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電影,總能掀動觀眾內心的情感,哪怕僅是一個眼神、看似漫不經心的對白,或是緊湊的配樂、熟悉的街景⋯⋯
周鉅宏,澳門新生代導演,兼任文化局與拍板藝術團合作舉辦的「跟着電影遊內港路氹」活動導賞員。在他眼中,澳門不止是他土生土長的地方,更是構建電影夢的重要場景。我們跟隨他的步伐,走到城中的大街小巷,聽他剖析這些獨特的場景,如何為電影故事錦上添花。
巧妙營造氛圍
色彩和線條構成了澳門的獨特景色,導演透過鏡頭,把豐富的畫面呈現於大銀幕上。周鉅宏指出,澳門從來不乏吸引人的拍攝場景,比如展現澳門多元面貌的歷史城區、新馬路等地標,又或是下環街、蠔里、亞婆井前地等凸顯澳門早年面貌的舊城區。「有別於洛杉磯、北京等平原城市,澳門的城市面貌富層次感,高低錯落的建築,呈現出多元豐富的色彩及風格。」一談到喜愛的澳門場景,周鉅宏便如數家珍。
他介紹,「以《放逐》為例,導演充份利用了亞婆井高低起伏的地形,把狹小的空間,拍攝出非常宏大的視覺效果,電影中兩幫人馬對峙交戰,那種壓抑的氣氛和衝突,頗有西部大片的味道。」
在電影遊的過程中,周鉅宏為了幫助參加者理解導演如何運用場景說故事,多次列舉電影作例子。「電影《暗花》中,為營造緊張氣氛,在長約3分鐘的片段中,劉青雲以120公里時速開車在新馬路飛馳,狹窄的車內環境與窗外不停流轉變換的景色,為觀眾帶來感官上的錯覺,新馬路一下子變長了很多。」他解釋,導演在此節劇情上捨棄了寫實的角度,反而側重於故事情節的安排,這種拍攝手法打破常規,創建了不一樣的電影節奏。
澳門電影業逐步成長
澳門電影業在近十年得以逐步發展,成就了不少新晉導演。周鉅宏表示,十多年前,在澳門能接觸電影業界的機會不多,由於熱愛電影,他選擇到外地研修電影。近年,在特區政府的扶持下,澳門電影業有了較大發展,為電影創作者提供了空間。他回憶,首次帶着大學的畢業作品回澳參加電影展,「那時候,澳門電影業開始發展,讓我認識了很多同業,感覺自己參與和見證澳門電影業的成長。」
每一位導演都有各自獨特的敘事風格,周鉅宏認為,澳門導演在技術、資源、創作空間方面,與外地導演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最明顯的差別,是怎麼「看澳門」。他續稱,澳門導演自小在澳門成長,他們解讀澳門的方式和深度,與外地導演是有視角差距的。「澳門導演會更多地運用本地人的角度取材拍攝,而外地導演則會用不同角度去解讀澳門,展現出許多嶄新視角。在觀摩學習後,讓我獲益良多。」
周鉅宏認為,電影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和市場,澳門受這兩方面因素制約,拍攝商業電影難以取得好的票房成績,建議本地電影業界可朝影展、電影節、藝術電影和獨立電影等路線突圍。「若能在有名氣的電影節中入圍獲獎,便可讓電影及藝術界瞭解澳門電影,這是向世界宣傳和認識澳門電影的好方法。」
電影場景的重要
電影故事的鋪展,由人物、情節、環境構成,場景設計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周鉅宏說,「在挑選場景時,要視乎劇本發展的方向、故事的風格而定。為表達不同的戲劇效果,可以順應劇情營造出反差效果。」
周鉅宏以他執導的《見光》為例,「為了突出壓抑的氣氛,戲中的場景都以夜景為主。除了必要出現的六合彩報紙檔外,其他場景一律選在車內及室內拍攝。」他利用鏡頭語言、場景、演員的演出營造所需氣氛。「封閉安靜的環境下,情侶之間的爭執聲會更彰顯壓抑的情緒。在金錢和利益的驅使下,人性的陰暗面會暴露出來,我希望觀眾能夠投入到電影所營造的壓抑情緒中,引發他們的思考。」
電影場景不但能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烘托情感,更重要的是體現電影核心思想和文化內涵。周鉅宏指出,電影場景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挑選不到符合意境的場景,寧願花錢搭景或者更改劇本。「只有場景和電影的主調吻合,拍出來的效果才會好。」
問及最具挑戰性的電影場景,周鉅宏舉例說,賭場戲並不是人人能拍,特別是涉及賭廳的場景,考驗製作者的預算調動和公關能力。「這兩年,不時有新聞報道涉及賭場的案件。為此,我正打算塑造以娛樂場內的荷官、侍應生、保安員等為電影角色,通過這些大時代的小人物故事,展現金錢利益如何影響澳門人的價值觀念,反映人性貪婪的一面。」
文:曾海英 圖:宋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