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文字以來,書信就是人類傳遞消息、交流情感的工具。在教育並不普及的時代,許多人不識字,要向遠方親友報信問好,就得請人代筆。古時,投考科舉落第的鄉村秀才,除任教私塾之外,往往也替人代筆,換取一點酬勞,除書信外,也代人繕寫喜帖、訃文。略有點名氣的,可能受聘於商賈之家。隨着手工業和商業興起,漸漸多人聚居於城市,在街頭擺攤代寫書信,逐漸成為一門行業。直至20世紀中葉教育普及,文盲掃除,才日漸式微。
營地街市周邊多寫信檔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女性絕少有受教育識字的機會,故代書者都是男性,以此為業者被稱為寫信先生(此中的「先生」,不是一般社交的尊稱,而是特別對有學識者的敬稱,舊日對學校老師就稱教書先生,商店管帳的也叫先生),在廣東坊間和港澳地區則俗稱之為「寫信佬」。
澳門大部份居民祖籍廣東、福建,來到澳門工作或定居後,常會向家鄉親友報個平安、談談近況,不識字者就會光顧寫信先生。
在清末以前,從事代寫書信維生者多是落第書生、落魄文人,他們四體不勤,幹不了粗活,最大的本領就是懂文墨、寫得一手好字,其中沒有機會或不願受僱於東家者,擺攤代書也是一條出路。昔日讀書人,除習書經,不少兼學醫卜星相,故有寫信先生兼營占卦相命、卜吉擇日之類生意,或以代書為副業。科舉廢除之後,也有一些西式學堂出來,甚至出洋留學回來的讀書人,加入代書行業。
代書營生收入微薄,難以承擔店舖租金,幾乎都以攤販形式經營。通常在街市(菜市場)周邊擺檔,方便婦人們買菜前後來光顧。在澳門,寫信檔最為集中的是營地街市周邊,這裡不僅靠近郵政總局,附近還有許多政府機構、律師樓,不乏辦理商務、民政事務的客人。
代寫書信的生財工具很簡單,一張寫字枱或是摺合式的板枱、筆墨、信紙信封,小量參考書便夠了,部份也代書外文的攤檔,會有一台打字機。
媽姐是最大客戶群
筆者童年(1949〜1959年)在澳門所見,書信攤的顧客大部份是女性,尤以來到澳門打「住家工」的順德「媽姐」最多。舊時代重男輕女,女性讀書識字者稀,而離鄉別井孤身在外的媽姐甚重親情鄉誼,經常寄信回家鄉,尤其在戰亂之後,更時刻想知道家人鄉親近況,與鄉間書信來往比較頻密,故成為書信攤的最大客戶群。
此外,有的人略懂幾個字,看報紙沒問題,但未能流暢地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意思、不熟悉書信格式等等,也會請人代筆。本身既不識字,身邊又無識字的親友者,接到家書,就會請代筆的寫信先生朗讀一遍,然後口述回覆。寫信先生聽後,會先在腦子裏整理、思考一下,將構想向委託人敍述一次,確定無誤始行落筆,再有補充,就寫在後面,所以多是寫一遍就可「交貨」,很少「廢品」。
寫好信函和信封後,就可以交給客人自行投寄,也有一些書信攤會準備郵票,讓客人購買貼上,甚或代為往郵局投遞。若有附帶小量財物(如匯單、藥物、衣物)的信件,會一起代交「巡城馬」送去,當然費用另計。
巡城馬穿行省港澳
所謂巡城馬,也是一門古老的行業,與古代專職傳遞工作的驛夫相似,亦如今天的速遞員,只不過巡城馬多屬「單幹戶」。到了清末,大批華工出洋後,稱為「水客」的群體架起僑匯僑信的跨國橋樑,專為僑胞僑眷服務,其中以五邑的業務最為發達。另一方面,單在廣東省內經營的巡城馬,則以省(指省城,即廣州)港澳為中心,在周邊城鎮若干商舖掛單設點收件,定期往返於各城鄉之間,為客人傳遞口信,帶信送物,甚至帶人(陪同)到異地,沿途照顧飲食,安排交通住宿。他們不但需要熟悉營業範圍的鄉鎮交通與街道,廣泛的人脈與強健的體魄更為重要,因為當時的交通不便,經常要轉幾趟公車、過幾趟橫水渡,才能到達要去的城鎮,再要徒步送件到目的地,一對「鐵腳」日行十里八里是經常的事。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內地與港澳先後建立起近代郵政服務,但其網點疏落,派遞人手不足,由澳門寄信回鄉,往往需時十天八天,還不及巡城馬快捷,因而巡城馬一直有其市場。直至郵政逐步完善,到1960年代,巡城馬業務才告消失。
代寫招牌婚嫁文書
代寫家書收入微薄,寫信先生必須多方經營始能維生。
在營地街市周圍的寫信先生,不少通曉外文和商業條例,可協助「入禀」做各種申請、申報手續,他們掛起的招牌就不是「代書」而是「秘書」了。
代商店書寫宣傳字條也是常有的業務,如食肆茶室推出新菜式、商店進行「大減價」,店中沒有寫得好字者,就會光顧書信攤。薦人館門楣與門外告示牌張貼的招工字條,也多出自他們的手筆。
往日商人十分重視「招牌」,能請到名家題字固然最好,退而求其次,會請大字寫得有氣勢的寫信先生幫忙。有的寫信檔標出「大字招牌」的廣告語與樣辦作招徠。
其他業務還有代寫婚嫁文書、嫁娶喜聯、賀帖喜柬等等,故婚嫁旺季也是代書生意的旺季,但最忙的季節是歲晚。踏入農曆臘月,不但代寫家書增多,還要寫備大量揮春、春聯、休業和啟市公告等等。整個月的繁忙,帶來全年最好的收入,直到大除夕吃團年晚飯前,寫信先生才會開始休息較長時間。
電報通信省時省力
將書信以郵遞方式送到遙遠的異地,耗費的時間和人力資源很大,且常會因各種意外而誤事。當異地聯繫日趨頻繁之時,費時費力的通信方式,窒礙着社會發展,而電報的發明部份解決了這個難題。
大約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英國人發明了電報的理論並製成了電報機,最初用於火車站之間的通訊,同一時間,美國人摩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1791年4月27日〜1872年4月2日)首先實踐使用電報機。他利用電流(有線)或電磁波(無線)作載體,以電脈衝信號的長短對應「點」和「劃」,再以點、劃的不同組合對應英文字母和數字、符號,編成此後世界上最通用的「摩斯電報碼」。
電報應用傳到中國後,摩斯的英文電報碼不適合中國國情,1873年,法國駐華人員威基傑(S•A•Viguer)採用由四個阿拉伯數位代表一個漢字的方法(稱為「四碼電報」),挑選了6,800多個常用漢字,參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式,編成了第一部漢字電碼本――《電報新書》。1881年,澳門人熟知的鄭觀應出任上海電報局首位總辦時,將《電報新書》增編為《中國電報新編》,並一直使用到清朝末期;民國後至1990年代該書進行多次增修,都以此為基礎。如今,港澳居民身份證的中文姓名下方,都附有四字一組的數字,就來自四碼電報編碼。
電報新聞發佈全球
上述的電報編碼,都是通用的「明碼」,如個人、企業、機構(特別是軍方)之間,為免傳送的內容外洩,就會使用僅彼此明白的另一套「密碼」,所以在小說和影視作品中就有了破譯密碼專家的角色。
即使是明碼電報,一般人也聽不懂從收報機傳來「滴滴答滴-答滴答答-」的聲音信號,更不懂發出信號,只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士才能掌握,於是產生「電報生」這行業,他們服務於軍方等政府機關、專營電報的企業、通訊社、報社、金融機構、大企業等。
電報大大增強信息傳送速度,對工商業發展起着重大作用,也推動了新聞事業的全球化發展。電報進入實際應用――特別是無線電發明後,國際性的大型通訊社紛紛以無線電報發佈新聞。
在香港的中文報社中,華僑日報於1925年創刊後不久,即轉發英國路透社的電報新聞,其派駐廣州、上海等內地大城市的記者,也以電報發回當地新聞。其在澳門的分支報社華僑報(1937年創刊),更是澳門最先轉發電報新聞的新聞機構。先父曾先後於太平洋戰爭前後在這兩家報社擔任電報生,也是服務於港澳新聞機構的最後一代電報生。因為到1950年代中後期,港澳報社紛紛改用字條收報機(將收到的信息在紙條上打孔,仍須人手翻譯為文字),再不久,收報機可以將收到的信號轉化為文字打印出來,無須電報生翻譯,先父也由電報生調任編輯了。
即時通訊取代電報
由於電報技術可用於軍事、國際金融交易等敏感範疇,各國、各地區政府對電報收發都有規限,個人或民間機構必須申請獲准才能裝置和擁有、使用收發報機(包括商業性質與業餘性質),一般公眾收發電報,都由政府的郵電部門或專營機構提供收費服務。
澳門的公眾電報服務在二十世紀初就開始,在議事亭前地的郵電大樓建成後,公眾若要拍發電報,會前往其24小時營業的郵電廳辦理,先將電報收發人資料、電文內容填寫在發報單上(如果是中文,還須參照電碼本或者付費讓人把中文字譯成電碼),然後由電報生以摩斯電碼拍發至終點地的郵電機關,再由郵差派送至收報人處。
由於發送電報的服務收費以每字(詞)計算,且價格並不便宜,故電文內容都會盡量精簡,以省費用。據澳門郵電局的資料,在電話尚不普及的1960年代,由澳門拍發電報往氹仔和路環,每12字收費3毫6仙;拍發電報前往國外則更為昂貴,例如拍電報往葡萄牙,每字收費3元6 毫5仙。而在當年,一位小學教師的月薪才200多元,1毛錢可以買到一碗白粥和一根油條了。
通訊科技不斷發展,繼電報之後,電話、自動交換電話、國際長途電話、傳真機、無線電話陸續登場,到二十世紀末,各國和地區的公用電報服務機構陸續停運,皆因互聯網普及,不論是語音、文字、圖像、影像都可以由個人隨時隨地即時傳遞到世界絕大部份地方,電報的功能被逐步取代,如今已離開公眾生活,只有極少的特別專用範圍仍會使用電報。
作者介紹
陳思國
資深傳媒工作者。50多年筆耕不斷,作品體裁多樣,題材廣泛,風格多變,散見港澳報紙雜誌。
插圖畫家介紹
陸曦
澳門出生美術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現屆澳門美術協會會長、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參加歷年澳門美術作品聯展,曾在澳門、香港舉辦《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在葡萄牙舉辦《陸昌、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是大型系列電視紀錄片《鏡海歸帆圖》中百米畫卷的作者及總監製。
文:陳思國 題頭畫:陸曦 圖:陳思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