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澳门特区政府公布了《康复服务十年规划》,规划文本涉及13个服务范畴,涵盖了约350项与残疾人士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案措施,当中有多项措施惠及听障人士,社会工作局康复服务处处长苏志群介绍,有关措施分3个阶段进行,现时已进入中期阶段(2018至2020年),涵盖受助对象生活上的每一方面。
用心做好十年规划
社会日益进步,大众对聋人及听障人士亦有了更多的认识,为了帮助他们自力更生,融入社会,特区政府以「社区为本,参与共融」作为方针,于2016年开始推行《康复服务十年规划》(下称《十年规划》)政策。社会工作局康复服务处处长苏志群介绍,在《十年规划》的框架下,聋人及听障人士可以在医疗、教育、社会援助等不同领域获得当局的支援。
2016年,卫生局开始为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服务,目前,有关服务已涵盖所有本地出生的婴儿。同时,卫生局亦透过跨部门设立儿童综合评估中心及儿童康复治疗中心,为有听障问题及有早疗服务需要的儿童提供评估,以及如语言治疗等各类康复治疗服务。
苏志群称,《十年规划》特别针对学前训练和托儿所的服务,由社会工作局(下称「社工局」)联同两所托儿所,协作开办「手语双语共融托育试验计划」和「共融托儿服务计划」。她说:「特区政府希望透过这两项计划,促进聋人及听障家长与其幼儿的沟通及互动,并使听障儿童有条件接受双语(手语和口语)教育,为他们日后接受高等教育和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在辅具支援方面,社工局于2019年初推出了「支持残疾人士购置辅具先导计划」,透过资助残疾人士购买所需辅具,提升生活质素。合资格的听障人士在购买「数字式助听器」、「听力回路/调频系统」、「FM调频系统」等辅具时,可获最多3项辅具资助,每项最高资助金额为1万澳门元。
为了构建无障碍城市,特区政府多个部门已在部份公共服务场所,加装各种无障碍设备,例如「视像警报装置」、「视像通话系统」和「带有光/声/震动的警报器」等,以助聋人与听障人士在遇到危险时能及时求救和逃脱。
苏志群指出,除了新措施外,一些已有的措施,特区政府亦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发展,她说:「从2019年起,『普通残疾津贴』和『特别残疾津贴』的发放金额分别调升至9,000元和18,000元,两者升幅较2018年增加12.5%。另外,近年透过新设一所设施及搬迁一所设施至新址,以进一步支援聋人及听障人士,并资助有关机构购买电子通讯设备,支援日常手语翻译工作。」
提升澳门手语认受性
手语作为聋人与听障人士接收资讯及沟通的主要方式,是推动听障群体发展和融入社会的重要一环,因此特区政府十分关注手语在澳门的发展和延续,在《十年规划》中提出不少有效扩展手语深度和广度的措施。社工局通过与澳门两间聋人和听障人士服务机构合作,培养及聘请更多手语翻译员,鼓励设施对在职手语翻译员进行职业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同时,透过与其他政府部门或服务社团合作,举办面向社区的手语推广活动,让社会大众进一步认识和瞭解手语,藉此减少对听障群体的陌生和歧视。
此外,社工局还与澳门聋人协会合作推出「视像手语翻译服务」,有关服务由手语翻译员透过移动装置内的视像软件,为社工局前线人员和聋人与听障人士提供即时口语和手语翻译服务。苏志群说:「这项服务除了便利聋人与听障人士外,亦有助提高手语翻译服务资源的运用效率,节省了手语翻译员的交通及等候时间,让既有的资源能服务更多有需要人士,有关服务项目现正逐渐推广至其他政府部门。」
另一方面,为提高公共部门前线接待人员的手语能力, 2018年起,社工局与行政公职局合办了「前线公职人员手语培训课程」,效果理想,为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2019年开办的「公共事务机构前线人员手语培训」,邀请了两间公共巴士公司及三间电讯公司参与手语培训课程,加强公共机构服务人员与聋人及听障人士沟通的能力。苏志群介绍,针对社会大众的手语推广工作,会先从与聋人及听障人士有较多接触的服务部门入手,再逐步延伸到其他部门,这是最具效率的方法。除了对公共机构和公职接待人员进行培训外,特区政府多个部门亦在对外服务点安装听觉辅助设备,进一步加强聋人及听障人士与接待人员的交流。
迎难而上尽善尽美
一个政策由构思、实行到完善,当中必然会遇到不少困难。苏志群称,由于有很多政策执行都需要跨部门或与民间团体合作才可成事,因此在角色安排和责任分配上,需要进行更多的协调工作。不过,她相信只要大家抱着同一个目标,即协助聋人与听障人士融入社会,提升其独立生活能力,最终必定能达到目标。
除了完善相关的政策,苏志群认为如何使澳门手语标准化亦具急切性。很多人有一个误解,以为手语是一种统一的国际共通语言,但原来各地聋人及听障人士所使用的很多是本土手语,亦称自然手语。而按聋人及听障人士年龄和居住地区的不同,手语会有不同的打法,这为未来手语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及科研工作构成一定影响,亦限制了手语在非听障群体中的宣传和普及。她说:「手语的标准化、规范化,除了使聋人及听障人士以及非听障人士有参考的标准外,亦能加强手语翻译者的专业性,为展开后续的相关服务,建立坚实的基础。」为了达成目标,特区政府早前已邀请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展开「澳门手语词汇库发展计划」,目的是建立澳门手语资料库,以促进手语本土化及标准化的发展。
发展步伐清晰坚定
有了明确的目标,特区政府在推动「社会共融」的路上正踏实前进。苏志群称,特区政府将继续关注聋人及听障人士的生活需要、个人发展和依法享有的权利,积极透过不同的方式,支持他们融入社会。她说:「在教育及就业支援上,教育暨青年局和高等教育局透过资助及制订相关入学考试的便利措施,保障残疾人士享有平等就学及升学的机会。在就业上,劳工事务局属下的『显能小组』,除了为聋人及听障人士提供职业资讯及模拟面试等就业辅导服务外,亦会继续提供职业配对服务,让公众认识及瞭解有关群体的工作能力,以保障聋人及听障人士获得公平的就业权利,增加就业机会。」
苏志群总结说:「除了上述的政策外,特区政府还会以更多的方式,推行公众教育,例如推出认识及协助残疾人士的短片,藉此加强市民对听障人士的认识。」多方面循序渐进地提高有关听障人士服务的质量,构建一个无障碍的生活环境,鼓励聋人及听障人士积极投入社区群体生活。
澳门「残疾评估登记证」统计资料
截至2019年12月,澳门持有听力残疾类别的残疾评估登记证人数约有3,600人,其中16歳以下持证人约占2%,17岁至64岁约占32%,65岁或以上约占66%。在残疾级别上,轻中度残疾持证人约占71%,而重或极重度残疾的持证人约占28%,余下约1%为未满4岁的幼儿暂未作分级。尽管轻中度听力残疾的人所占比例较多,但从残疾评估登记证系统的数据可以看出,澳门聋人及听障人士多为高龄族群,这是由于澳门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长者出现听力退化的情况较多所致。
(资料由社工局提供)
文:陈锦城 图:宋楚珊、社会工作局康复服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