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步行系統 松山南北有通途
澳門雜誌
150期
  • 行人隧道南廣場

  • 行人隧道南廣場地圖標示

  • 南廣場保留了一棵老樹,將大自然融入步行系統中。

  • 為了明確展示澳門歷史城區的不同特色,我們分別選擇了媽閣廟、議事亭前地、大三巴牌坊及東望洋燈塔4個區域作主題。地上則以該區的碎石路圖案,又或者具有代表性的主題圖案,用花崗岩鋪砌地台。 —— 黃中原

  • 東望洋燈塔區地台圖案以聖母雪地殿教堂前門上方的窗形為靈感

  • 黃中原表示,地台「石仔路」圖案靈感皆來自該區的世遺主題。

  • 大三巴牌坊區

  • 議事亭前地區

  • 媽閣廟區

  • 隧道中段設有升降機塔樓,棕色外牆可令塔樓在視覺上融入山體中。

  • 「環松山步行系統」設有清晰路標指示

  • 橋面欄河在陽光照射下投出波浪形影子,為地面增添別樣的視覺效果。

  • 由於擔心工期會因此延誤,經與公司高層領導商議後,改為南北兩端同步開挖。剛巧當時貴陽地鐵工程完成了開挖隧道工程,我們便立即向內地的承建公司,租借多一台較大型的挖進機,從南北兩端同時開挖。此舉雖然增加了施工的成本,但大大提高了效率。 —— 莫淳榮

  • 由於松山山體的花崗石韌性比估算高,大大增加了開挖難度。

  • 松山行人隧道貫通後即加緊推進餘下工程

  • 「環松山步行系統」工程主要包括開闢一條貫穿松山南北兩端的行人隧道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行人隧道南廣場
行人隧道南廣場
行人隧道南廣場地圖標示
行人隧道南廣場地圖標示

澳門市民期待已久的「環松山步行系統」已於今年10月1日正式啟用,當中最受注目的,是由南到北貫通松山的松山行人隧道,不但為往來新口岸及高士德兩區的市民,提供多一個快捷出行的途徑,系統將大自然元素融為一體的設計,以及用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作主題的裝飾,亦為忙碌都市人營造出舒適寫意的步行空間,獲得不少市民讚賞。

南廣場保留了一棵老樹,將大自然融入步行系統中。
南廣場保留了一棵老樹,將大自然融入步行系統中。

 

短片

環松山步行系統 從城市穿梭自然

 

大自然與城市融合

參與「環松山步行系統」設計工作的「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澳門分公司」建築師黃中原介紹,今次項目的設計概念源自於「如何將人與大自然融合一起」。他期望透過對自然環境及生態的尊重,以及為下一代保育大自然的理念,營造出一個可持續發展及綠色的步行環境,讓大家在短短的數分鐘步行時間,暫時忘卻都市的繁囂。

黃中原指出,這次工程猶如一趟探索人與大自然無縫融合、和諧共生的旅程,讓使用者有從大自然穿梭至城市的感覺。由於行人隧道貫穿松山山體,設計時須兼顧功能性及與大自然環境的協調。從開始設計,到最終方案「拍板」,經過了7個以上的修訂方案。

為了明確展示澳門歷史城區的不同特色,我們分別選擇了媽閣廟、議事亭前地、大三巴牌坊及東望洋燈塔4個區域作主題。地上則以該區的碎石路圖案,又或者具有代表性的主題圖案,用花崗岩鋪砌地台。     —— 黃中原
為了明確展示澳門歷史城區的不同特色,我們分別選擇了媽閣廟、議事亭前地、大三巴牌坊及東望洋燈塔4個區域作主題。地上則以該區的碎石路圖案,又或者具有代表性的主題圖案,用花崗岩鋪砌地台。 —— 黃中原

世遺元素增文化氣息

黃中原介紹,松山行人隧道是「環松山步行系統」的主體工程,隧道總長約300米,設有每邊各5組的水平自動步行系統。為了豐富使用者的步行體驗和切合澳門世遺城市的特色,在每個接駁處,皆以背光沖孔鋁合金板組成的世遺主題壁畫裝飾。「為了明確展示澳門歷史城區的不同特色,我們分別選擇了媽閣廟、議事亭前地、大三巴牌坊及東望洋燈塔4個區域作主題。地上則以該區的碎石路圖案,又或者具有代表性的主題圖案,用花崗岩鋪砌地台。」

東望洋燈塔區地台圖案以聖母雪地殿教堂前門上方的窗形為靈感
東望洋燈塔區地台圖案以聖母雪地殿教堂前門上方的窗形為靈感
黃中原表示,地台「石仔路」圖案靈感皆來自該區的世遺主題。
黃中原表示,地台「石仔路」圖案靈感皆來自該區的世遺主題。

在4個區域中,他最喜歡的是東望洋燈塔區。「牆身的壁畫分別為燈塔、聖母雪地殿教堂及周邊遺址建築物的側門和鐘樓。而地台的圖案則取自教堂前門上方的四葉草窗戶,化成大小不一的圖案相互排列,別具美感。」

大三巴牌坊區
大三巴牌坊區
議事亭前地區
議事亭前地區
媽閣廟區
媽閣廟區

由二龍喉公園方向進入行人隧道,通過第一組自動步行系統後,設置了一個升降機大堂,市民可利用兩部垂直升降機登上松山健康徑。黃中原介紹,為了讓外露於山體的升降機塔樓,從外觀上看有融入自然的視覺效果,於是使用了深棕色鋁合金垂直飾線作遮陽板。內部方面,建築師亦花了不少心思,加入不同環保設計,如在樓梯及升降機之間留有適量空間,以及於外牆加上透風窗,營造煙囪效應,助樓梯空氣更為流通。

隧道中段設有升降機塔樓,棕色外牆可令塔樓在視覺上融入山體中。
隧道中段設有升降機塔樓,棕色外牆可令塔樓在視覺上融入山體中。

南端出入口位於羅理基博士大馬路油站對面,黃中原介紹,在設計南端出口廣場時,希望盡量配合山體原來的地形及綠化環境,為了減少對附近自然環境的影響,承建商在施工時大幅減少裁削山體的程度,大大增加了施工難度。他指出,在出入口廣場會見到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與政府相關部門商議設計時,各方都希望能保存這棵大樹,從外觀上可以保育原有山體的面貌,同時,行人到達新口岸一方的隧道出口時,大樹可以起到光線和景觀上的緩衝作用。考慮到大樹早已「落地生根」抓緊下方的大石,隧道口一方的設計,例如供緊急車輛進入隧度用的車道,亦要作出相應的修改。

 

以使用者視角審視設計

使用過「環松山步行系統」的市民,相信焦點都會放在行人隧道內,黃中原指出,其實連接南端的行人天橋系統,同樣花了建築師不少心思。除要顧及未來數十年的使用需要,還須關注設計觀感、質量、應對天災的耐受性及使用者的私隱性等因素,「設計行人天橋時,我們探討過不同的方案,經過反覆研究及驗證,才得出現時的版本。」

連接南面出入口廣場的行人天橋,連接到馬六甲公園及綜藝館一帶,同時,亦有通道連接便利的過路設施到達水塘休憩區。橋身設計同樣以簡約、輕巧為視覺上的重點,避免喧賓奪主,影響到從路面望向山體的景觀。在結構上,橋面上的遮陽篷採用中央圓柱,取代常見的兩旁支撐設計,行人道寬3.7米,支柱兩方皆有足夠步行空間,同時,亦可讓橋上的行人享有180度的廣闊視野;篷頂骨架以大自然鳥類的弧型骨架作為設計靈感。黃中原解釋,弧型骨架的設計,經過不斷調節頂篷的角度及高度等參數,確保在大部份情況下,都能夠避免行人被雨水打濕,這都是以使用者的角度作出發。

「環松山步行系統」設有清晰路標指示
「環松山步行系統」設有清晰路標指示

橋面兩旁的鋁合金沖孔板欄河,同樣別出心裁。其圖案取自澳門歷史城區常見的波浪造型「碎石仔」,既作為欄杆的裝飾,亦確保了橋上行人的私隱,同時,每日下午陽光照射到欄河時,沖孔板便會在橋面上投射出碎石路的圖案,呼應行人隧道的設計,為地面增添視覺效果。黃中原說:「為了平衡視覺及安全性,波浪紋沖孔板的圓孔大小經過精心計算,避免小朋友不小心把手指卡到孔中。」

橋面欄河在陽光照射下投出波浪形影子,為地面增添別樣的視覺效果。
橋面欄河在陽光照射下投出波浪形影子,為地面增添別樣的視覺效果。

 

面對挑戰隨機應變

「環松山步行系統」於2020年11月動工興建,用了不足兩年便完成建設啟用,得到市民普遍的讚賞。有份承建工程的「新基業工程有限公司」項目經理莫淳榮憶述,在開挖松山隧道初期,發現山體的花崗石韌性比估算的高,令開挖難度大增。「由於擔心工期會因此延誤,經與公司高層領導商議後,改為南北兩端同步開挖。剛巧當時貴陽地鐵工程完成了開挖隧道工程,我們便立即向內地的承建公司,租借多一台較大型的挖進機,從南北兩端同時開挖。此舉雖然增加了施工的成本,但大大提高了效率。」

行人隧道設於松山山體內,南北兩端出口高低相差8.8米,莫淳榮直言,開挖前曾擔心斜坡會出現上下或左右錯開,「若開挖位置計算不準,即使只相差50公分,南北兩端都可能永遠見不到對方。」為防止上述情況發生,團隊每開挖50至100公分,便會設置監測點,以檢查坐標和中線等位置,再請第三方公司檢查,是否存在偏差及即時調整的空間。項目最終趕及施工限期前完成,對大家都是一個鼓舞。

由於擔心工期會因此延誤,經與公司高層領導商議後,改為南北兩端同步開挖。剛巧當時貴陽地鐵工程完成了開挖隧道工程,我們便立即向內地的承建公司,租借多一台較大型的挖進機,從南北兩端同時開挖。此舉雖然增加了施工的成本,但大大提高了效率。     —— 莫淳榮
由於擔心工期會因此延誤,經與公司高層領導商議後,改為南北兩端同步開挖。剛巧當時貴陽地鐵工程完成了開挖隧道工程,我們便立即向內地的承建公司,租借多一台較大型的挖進機,從南北兩端同時開挖。此舉雖然增加了施工的成本,但大大提高了效率。 —— 莫淳榮

 

保留原生山體減周邊影響

位於松山行人隧道北端出口旁邊的公廁,看似平平無奇,但對承建商來說,原來要考量的事情,絕不比開挖隧道少。莫淳榮解釋,當時若然採用自然開挖的方式興建這座公廁,估計需要削走的山體體積,將會是現在的3倍多。「為了減少工程對山體的影響,我們先要在北廣場的公廁外興建一幅1.2米厚的手掘沉箱牆作永久擋土,由於澳門掌握此建築工藝的師傅不多,我們花了不少時間及工夫完成此工程,總算沒有對原本的山體和生態造成太大影響。」

由於松山山體的花崗石韌性比估算高,大大增加了開挖難度。
由於松山山體的花崗石韌性比估算高,大大增加了開挖難度。

莫淳榮表示,曾聽到有市民反映,行人隧道位於松山下,擔心會非常悶熱,他解釋說:「由於隧道南北對流,加上兩端有高低差,有利空氣自然流動,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即使在夏季,隧道仍然可以保持涼爽。同時,行人隧道天花上設有風扇,若隧道內氣溫超過30度便會透過自動感應開啟,加強空氣流動降溫。」

松山行人隧道貫通後即加緊推進餘下工程
松山行人隧道貫通後即加緊推進餘下工程

「環松山步行系統」工程涉及不少「大動作」,在開挖隧道及吊裝行人天橋時,難免影響到士多鳥拜斯大馬路及羅理基博士大馬路的車輛通行。莫淳榮稱,在施工期間,承建商不時與相關部門及專營公司溝通協調,若須採取臨時交通措施,皆提前向大眾公佈。他特別指出,為了提高生產效率,今次天橋建造使用了大量預製組件,省卻不少建築時間。加上組裝工程都安排在晚上至凌晨時段進行,最快1小時便可以解封路面,也大大減低了對交通及市民的影響。

「環松山步行系統」工程主要包括開闢一條貫穿松山南北兩端的行人隧道
「環松山步行系統」工程主要包括開闢一條貫穿松山南北兩端的行人隧道

 

文:鄧穎莊  圖:宋楚珊、土地工務局、受訪者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