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助青年裝備好 邁上廣闊新跑道

澳門雜誌
141期
  • 「機遇論壇」是推動青年創新創業的重點項目之一,每年都會邀請大學教授和青年人才分享經驗,吸引眾多青年參與。

  • 楊文遠表示,新青協會秉持「專注為青年」的初心,隨勢推出更多大灣區的拓展活動,以助青年發揮所長,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 楊文遠稱,新青協會組織澳門青年前往大灣區不同城市進行各式文化活動,加深彼此的認識。

  • 林雅瑩表示,一直都在探求發展空間,大灣區正好讓其發揮所長,正打算前往一試實力。

  • 李嘉俊稱,有參加了大灣區考察團的青年反映,受當地的創業氛圍和環境吸引,有意前往創業。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機遇論壇」是推動青年創新創業的重點項目之一,每年都會邀請大學教授和青年人才分享經驗,吸引眾多青年參與。
「機遇論壇」是推動青年創新創業的重點項目之一,每年都會邀請大學教授和青年人才分享經驗,吸引眾多青年參與。

澳門幅員細小,人口密度高,直至上世紀80年代,經濟結構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出口為主,90年代開始,製造業逐漸式微,產業結構日漸轉向服務業和旅遊業,近年,旅遊博彩業在本地生產總值已佔了相當大的比重。雖然澳門居民的平均教育程度日漸提高,但產業結構受到地理、資金和技術因素限制,多元程度仍然有待加強,青年人在就業上的選擇,自然亦面對一定的局限。一些就讀較專門學科的青年人,更往往擔心未能學以致用,找到心儀的工作。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落實,對有志走出舒適圈,向外尋覓機遇的青年,提供了一條更廣闊的出路。初入職場的青年,前往一個陌生的地方發展,難免會感到擔憂,為此,本澳不少社團都對有志投入灣區發展的人士提供支援,其中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下簡稱「新青協」)的扶持對象就是以青年為主。

順勢增添新元素

隨着大灣區的建設不斷推進,新青協積極在社會參與、生涯規劃、志願服務、健康促進及會員事務等5大工作範疇加入相關元素,期望透過各種針對澳門青年的宣傳和培訓活動,為青年提供更多機會走入灣區,加深他們對大灣區的認識,及早裝備自身,在國家發展中成長成才。

新青協理事長楊文遠介紹,該會持續與澳門特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內地政府部門合作,積極為本澳青年提供大灣區生涯規劃服務。針對升學問題,開展了全面的升學輔導服務,透過輔導講座、資訊介紹、職業體驗等環節,讓中學生瞭解內地院校和不同行業的內容與發展,結合自身興趣和所長,選擇就讀合適的內地高校。新青協還為保送學生提供模擬面試,讓學生提前演練面試情景,熟悉考試流程,增強自信心,應對考試,增加錄取機會。楊文遠補充,新青協亦加快培養本地專業的生涯規劃師,透過支持同事前往內地修讀相關課程,增加生涯規劃的人才儲備,為澳門青年提供更好的發展指向服務。

在大學生和就業青年方面,為使他們更快找到合適的發展路向,該會除了提供就業輔導和解惑服務,還聯同其他社團成立「青年創業創新培育籌備委員會」,與澳門多個政府部門合辦「青年創業創新培育計劃」(下稱「培育計劃」),為有志創業人士提供學習和交流平台,隨着大灣區蓬勃發展,培育計劃增添不少灣區元素,以助青年日後投身大灣區做好準備。楊文遠介紹:「培育計劃涵蓋宣講、培訓、考察、交流等環節,透過各種針對性訓練和多元實踐活動,加強青年創新能力,抓緊市場新機遇。培育計劃還設有各種創業比賽,優勝者將獲參展和赴外交流的資助,並可入駐創業孵化中心,使創業夢更快成真。」

楊文遠表示,新青協會秉持「專注為青年」的初心,隨勢推出更多大灣區的拓展活動,以助青年發揮所長,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楊文遠表示,新青協會秉持「專注為青年」的初心,隨勢推出更多大灣區的拓展活動,以助青年發揮所長,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為進一步鼓勵澳門青年在大灣區發展所長,新青協於2015年開始舉辦「機遇論壇」,邀請澳門和香港的青年人才分享他們在大灣區的成長故事,為創業青年提供可借鏡的親歷體驗。楊文遠表示:「澳門青年普遍認同大灣區能夠提供更多元的就業、創業空間,但同時擔憂競爭力和生活差異等問題。我們邀請的主講嘉賓在內地的醫學、科技等領域都發展得十分成功,亦已融入當地的生活環境,透過交流討論,相信有助提升青年進入內地市場的信心,透過積極自我增值,為面對未來遇到的挑戰做好準備。」

除此之外,該會經常舉辦大灣區考察團,促進青年之間互相認識、交流學習和掌握就業情況,亦加深他們對內地城市高新產業和發展現況的瞭解。考察過程中,新青協提供平台供青年暢所欲言,發表對大灣區的感受和意見。為了縮短澳門青年進入內地職場的「磨合期」,新青協還與內地青年機構合作,定期舉辦實習計劃,例如「百企千人」計劃、「優職英才」港澳學生長期實習計劃等。楊文遠稱,有關活動經常滿額,反映澳門青年普遍關注大灣區發展,期望隨着未來灣區城市關係越加緊密,能開辦更多不同範疇的考察團和實習計劃。

持續推動青年融入灣區

目前,新青協針對大灣區推行的各種服務均順利展開,並得到熱切的反饋。楊文遠稱,該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學生和剛走進社會的年輕人,他們比較關注選校和生涯發展的問題,因此新青協未來將會繼續開設升學講座和提供就業諮詢服務,與內地的政府部門和機構保持良好聯繫,持續為澳門青年提供所需的內地最新資訊。但他同時指出,澳門青年對投身大灣區拓展事業,普遍仍抱持觀望態度,令後續的跟進工作有一定難度。「不少青年認為澳門的工作環境和待遇較優,首選留澳工作,其實只要有實力和技術,經過奮鬥,在內地一樣能取得高薪厚職,甚至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就此,新青協未來會積極擴展服務受眾範圍,期望透過各種圍繞大灣區開展的活動、培訓和服務,激發澳門青年參與大灣區建設的意欲。

受疫情的打擊,澳門產業單一化的問題越加凸顯,如何培養技術人才,助力澳門產業適度多元發展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楊文遠表示,在未來,新青協將繼續配合特區政府的施政方針,深化大灣區考察團和企業實習的組織工作,透過輸送更多本澳青年到內地學習、就業、創業,培養他們的國際化視角和專業技能,協助澳門青年實現自我價值,同時為澳門發展建設提供所需人才,助力大灣區城市共同發掘和優化各項產業,推動大灣區成為更具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楊文遠稱,新青協會組織澳門青年前往大灣區不同城市進行各式文化活動,加深彼此的認識。
楊文遠稱,新青協會組織澳門青年前往大灣區不同城市進行各式文化活動,加深彼此的認識。

考察團助瞭解灣區

「大灣區」一詞在行政長官賀一誠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被屢次提及,反映了特區政府重視參與大灣區的建設。新青協民生政策關注組副召集人李嘉俊稱,大灣區建設作為國家的重大發展策略,對澳門的未來發展起着關鍵性的導向作用,青年作為城市、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對有關政策的瞭解和掌握必不可少。為此,新青協除了加強相關宣傳工作,亦持續舉辦「青年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考察團」,期望透過實地考察,讓澳門青年瞭解內地城市的發展前景,充份利用國家政策優惠,實現自我價值。

大灣區不同城市各有其獨特之處和定位(例如深圳和廣州以科技和創新行業聞名,肇慶和惠州則以旅遊文化元素見長),為了讓澳門青年能從不同角度認識內地城市,新青協以經濟結構、文化底蘊、地理位置等特點作為規劃準則,將大灣區分成東、西兩條考察線路,參加者可根據自身需要進行選擇。李嘉俊說,「透過合理的行程規劃,相信有助青年對這些城市有更多瞭解,增強到內地工作或創業的信心。」

李嘉俊稱,籌備考察團之初遇到不少困難,考察團的成功推出,是多方共同努力的成果。「為了讓參加者對內地城市有更深入的認識,新青協安排了不少前往內地知名機構和企業的參觀行程,例如騰訊公司、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創匯谷』粵港澳青年文創社區等。由於考察團一般在假日出團,在時間協調上面對不少壓力,幸好得到內地政府部門和社團的積極協助,機構和企業的配合,盡力滿足參加者要求,讓行程開展更加順利。」

除了考察城市發展要地,新青協亦邀請在內地創業的港澳青年分享經驗。李嘉俊指出,分享會反應熱烈,參加者踴躍發問,反映澳門青年對於多元發展的興趣和需求。「參加者在進一步瞭解內地城市後,往往會對如何融入灣區發展產生疑惑,而這些『先行者』就是具體、實際的例子,透過對話,參加者能夠瞭解創業路上必經的問題,例如融入大灣區的必要性、如何選擇發展城市、相關手續和文件的辦理等,讓參加者更直接、深入地瞭解大灣區城市的產業佈局和發展情況,為有意進入內地發展的青年打好『預防針』,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

李嘉俊稱,有參加了大灣區考察團的青年反映,受當地的創業氛圍和環境吸引,有意前往創業。
李嘉俊稱,有參加了大灣區考察團的青年反映,受當地的創業氛圍和環境吸引,有意前往創業。

良好氛圍吸引青年向外發展

舉辦了多次考察團,李嘉俊最直觀感受到參加者心態的轉變,他指出:「澳門青年以往對內地城市較為陌生,或抱持保守的態度,因此大部份人選擇留在澳門生活和工作。當他們親身走進內地後,發現內地城市生活出行便利,而且科創氣氛濃厚,對懷抱夢想的青年而言,有更多『大展拳腳』的機會。活動完結後,很多參加者對大灣區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並願意為澳門融入大灣區建設的進程獻出一分力。」大灣區計劃是澳門發展經濟適度多元的契機,李嘉俊相信,隨着越來越多澳門青年投身內地城市發展,將有助澳門與其他城市的互通互融,盡快實現經濟、產業上的轉型,並拓寬和加強青年的視野和競爭力,形成良性循環。

隨着大灣區計劃的快速推進,澳門青年融入內地城市將成趨勢,李嘉俊預告,這些「普及」性質的考察團未來將會持續舉辦。「澳門青年對於內地城市的認識亟待加強,現時的考察團仍以加深青年對內地城市的瞭解為目標,加上每個考察團最多容納四五十人,只佔澳門青年的少數,我們相信,參加者在瞭解內地城市的真實情況後,會向親友介紹和宣傳,利用信息傳遞的力量,使更多人知悉和跟上大灣區發展的腳步。」他透露,隨着經驗的累積,新青協將籌辦更多不同主題的考察團,以滿足澳門青年進一步的需求。

從陌生到瞭解

新青協舉辦大灣區考察團已有多年,因此有不少參加者是「熟面孔」,林雅瑩就是其中一個。她說:「我在中學和大學時期已參與新青協舉辦的各種活動,踏足社會工作後,知道新青協推出不少有關大灣區的專題活動,我認為大灣區建設是本澳青年難得的發展機遇,對職涯規劃和個人成長發展舉足輕重,於是一直持續參加,其中『本澳青年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考察團』是我最常參與的活動。」

林雅瑩坦言,以前對大灣區沒有太多認識,在參與考察後,獲得很多難忘的體驗,使她對內地城市的發展規模和路向有較清晰的認知。「新青協策劃的考察行程內容十分豐富,除了參觀內地的高新企業和特色景點,瞭解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現況和人文環境,還會舉辦論壇活動,透過提供思考和討論的平台,讓我們就大灣區的不同議題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整個行程下來,讓每個參加者都對大灣區有更廣闊的認識,開始思考大灣區對自身發展所起的作用。」

眾多行程中,林雅瑩最難忘是參觀深(圳)中(山)通道建設現場和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以往從澳門到深圳只能選擇坐船或大巴,花費時間較長,深中通道的規劃,大大拉近了珠江東岸和西岸的距離,而且深中通道在建造過程中採用的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準,彰顯了中國在城市交融和工業發展上的雙突破。在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新青協邀請了孵化中心管理人員為我們介紹孵化中心與別不同的運營方式:把不同領域的團隊組織在一起工作,使多方在交流中產生有機結合,帶來產業聚集效益,嶄新的產業發展模式,讓我大開眼界。」

林雅瑩表示,一直都在探求發展空間,大灣區正好讓其發揮所長,正打算前往一試實力。
林雅瑩表示,一直都在探求發展空間,大灣區正好讓其發揮所長,正打算前往一試實力。

冀繼續發力助瞭解灣區

曾在上海修讀金融專業的林雅瑩,畢業後本想留在當地發展,但由於手續繁瑣,亦想陪在家人左右,因此回到澳門就業。在大灣區的所見所聞,讓她感嘆國家經濟發展的活力和繁榮,重新激起她往外工作的想法。「在參與考察活動後,我才知道大灣區有不少城市(例如深圳)的金融行業發展十分蓬勃,而且距離澳門近,在發展空間、家庭因素方面,都十分符合自己的需求,同時,這些城市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透過跟他們交流,對自身的工作能力、生涯規劃,甚至待人處事都會有更大助益。」林雅瑩透露,目前正進行資料搜集,以便在合適的時機進入內地市場。

對於新青協舉辦的大灣區考察活動,林雅瑩表示讚賞,認為活動為澳門青年瞭解大灣區發展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有助灣區共融,美中不足的是,考察時間較短,不少行程都是「淺嘗輒止」,對於像自己這樣計劃在大灣區發展的人來說,未能起到足夠的參考作用,因此她希望新青協日後能舉辦為時更長的考察活動和實習計劃,讓參加者有足夠時間深入瞭解各城市的經濟和產業特點,體驗當地的生活節奏和文化,未來能以更自信的姿態踏上大灣區舞台。

儘管「澳人澳稅」等惠澳項目逐漸被提上議程,但澳門青年現時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工作時,仍會遇到各種政策問題(例如五險一金、戶口開立等),有關手續辦理的指示亦不夠清晰,澳門青年往往需要多次與當地政府部門溝通,才能得到有關資訊。因此,林雅瑩希望新青協能夠成為澳門青年與內地政府溝通的橋樑,「大灣區為澳門青年提供了一個發展突破的窗口,但政策上的不便,無疑降低了他們進入內地城市生活或工作的欲望,如果新青協能夠把澳門青年在內地遇到的問題集成向當地政府反映,相信有助大灣區城市互通共融,為澳門青年融入大灣區建設的進程建橋鋪路。」

文:陳錦城  圖:陳思禮、宋楚珊、受訪者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