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专题特写

启迪未来:圣大学生勇夺建筑设计国际金奖

澳门杂志
165期
  • (左起)王晋敏 苏伟图(Nuno Soares)

  • 《Undulating Connections》模型

  • 《Undulating Connections》是一座具有动态感的建筑,能为各种活动提供举办空间。

  • 《Undulating Connections》是一座具有动态感的建筑,能为各种活动提供举办空间。

  • 本科四年的学习,让我更深入瞭解澳门的建筑历史与空间运用。散步时,我常思考如何活化新马路的旧建筑,也对新城A区的发展充满期待。 —— 圣若瑟大学建筑系学生 王晋敏

  •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保留传统,并思考如何将其带向未来。 —— 圣若瑟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 建筑与设计系主任 苏伟图(Nuno Soares)

  • 由大三学生设计的“竹子亭”

  • 圣若瑟大学校长麦侍文教授表示,会协助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到欧洲等地进行交流活动,扩阔视野。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左起)王晋敏  苏伟图(Nuno Soares)
(左起)王晋敏 苏伟图(Nuno Soares)

大学是年轻人追逐梦想的起点,通过学习、竞赛与实践,学生得以淬炼技能,为未来铺设坦途。

澳门圣若瑟大学(下称“圣大”)建筑系学生,将课堂所学化为创意火花,积极参与国际赛事,勇敢追逐建筑师的梦想。2024年,建筑系学生王晋敏凭藉学士毕业论文《Undulating Connections》,在亚洲建筑师协会年度论文奖中获得金奖,并摘下“最佳创新与原创奖”及“最佳全球导向奖”两项特别奖。这一成就不仅是个人荣耀,更让澳门的建筑才华闪耀国际舞台,展现小城潜力。

《Undulating Connections》模型
《Undulating Connections》模型

 

从澳门走向世界

亚洲建筑师协会(ARCASIA)年度论文奖(TOY)由亚洲22个国家及地区的建筑学会联合举办,为本科毕业生提供展示新锐创意的国际平台。每个学会仅能推荐3件作品参赛,竞争激烈。王晋敏说:“这个比赛不是随意参加,须经老师推荐至澳门建筑师协会,再由协会选出3件作品参赛。能够得奖真的出乎意料,能代表澳门站上国际舞台,我非常高兴。”

作品《Undulating Connections》从众多论文中脱颖而出,并以其创新性与全球视野获得两项殊荣,王晋敏解释设计理念时说:“这座展览厅灵感源自南湾湖的光线反射,采用流畅的弯曲屋顶与平滑山体角度交织,创造出富有互动性的空间;高处则化为链接海滨与新城B区的桥梁,旨在构筑澳门的文化交流中心,促进旅游与跨文化互动。澳门寸土寸金,休闲设施有限,我想设计一个让人放松的空间。”

《Undulating Connections》是一座具有动态感的建筑,能为各种活动提供举办空间。
《Undulating Connections》是一座具有动态感的建筑,能为各种活动提供举办空间。
《Undulating Connections》是一座具有动态感的建筑,能为各种活动提供举办空间。
《Undulating Connections》是一座具有动态感的建筑,能为各种活动提供举办空间。

 

小城孕育建筑梦想

王晋敏对澳门的深厚感情始于童年,她尤其喜欢这里的建筑之美。“我在澳门出生,中学时赴英国求学,那时已喜欢绘画建筑物。准备升读大学时,老师建议我修读建筑系。”当时正值疫情期间,她选择回到熟悉的小城,在圣大继续学业。闲暇时,她爱漫步大街小巷,细味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筑韵味。

澳门独特的中西建筑风格,映衬其文化交汇的历史底蕴,现正攻读建筑系硕士的王晋敏说:“本科四年的学习,让我更深入瞭解澳门的建筑历史与空间运用。散步时,我常思考如何活化新马路的旧建筑,也对新城A区的发展充满期待。”她希望新城能融入更多绿化建筑,兼具功能与生态循环,改变澳门“石屎森林”的刻板印象。

本科四年的学习,让我更深入瞭解澳门的建筑历史与空间运用。散步时,我常思考如何活化新马路的旧建筑,也对新城A区的发展充满期待。                    ——  圣若瑟大学建筑系学生 王晋敏
本科四年的学习,让我更深入瞭解澳门的建筑历史与空间运用。散步时,我常思考如何活化新马路的旧建筑,也对新城A区的发展充满期待。 —— 圣若瑟大学建筑系学生 王晋敏

 

启发与前瞻并存

2025年1月,亚洲建筑师协会年度论文奖颁奖礼于斯里兰卡科伦坡举行的第22届亚洲建筑师协会论坛期间举行,王晋敏的学士论文指导老师苏伟图(Nuno Soares)代表她前往领奖。他转述评审赞誉:“作品融合诗意与功能性,具启发性与前瞻性,没有一处是浪费的。”他表示,澳门虽然土地小,但一样能孕育出顶尖的建筑人才,在国际舞台展现实力。

圣大是澳门目前唯一提供建筑学本科课程的大专院校。苏伟图介绍,课程采小班教学模式,以筑造学与可持续性为核心,聚焦高密度住宅、历史遗产保护、实验材料与创新混合用途建筑四大主题。例如,每年大三学生都有一个课题,便是设计一个“竹子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保留传统,并思考如何将其带向未来。”他解释,竹搭棚架是澳门传统建筑工程的一部份,导师会启发学生,把传统工艺转化为其他用途,并将其演变成校园的大型装饰。这些“竹子亭”,还常常被外人误以为出自专业人士之手。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保留传统,并思考如何将其带向未来。                          ——  圣若瑟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  建筑与设计系主任 苏伟图(Nuno Soares)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保留传统,并思考如何将其带向未来。 —— 圣若瑟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 建筑与设计系主任 苏伟图(Nuno Soares)

建筑系现有约60名来自欧洲、亚洲、澳洲和非洲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学生背景多元。苏伟图认为,各种不同文化及思想碰撞,有助激发学生创意,“我不希望学生局限于框架,而要突破界限。”他主张模拟澳门实际需求,让学生设计实用建筑,王晋敏的获奖作品正是大四毕业课题的成果。“从零开始到落地,学生须深入瞭解城市,才能在国际赛场真实反映澳门的独特性。”

回忆在澳门22年的生活,苏伟图坦言最初是被这里的多元文化吸引。他寄语学生,若想设计出能成为未来遗产的建筑,就要创造更美、更有意义的作品。“这是我想传递给学生的信念!”

由大三学生设计的“竹子亭”
由大三学生设计的“竹子亭”

 

前沿课程与国际视野

圣大校长麦侍文教授(Professor Stephen Morgan)强调,圣大致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专业知识。建筑系课程遵循国际建筑教育标准,并积极融入澳门本地特色,将澳门及大湾区作为学生探索当代挑战的实验场,并设专业制造实验室供实操。另外,为助学生累积实战经验及拓展国际视野,圣大亦会协助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到欧洲等地进行交流活动,多方面支持学生成长。

麦侍文介绍,建筑系师资团队来自多国,具备前沿经验。学系积极参与国际建筑师联合会(UIA)、亚洲建筑师区域理事会(ARCASIA)及葡萄牙建筑师理事会(CIALP)等组织,并鼓励学生竞逐国际赛事。他指出,每年的“竹子亭”课题是传统与数码技术研究的亮点,相关成果不仅出版分享,还定期推出业界参考书籍,如近期关于路环木制棚屋的着作。2023年,圣大与葡萄牙天主教大学合作参与“澳门国际建筑与设计展览”,展示学生作品,亦是彰显圣大国际化的努力成果。

麦侍文透露,在今年第二季度,学系将开设本地材料的机器人制造实验室,以促进在大湾区和亚洲的可持续建筑应用研究。

圣若瑟大学校长麦侍文教授表示,会协助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到欧洲等地进行交流活动,扩阔视野。
圣若瑟大学校长麦侍文教授表示,会协助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到欧洲等地进行交流活动,扩阔视野。

 

文:邓颖庄 图:宋楚珊 澳门圣若瑟大学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