條件。這些樹種的另一優點,是可以為本地原生昆蟲和動物提供合適食物和棲息條件,有助提升山林生物多樣性。由澳門自行栽培的紅樹苗為本地原生樹種,分別有秋茄、桐花樹及海欖雌。」

為創建綠色城市,市政署致力提升綠地景觀,營造更多元的綠色休閒空間,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持續發展,根據各區不同的情況,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種植各種植物。黃繼展透露,今年除了恆常的綠化工作之外,市政署另會對白鴿巢苗圃、中央公園及松山市政公園進行綠化改善,面積約6,500平方米。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澳門的未來定會呈現一片生機之綠、希望之綠。

天鴿風災至今已近4年,市政署逐步為山林進行植樹修復工作,盼與市民共同守護山林,珍惜大自然。
天鴿風災至今已近4年,市政署逐步為山林進行植樹修復工作,盼與市民共同守護山林,珍惜大自然。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市政署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