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紋伊蚊為半家棲的蚊種,既可以在室內,又可以在室外棲息繁殖。由於室內孳生棲息的蚊和人的關係密切,對登革熱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傳統上以布氏指數,房屋指數和容器指數等家居中的伊蚊孳生源的數量和伊蚊孳生情況作為預測一個地區發生登革熱流行的可能性。
為了能準確掌握居民室內蚊蟲滋生源的分佈和蚊蟲密度,衛生局於9底至10月初進行了今年第二次家居登革熱孳生源調查,挑選667個居住單位進行訪問調查。
本調查的主要目的是測定反映登革熱發生流行可能性的三個指數包括房屋指數(house index),布氏指數(Bretaeu index),容器指數(container index) 。布氏指數表示有登革熱病媒的幼蟲或蛹的容器數和受檢查的住戶數之比乘100,指數越高表示發生登革熱流行的機會越高。本次調查發現該指數全澳的平均值為5.0; 房屋指數表示在100 個住戶中有多少個住戶存在含登革熱病媒幼蟲或蛹的容器,調查發現全澳平均房屋指數為3.91%。容器指數表示每一百個積水容器中有多少個存在登革熱病媒幼蟲或蛹,本次調查發現該全澳指數為3.06%。雖然這些指數和登革熱流行的發生與否缺乏恒定的關聯,但根據經驗,房屋指數在18%以上,容器指數在10%或布氏指數在20以上時,一旦有登革熱病人傳入,就有可能發生登革熱流行。如布氏指數低於5,則不大可能發生流行。
雖然總體來說上述指數並不高,但有些區域則較高,如黑沙環區和海傍區的布氏指數分別為19和10,房屋指數分別為13%和9%,容器指數分別為10.6%和6.7%。
由於上述監測和調查顯示目前本澳某些地區仍存在發生登革熱流行的可能性,而居民家中的花瓶等容器是登革熱病媒的重要孳生源,因此衛生局呼籲市民加強家居內外的孳生源的清理工作,同時出外旅遊時注意採取穿著長袖衣褲、搽蚊怕水等措施保護免被蚊蟲叮咬,如外遊回澳後有發熱,皮疹等症狀,應及時就診和採取防蚊措施,以免延誤病情及造成疾病傳播。
消除伊蚊孳生源的十項建議伊蚊喜歡在小型、清潔、靜止和避光的積水中孳生,為防止伊蚊的孳生,巿民應注意下列十個事項
1. 不要將垃圾,特別是空樽、瓶、罐、飯盒、膠杯、膠袋、建築廢料等任何可能積水的物件丟到空置地盤、廢屋或大廈的天井、平台、詹蓬等地方;
2. 清除家居內外任何可能積水的容器,不能清除的應將其倒置或移入室內;
3. 養花或植物的花瓶、花樽等應每周刷洗、換水一次;避免使用花盆底,若必須使用,應避免使其積水;舊式雪柜底亦應每周倒水、刷洗一次。避免冷氣機底盤積水。
4. 應避免在露天地方擺放廢輪胎或把廢輪胎用作防撞裝置等用途,如必須使用,應將其刺出大洞,以免積水;
5. 大廈天台的貯水池應蓋實,並定期洗刷;水井應加蓋密封;應避免在水桶、水缸內貯水,如必須貯水,應將其用蓋蓋實,並每周刷洗、換水一次;
6. 應用水泥、泥沙、碎石、海綿或其它物料填平積水的坑、洼、潭以及竹筒、樹洞、石穴、墳場內固定的花樽、花瓶等;
7. 所有排水管應連接往公共排水綱絡; 注意定期清理和保持排水管、溝、渠的通暢;
8. 修復水喉、水錶、水管以及消防喉、排水管道的漏水;
9. 不能清理而可以養殖魚類的池、塘、井等應養殖魚類或其它可吞食蚊幼蟲的生物(大肚魚,孔雀魚或蓋斑鬥魚效果較佳);
10. 種植蓮花等水生植物的池、盆等不能用上述方法處理的可能孳生伊蚊的積水,應定期施放殺幼蟲劑(詳情可向各衛生中心衛生稽查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