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被称为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建筑后的第八艺术,它自19世纪末面世后,很快就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之一。
电影是综合艺术,也是商业项目。作为商品,电影由生产到销售(在电影院放映)的过程中,涉及许多专业,这里且聊聊电影院中几个已经消失的职位。
为默片解画声情并茂
电影作为商品上市不久,就传到澳门,20世纪初,澳门已有过非正式的电影放映场所。1910年1月9日,第一家固定的电影院——域多利戏院在监牢斜巷(今东方斜巷)开业,正式打开了澳门的电影放映业。初期的域多利戏院是木结构,设备简陋,银幕设于中央,幕前幕后放置长凳作为观影座位。幕后座位票价比幕前座位便宜,但所看到的影像是左右反转的。1921年,域多利戏院迁往新马路与营地大街交界处(今大丰银行大厦),新址是一座砖石建筑,规模与设备均大为提升。
1929年声影同步技术出现前,电影是有影像而没有声音的“默片”。最早的默片放映时间短,内容没有故事性,到放映时间较长,内容有故事性,需要在中间插进字幕交代剧情或人物对话。理所当然,这些字幕用的是制作地通用的文字,当它在异国放映时,就需要“解画员”翻译。
澳门土生葡人作家飞历奇在《澳门电影历史“默片时代”》(常征译)一文中,有述说域多利戏院情况:“早场和七点半场的场次是上座率最高的。它们几乎都被中国人包了。由于这些中国人大部份都看不懂默片电影的英文字幕,夜场时,总有一个人站在大厅一侧的讲台上,用中文高声讲解。这是一个眞正的故事讲解员,挣大钱的艺术家。他不是按字幕作死板的翻译,而往往是加上一些自己的理解,并增加一些对话,一句句地解说。遇到……不三不四的人或打架斗殴的人,他就抬高噪音,加重语气,并以手势相助,好像现在跑马场上或足球场上讲解员一样。当放映幻想片时,解说员的声调很细小,好像躲在坟地里说话一样。要是出现爱情、离别或流泪的画面时,讲解员的声音显得有些颤抖,有时还会停顿下来,有时亦带着一种抒情的语调。当演员抽泣时,解说员亦好像在哭泣。”
其实,不仅是默片,有声电影在异地放映时,因言语不通,也需要解画员。如北京、上海摄制的有声电影在港澳放映,也是需要解画员的(上世纪上半叶报章上的电影广告,常可见附有“每场有解画员”的说明),直至有“片上字幕”。
笔者童年时,虽已是有声电影时代,也有幸看过一些“同场加映”的默片,如罗路与哈地一瘦一肥的谐趣短片,或是差利.卓别灵的“摩登时代”、“寻金热”的片段,那时已不设解画员了。
一毛钱看两套电影
继域多利之后,多家电影院陆续在澳门开业。到1950年代初,已有约10间。在无线电视广播发展前,看电影是街坊们主要娱乐节目之一。
当时电影院放映时间基本上是称作“正场”的下午两点半、晚上七点半和九点半;后为争取更多收入,先后加映十二点半早场、五点半公余场;乃后又有午夜场、子夜场。公余场与早场的票价较便宜。记得1950年代初,曾随祖父去金城戏院看十点的“特别早场”,坐在最前排,一毛钱看两套粤语旧片。如此低廉的票价,后来不再有了。
各家戏院的放映时间基本是一致的,但当两三家戏院同放一套影片,而“拷贝”不足时,开场时间就会错开15分钟(请参看当年戏院广告),以便“走片”。
三院同映须“走片”
在数码电影发明前,电影是摄录在胶卷(Film)上,通过放映机投射在银幕上显示。胶卷放在圆型铁盒内,以便储存和运送。一个铁盒所载胶卷长度,约放映9〜10分钟,行内称一“本”。一部故事片大约分成9〜10本。电影院至少置备两台放映机,以便接续放映。
一般故事片的放映时间在90分钟上下,每场间隔基本为两小时。有些影片过短,院商会加映谐趣短片,或最近的新闻片。影片太长,如《桂河桥》约两小时、《碧血长天》近三小时,院方会延长间隔时间,同时在广告说明:“片长十X大本(胶卷的数目),敬请准时进场,略增票价”。
由于胶卷加上冲印的成本不低,制片商不会冲印很多套“拷贝”,遇到影片比计划中有更多戏院要同期首映,“拷贝”不足,就需要戏院之间协调,将放映时间错开约15分钟,当第一本在A院放完,马上由专人转送到B院放映,接着运送第二本……这个流程行内称“走片”。
澳门地方不大,送片员骑自行车,15分钟的放映间隔,足够将“拷贝”送到其他戏院。一套电影九本或十本,每日至少放映三场,送片员一天要来回约百趟。这个过程,难说万无一失,也确曾出现过延悞情况。B院放完第一本,未收到第二本供接上,银幕顿时一片白茫茫。虽然大多数情况是很短暂的“断片”,也会引起观众鼓噪,不知情者还以为是院方“偷片”(不放映部份影片)。当然,“断片”情况有时是两台放映机衔接不上所致。
由于并非每檔映期都需要“走片”,故仅部份戏院设有“送片员”这职位,其他是抽调员工临时兼任,或聘请临时工,或由友院负责“走片”。1980年代后,香港电影业发展蓬勃,片源较多,除个别贺岁片或超级热门的电影外,较少出现多家戏院同时放映一部电影的情况。1990年代后,电影制作逐步采用数码技术,无须用高价的胶卷,“拷贝”成本大减,可以制作许多套,甚至可用网络传输,也就不再需要“走片”这工序与工种了。
戏院巨幅广告画师
在数码影片光盘(Digital Video Disc,简称DVD)出现前,电影仅通过在电影院放映,观众购票观看的模式来赚取收益,电影制作商及电影院商都需要宣传争取票房收入。制片商的宣传手法五花八门,院商的宣传方式大概是:贴街招(海报)、在报章登广告、在电台播放广告,最重要的是在电影院外墙装设大幅广告画(姑且称之为戏院广告画)。
基本上,每家电影院都设有画房,聘有专职画师,带领助手与练习生三数人,负责设计街招、报章广告,特别是绘画及装置大幅戏院广告画。
电影院经理部负责购买电影放映权(买片)及编排放映檔期,在确定映期后,会将片商送来的制作资料及剧照,交给画师设计海报、报章广告样及绘制戏院广告画。
戏院广告画除了用美术字介绍影片的编导、主要演员等基本资料,重点在以简单的画像吸引路人注意,进而买票观影,这画像通常就是片中主角的造像。画师选取最能概括影片主题、人物特征的剧照,用“打格仔”的方法 ,放大摹画到画布(画纸)上。有时候,为了更能突出影片特色或人物性格,画师并不“硬搬”剧照而需要再创作,如将主角形象漫画化等。
曾从事戏院广告画工作三十年的画家廖文畅说,初期的戏院广告画是用粉彩画在布上的,后来为节省成本而画在卡纸上,再装裱在戏院檐篷或外墙的固定装置上。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的放映周期是七天,换言之,画师平均每星期绘制一幅广告画,时间是充足的,但也有特殊情况。廖文畅说,有些影片卖座惨淡得出乎意料,院方不得不提前“割画”,画师就得马上把下一幅广告画赶制出来。麻烦的是遇上风雨,把装置在室外的粉彩广告画淋得一塌胡涂(后来用乳胶漆绘画,不怕雨淋了),或被大风吹坏,都必须赶紧重新制作。
除正常的工作外,在圣诞节新年、春节等檔期,或有“大片”上映,须加强宣传,画师要花心思另搞花样,如制作可移动的木板、纸板广告牌,或是可活动的剧中人像,放在戏院大堂与门外、街头。最为老街坊津津乐道的是,当年平安戏院放映《桂河桥》,特别在戏院门前与议事亭前地之间,搭建起一座横跨新马路的“桂河桥”模型,十分惹人注目。这“桥”的框架是另聘竹棚师傅搭建,其造型与外观则是戏院画师的杰作。
1990年代后,影音娱乐更多样化,票房收入萎缩,戏院经营困难下陆续结业,新开的“迷你”戏院则藏在综合性建筑内,并无向街门面,没有了装置巨幅广告画的地方和需要,踏入21世纪,戏院广告画师这行业亦成为历史。
作者介绍
陈思国
资深传媒工作者。60年来笔耕不断,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散见港澳报纸杂志。
插图画家介绍
陆曦
澳门出生美术家。现届澳门美术协会会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参加历年澳门美术作品联展,曾在澳门、香港举办《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在葡萄牙举办《陆昌、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是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镜海归帆图》中百米画卷的作者及总监制。
文:陈思国 题头画:陆曦 图:宾尼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