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澳門這個生活節奏正在加快的小城,鮮有人會停下匆忙的步伐,抬頭注目懸掛在大街小巷數十年的手寫招牌,更別說對招牌進行探討、保育工作。自小鍾愛文字的陳星宇,卻有興趣踏入這相對冷僻的領域,研究小城的各式招牌,發掘其背後的文化。透過他邂逅各式招牌的經歷,也許能為我們應對傳統招牌的存續和發展問題帶來一些啓示……
探尋招牌現狀
陳星宇在讀碩士課程時萌生研究手寫招牌的想法。「我自幼喜愛文字,並學習書法,至今已有十多年的『筆齡』,因此對漢字的筆法、型態等有較深的認識,大學時亦修讀與文字有關的文學系。後來,我到了台灣攻讀設計碩士學位,這課程並沒有減少我對文字的熱愛,反而使我萌生了把文字、設計和居住城市文化相互結合的想法,因此我決定以澳門手寫招牌作為碩士畢業論文題材。」
儘管確立了論文主題,但澳門缺乏招牌研究的文化土壤,相關研究和學術論文少之又少,只有少許網絡文章可供參考。陳星宇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幸好港澳地區仍有人默默守護招牌文化,並願意把自身發現和研究成果傾囊相授。他憶述:「當我在尋找資料無所收穫後,已經打算另覓論文主題,這時剛好在網上看到澳門有一位設計師拍攝了有關招牌的記錄片,於是便聯繫了對方,由此得到很多有價值的資料,之後順藤摸瓜認識其他招牌『同好』,更遇到鄰埠的招牌研究者剛好到台灣辦展覽,便約見對方交流……」來自四面八方的資料、意見和指導,為陳星宇帶來不少助益,他自嘲這份論文是「偶然產物」的同時,亦十分慶幸有不少人關注舊式招牌的留存和發展。
為了確保論文的準確性,陳星宇在澳門各區進行實地考察,在穿街過巷的過程中,每次找到合適招牌,他都會拍照記錄,並向店主查詢招牌的歷史、材質、製作者等資料。他發現,這些外表精美耐看的招牌背後,往往埋藏不少充滿人情味的故事。「我曾在街上見到一個保存得十分完好的燒臘店手寫招牌,於是詢問店主是誰寫的,對方開始時不願透露,熟絡後,他才說書寫者是他去世多年的故友,儘管對方並非有名的書法家,店主仍堅持一直把招牌放在店面,珍而重之,以此紀念兩人間的友誼。另外,有時一些名書法家與對方知心,往往會樂意揮毫而不收分文……」
手寫招牌上優美的字體和温暖人心的故事,為石屎森林注入一份人情味。招牌,除了是商戶標誌,亦是市民對自身、城市的回憶。
望各界重視留存
隨着電腦字體的出現,不少店家開始轉用電腦字體招牌,街上的手寫招牌已買少見少,讓陳星宇感到十分惋惜。「我用了兩年時間完成論文,由於時間跨度大,因此經常出現曾記錄過的招牌,其後消失無蹤的情況。印象最深是位於營地大街的杏和堂,該店的招牌很有特色,純木質製作,而且沿用近百年,彌足珍貴,但在我論文完成後一年(2017年1月),該店已經人去樓空,招牌亦不復存在,唯有寄望店主明白該招牌的價值,好好保存。」(註)
有趣的是,這位招牌研究者在走訪過程中,不時會面對非常兩極的情況:不同店家對於招牌留存,有時會持完全相反的態度。「有店家認為手寫招牌是傳承歷史和店舖文化的載體,對此十分自豪,當有人詢問招牌相關問題,他們會把所知傾囊相授,如果你對澳門招牌歷史略有認識,更會熱情地與你聊下去。這些商戶亦會定時聘請專家修補招牌,希望令其保留原貌、繼續傳承。遺憾的是,願意出錢出力維護招牌的店家只佔走訪店家總體的一至二成,更多的只把手寫招牌當成招徠客人的一種商業工具,招牌舊了就隨意清拆,然後換上便宜、實惠的電腦字體招牌,以往錯落有致的城市景觀就這樣逐漸消失。」陳星宇無奈指出,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大眾對於拆遷傳統招牌的態度往往是冷漠無視,凸顯了大眾對於招牌的文化價值缺乏認知。如何使大眾從文化角度認識招牌價值,體現城市美學和歷史故事,並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是使傳統招牌能繼續傳承和發展的關鍵。
傳統招牌不僅代表店舖的特點,更傳承着城市街頭文化和視覺符號,因此不少國家或地區開設博物館,專門收集、修復、展出具地標性的招牌。陳星宇認為,澳門有不少值得珍藏的招牌,亦曾想過與其他招牌愛好者效仿外國,對澳門招牌進行保育,但要在本地進行收藏工作,甚至舉辦展覽,所費不菲之餘亦需大量人力物力,僅靠個人及民間團體難以實行。「特區政府對文物的界定有一套審核準則,如果被列入澳門文物的建築,就會受到保護,反之一些雖老舊但未達文物要求的建築,往往難逃拆遷的命運。」他希望評審指引能從城市回憶和建築特色等方面多加考慮,放寬建築保護的範圍和標準。而近年澳門連鎖加盟商會及經濟局積極推行「澳門特色老店」計劃,扶持及推動各間本土老店進行創新營運,煥發文化內涵,也是對城市建築傳承和活化的一項嘗試。他亦期望項目能繼續保持和拓展,藉此間接保育傳統招牌。
在時代發展洪流下,手寫招牌難免成為歷史,我們無法阻止其沒落,但透過文化的角度詮釋、保育、發展手寫招牌,也許能使它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讓後世有機會看到這種別具特色的街頭文化。
澳門手寫招牌近代發展
清末民初時期
1870年代~1920年代
興盛時期
1930年代~1960年代
退潮時期
1970年代~1990年代
資料來源:陳星宇碩士論文《澳門手寫招牌文化永續發展之研究》
註:店主梁氏家族已把杏和堂的招牌及店內逾百件歷史物品捐贈予遺產學會,並於2020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假新口岸觀音蓮花苑地下舉行「澳門傳統中藥行:杏和堂文物展」展覽,展示相關歷史物品。
延伸閱讀
手寫招牌因材質、字體、形式、功能等不同而千變萬化,其中,招牌材質最能直觀地反映招牌的性質和蘊含意義,因此客戶會根據預算、使用場合、時代潮流等因素,採用不同材質製作招牌。另外,一些行業亦會發展出慣用的招牌材質。透過招牌的材質,觀者大致能猜出招牌主人的想法、招牌年代、行業的繁盛程度等資訊。
木質招牌
把字稿放在木板上鋸出字型製成,製作方便,一般寫字匠能獨立完成。木質亦能與其他材質配合使用,如表層用金屬,底層用木質,這不但具氣派,亦可節省成本,因此,木質成為昔日最常用的招牌材質之一。
亞克力招牌
不論是製作方式、價格和性質與木質招牌相仿,而且更耐用,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被廣泛使用,至今仍是常用的招牌材質。
金屬招牌
以銅質為主,因材料較貴,所以多為空心。製作師傅會先把字稿貼在銅片上鋸出平面字體,再以打磨、錫焊、電鍍等方式製成立體狀態。金屬比木質、亞克力耐用,予人高貴隆重的感覺,因此較受昔日大商號喜用,但現代普遍嫌成本高,因此數量有減無增。
金漆招牌
一般置於店舖內部,在木字上覆蓋金油或金箔製成,按工藝可分「陰刻」和「陽刻」兩種方式。華人受傳統文化影響,習慣在室內懸匾,金漆招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一直深受商家愛戴,至今仍有小量保存完整的金漆招牌懸於老字號中。
漆字招牌
是直接在牆壁或木板上用油漆寫成的。一般寫字匠能獨立完成,油漆工人則按字稿繪出文字外型,再上油漆。漆字製作簡易、實惠,在其他招牌材質流行之前,是最常見的招牌做法。
霓虹招牌
首先須按字稿畫出一比一的美術稿,再由造燈師傅按美術稿把玻璃管加熱,屈曲成所需造型,並注入氖氣,接着由打鐵師傅製作燈箱與字底,最後將燈箱和燈管組合。霓虹招牌價格昂貴,工藝複雜,因此多見於酒樓、當舖等特定行業,以及晚上經營的行業。
灰塑招牌
以石灰為主要材料,工匠按字稿塑出凸字,並於石牆、石柱上展示。灰塑招牌主要集中在新馬路一帶,且都有60年以上歷史,其中以「李錦記蠔油莊」的8面灰塑直柱最為完整,據瞭解,灰塑工藝在澳門已失傳,因此十分珍貴。
字體對比
澳門的手寫招牌以楷書為主,少數以魏碑體、行書和隷書寫成,與以魏碑體為主流的香港不同。
異體字
「異體字」在澳門的手寫招牌上十分常見,這是由於書寫招牌的人,對於書寫習慣和美學特色的不同而出現。採用電腦字體的招牌已少見這種情況,因此異體字是手寫招牌的一大特色。
葡文字
澳門回歸祖國前,澳葡政府以法律明令規定澳門的路標、招牌等都必須中葡對照,昔日商戶的做法多在招牌上下方或左右添置葡文小字。由於獨特的歷史背景,這種中葡兩文共存的手寫招牌只存在於澳門地區,回歸後,法律對此不再強制要求。
題字和鈐印
只要細心觀察澳門的手寫招牌,會發現有些招牌角落署有「落款」,其中一些還帶有「鈐印」。落款是書法作品的一部份,代表對作品的重視,書法家為相熟的人題字,往往會加上落款,以表尊重。有的寫字匠在客戶的要求下,亦會加上落款,或會儲備一些刻有落款的小木塊,以便客戶提出要求後能立刻裝上,提高效率。
文:陳錦城 圖:宋楚珊、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