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节器和“地球之肺”,对地上生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71年,欧洲农业联盟因应世界森林衰退,自然生态变得脆弱,通过倡议把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森林日”。同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正式予以确认,冀以此引起人类对森林资源的重视。1972年3月21日为首次“世界森林日”。
澳门于1978年开始响应“世界森林日”举办植树活动,1982年举办第1届澳门绿化周,开展各项绿化活动。绿化的工作是漫长而遥远的,需要持续地实践和推动,40年来澳门绿化周唤起了广大市民关注和认识到绿化环境的重要性,让市民日益重视参与环保工作,加强生态保护的意识,共同努力为澳门披上绿衣。
澳门绿化周的由来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面临森林衰退的问题,澳门绿化覆盖面积也显着减少。当时,在澳门离岛山林生长的主要树种是马尾松,受到松突圆蚧(注1)的危害,导致大量松树枯槁而死,山林光秃,尤其是路环岛林区变得荒凉,促使当时的澳门农林厅展开大规模的重植行动。与此同时,澳门人口急促增长,对绿化区的需求与日俱增。
1978年,澳门农林厅为响应3月21日“世界森林日”,第一次有组织地进行植树活动。1982年,在有关部门的合作和大力支持下,农林厅举办首届“植树周”,并订定于每年3月举办各项绿化活动,增加市民对绿化区价値的认识,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善用澳门的绿化资源。在上述背景下,第1届澳门绿化周顺利诞生,为澳门营造青山绿水的环境,创造了一个良好开端。在市民大众的支持下,活动延续至今已40年。
生活环境的改善,“绿化”是一个重要因素。制订完善的绿化政策,才能更有效推行绿化。1986年,澳门市政厅把属下的花园科重组为花园暨绿化区处,并于1990年把“处”晋升为“部”,由以往只重视花园、路树的管理,拓展到开发新的绿化区,增加绿化地带的面积,为澳门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澳门的绿化之路
市政署园林绿化厅自然保护研究处处长黄继展介绍,澳门的绿化发展过程,可分为试验期、巩固期、优化期3个阶段。1981年或之前为试验期,尝试植树造林和建设公园。1982年举办澳门绿化周后,进入了造林显着的巩固期,也让澳门生态变得多样化。2009年澳门回归10周年,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巩固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战略定位时期,绿化工作也追随社会发展的步伐,为澳门市民和旅客提供绿色生活,进入优化期。
在绿化工作的试验期,澳门的园林工作者努力进行摸索和累积经验。澳门有纪录自1882年已开始种植树木,由于技术所限,加上地质贫瘠,植树成效并不显着,直至20世纪中叶才初见成效,可惜到了20世纪末,由于出现大规模病虫害,一切又回归起点。
即使在绿化之路上遇到阻滞,园林前辈也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前辈们于19世纪初开辟公园,当年建造的公园,包括得胜花园、华士古达嘉马花园、加思栏花园等,现今已载于《被评定的不动产及其缓冲区的名录和图示》(第31/2018号行政法规)。”
澳门在举办绿化周后,开始了重植山林的工作,十多年间,重植山林面积累计逾百公顷。绿化范围由开辟公园,逐步扩大到建设路氹区的步行径、郊野公园等,增加市民接触郊外,展开深化生态保育推广机会。此外,市政署积极筹备自然教育场所,如金像农场、石排湾自然教育中心(其后转型为大熊猫信息中心)、澳门农庄(其后因石排湾郊野公园转型动物园类型)等,希望透过不同的渠道,传播爱护生态环境的信息。
过程中,澳门的绿化技术获得改善深化发展。比如市政署积极推出“见缝插绿”策略,在2014年开始全澳立体绿化,如在天桥侧增设藤蔓、建铁干树、绿化荫棚,及近年推出的树亭;增设休憩区、遛狗区、自行车径等不同类型的休闲场地;在2016年至2020年的五年规划上,实践扩展城市观花及芳香植物绿化点行动计划,提高全澳的绿化彩度等。
同时,湿地作为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亦展开了保育工作,包括2010年实施“海岸绿翡翠红树林保育计划”,划分迭石谷湿地、龙环葡韵湿地、九澳水库淡水湿地、石排湾湿地等受保育场所。在投入保育研究时,工作人员更发现了澳门特有的动植物品种――澳门南海溪蟹和澳门凤尾藓。2013年,澳门湿地更成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体现了澳门的绿化成效与价值。
“提质量,填空白”是市政署2021年的施政方针要点之一,黄继展指出,署方在过去绿化工作的基础上,将以此作为持续性的绿化优化策略。对于闲置丢空、缺少绿化的市区空间、街角进行整治绿化,于人口稠密地段增加绿地,改善社区环境,提升绿化质素。
冀延续四十年绿化品牌
今年3月21日,澳门绿化周开幕,市政署特意选择在首届澳门绿化周植树活动的黑沙海滩公园举行,以唤起每一代澳门人传承绿化城市、保育自然的初心。一连8日的澳门绿化周以“传承爱绿 共建美好城市”为主题,节目包括“第40届澳门绿化周嘉年华”、“世界植树日”纪念封加盖邮戳,以及多场“全城爱绿─派送植物”活动、“校园种植工作坊”、“古树生态游”、“护理林木”、“开心农耕苦与乐”、“湿地生态游”、“药谷寻源”、“社区种植DIY”、“迁鸟千寻――湿地观鸟”等,20多项活动吸引着澳门市民报名参与。
市政署特意把澳门绿化周活动分为植树活动、社区及校园活动和郊外体验活动,黄继展表示,植树活动作为绿化周的核心活动,平均每年逾千人参与,为澳门绿化作出长期贡献,不论是山林植树、城市的街道公园植树或湿地海岸植红树,均获市民积极支持。
除了行之有效的植树活动外,市政署希望通过更多的绿化活动,培养市民对保育的兴趣,从玩乐中获取不同层面的绿色信息。例如,免费开放位于石排湾郊野公园东北角的石排湾湿地,有兴趣的市民只须透过“绿化设施预约系统(个人)”预约申请,便可进场自由参观;又或透过团体预约申请导赏,在导赏讲解下,以“湿地探秘”的方式瞭解场地的自然信息,至今已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打卡”。
市政署每年在策划绿化周时,都会针对不同年龄层设计各式活动,力求在保持创新的同时贴近市民生活。黄继展说:“我们有不少老少咸宜的活动,例如大步行、开幕礼、派送植物、观鸟活动等,不同年龄的市民都能参与。有些则会按参与者的年龄设计,如校园活动会注重专业绿化自然知识,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空间;亲子活动会注重以亲子互动的形式接触大自然,感受性更强。不同场地、不同空间、不同体验、不同对象,都可以自由组合成不同的绿化活动。绿化周举办各项活动的目的,都是促进市民关注保护自然环境,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及反馈,这正是我们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
40年来的绿色推广,已让澳门绿化周成为本地人所共知的绿色品牌。去年,因应新冠疫情,澳门绿化周推迟至6月举行,并与荷花节合办。黄继展称,去年的活动差不多都取消了,然而,署方收集到不少公众及团体对绿化活动的查询,反映了澳门绿化周活动深入民心,广受认同。在未来,市政署会参考市民、学校、社团及企业的意见,不断调整与优化适合本地绿化保育推广的教育活动,延续澳门绿化周的成效。
绿化设施预约系统(个人)
https://app.iam.gov.mo/gfbooking/spring/facility?execution=e1s1
注1:松突圆蚧(学名:Hemiberlesia pitysophila)属同翅目,盾蚧科。主要危害松树的针叶、嫩梢和球果,使针叶和嫩梢生长受到抑制,受害严重时针叶脱落,新抽的枝条变短、变黄,甚至导致全株枯死。
澳门绿化周 大事记
1982
第1届澳门绿化周活动展开
1983
重新造林面积超过10.02公顷
1984
离岛第一条林径—路环步行径开放使用
1985
黑沙公园启用
1986
路环东北步行径开放使用
1987
在路环岛100米以下进行重植林工程(面积88公顷)
1988
氹仔第一条步行径—氹仔步行径开放使用(即现时大潭山环山径)
1989
绿化周期间举办第1届花坛设计
1990
石排湾郊野公园启用
1991
在氹仔大潭山附近进行重植林工作,面积为49.6公顷。
1992
路环岛海拔80公尺以上山林被列为保护区(第83/92/M号法令)
1993
该年发生了大小山火29次,受灾面积共21.9万平方公尺,烧毁树木32,976株,是历年破坏最严重的山火灾害。
1994
澳门半岛绿化面积为38.62万平方公尺,海岛绿化面积约406.2万平方公尺。
1995
澳门半岛绿化面积为38.62万平方公尺,海岛绿化面积约406.2万平方公尺。
1996
九澳高顶步行径、九澳高顶烧烤公园启用。
1997
松山市政公园、松山缆车、望厦山市政公园、土地暨自然博物馆(图)建成。
1998
黑沙水库健康径对外开放
1999
黑沙环海滨公园、小潭山2000环山径启用。
2000
“第14届全国荷花展”在澳门举行,标志着第1届澳门荷花节启动。
2001
每年对3至4公顷林相衰退较为严重的林区,展开重植计划,引入本土树,如木荷、火力楠、红锥、铁冬青、石栗、白桂木等(2001-2013年:累计完成44公顷重植林)。
2002
黑沙水库郊野公园、水塘公园启用。
2003
黑沙环公园、九澳水库环湖径启用。
2004
首次展开绿化澳门奖励计划,在社区首办绿化周座谈会。
2005
金像农场重整启用,成为澳门首个推广有机耕作的休闲农庄。
2006
展开“澳门苔藓植物多样性调查”及澳门野鸟及禽流感监测调研工作
2007
出版《澳门植物志》第一卷(共三卷,详细纪录全澳门野生及习见栽培的维管束植物超过1,500种)。
2008
作为澳门自然教育推广大使的吉祥物—“山林精灵”家族,于第28届澳门绿化周亮相,与市民见面。
2009
展开“海岸绿翡翠红树林保育”计划─红树林保育及种植
2010
大熊猫“开开”、“心心”于11月落户澳门路环石排湾郊野公园。
2011
在澳门发现及命名的全新物种“澳门凤尾藓Fissidens macaoensis”。展开保育研究及科普推广。
2012
澳门生物数据库启用,网页现有澳门动物资料逾350笔、澳门植物资料逾1,700笔。
2013
澳门湿地入选中国十大魅力湿地
2014
书籍《澳门植被志—陆生自然植被》、《澳门蝙蝠》(中英文版)出版。
2015
新一对大熊猫“开开”、“心心”抵澳。同年11月,原有的雄性大熊猫-乳名蜀祥,送至成都参与全国大熊猫繁育计划。
2016
大熊猫“健健”、“康康”出生,并成功将出生只有53.8克,属全球第二轻的“康康”养活下来。
2017
台风“天鸽”袭澳,全城约14,000株树木受不同程度的损毁,其中3,700株需要移除,9,500株属中度受损;山林面积约500公顷,超过50多万株树木受到不同程度损坏。
2018
命名新物种—“澳门南海溪蟹”
2019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及庆祝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20周年,举办“第33届全国荷花展览”暨“第19届澳门荷花节”,也是澳门第3次取得“全国荷花展览”的承办权。
2020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首次以合办方式举行第20届澳门荷花节暨第39届澳门绿化周。
2021
第40届澳门绿化周举行
文:黄桂兰 图:宋楚珊、市政署、新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