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坑尾轉入南灣大馬路,在街角的花園中有一座俗稱「八角亭」的小型建築物,它是澳門中華總商會開設的小型閱書樓,究竟,這座小建築物有甚麼歷史?具有甚麼建築特色?
原是南灣花園音樂亭
如果在「八角亭」的正門細心觀看,門額上寫着「澳門中華總商會附設閱書報室」,其下有小字「紀念何母鄧、梁太夫人」。
據記載,這座平面為八角形的建築物,原是南灣花園的附屬設施,曾用作音樂亭、桌球室和單車站,至於何時建造及由誰設計有待考證,有說是1926年由陳焜培則師設計並於翌年建成。
據現存於建築物內的碑記所述,由於當時澳門沒有開放給公眾的中文圖書館,為提高社會文化及補助民眾敎育,1948年,澳門中華總商會發起籌建圖書館,然而建造一座圖書館的經費太大,商會後來决定設立較為細小的閱書報室,並得到當時的何賢副理事長捐出南灣八角亭作為閱書報室,同時捐出全部修葺費及購書費用,並以此紀念其先母。
閱書報室的裝修工程6月開始,8月初完成,並於11月1日由澳督柯維納主持開幕禮。
西式立面中式飛簷
據當年報章的開幕報道,閱書報室由地面層及一樓組成,是澳門華人的第一所閱書報室。室內佈置優雅。中央懸掛孫中山先生的遺像,兩旁則懸掛何母鄧氏與梁氏太夫人的遺像。
從開幕報道可以推斷,今天我們見到的閱書報室應該維持了開幕時的建築規模,閱書報室樓高兩層,地面層除了入口的立面之外,另外的七個立面都一樣設計。
入口的立面以塔斯干壁柱支撐門額樑,其下是入口拱門,由兩條變體的科林斯圓柱及羅馬圓拱組成,凸出的「拱頂石」裝有球形燈。而門額樑上面是飄出的中式屋簷,以七條三角形的「牛腿」承托,屋簷面鋪綠色琉璃瓦,角處的屋脊裝有「飛角」,但以卷草紋飾設計。
其他的七個立面都與入口立面的設計近似,然而拱門卻被拱窗取代,窗扇分上下兩部份開合,可以因應需要而作全開或半開,有利控制陽光與通風。而拱形窗由綠、橙、紫、白色的毛玻璃砌成,並以弧線組成葉形的圖案。
至於一樓,八個立面都相同,下部有由四個「米」字窗洞組成圍欄,其上是三組對開的玻璃窗。一樓的屋簷是由帶弧線的「牛腿」支撐,屋簷沒有瓦片,角脊也有彎曲的「飛角」裝飾。
華洋糅合罕有樓閣
人們都稱該建築物為「八角亭」,究竟「亭」在哪兒?
筆者經商會同意進行詳細的考察後,見到一樓的中心仍留着最初落成時的「八角亭」。從一些20世紀初的照片可見,當時的「八角亭」一樓是天台,中心建有一個中式的鑽尖八角亭。
後來因用作閱書報室而作擴建,原本的「八角亭」成為了一樓的管理員室,並在其牆身加設了書櫃。如果細心觀察一樓水泥花磚地面的邊緣,仍能看到昔日天台的排水凹槽,排水管則隱藏在下層外牆的角位處。
至於地面層空間,室內裝飾簡潔,每個牆面拱窗上方都有古典的垂飾,牆面都是高的深色木書櫃,正中央是一個平面八角形的平台,兼具閱書枱及展示書架的功能。入口正對的牆上,現今懸掛着何母鄧太夫人及梁太夫人的油畫像,其下側是記載捐款創立閱書報室的石碑,還有非常斜的鐵樓梯通上一樓。
建築物整體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立面以灰色洗水石米(上海批盪)作飾面,地面層的地面以紅色水磨石鋪砌。
至於建築物的建築風格,「八角亭」是澳門少有結合西式古典元素的「中式」樓閣,而建築式樣可歸類為民國初期(1920-30年代)的「中國古典復興風格」,在澳門現存的建築物中較為罕有。
最後,藉此感謝澳門中華總商會馬志毅理事長讓筆者在「八角亭」閱書報室內的考察及拍照記錄得以順利完成。
作者介紹
呂澤強
生於澳門,畢業於葡萄牙里斯本建築學院,其後於法國巴黎夏約高等設計研究中心進修,為首位取得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資格的華人建築師。澳門科技大學設計學博士(文化遺產保護專業)。
文:呂澤強 圖:陳思禮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