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变幻无常,「东山飘雨西山晴」套用于幅原细小的澳门同样「适用」。现今的科学技术,仍未能完全准确地预测未来数日的气象变化,世界各地的气象技术人员,仍需不分昼夜地持续监测气象数据,务求把最新的天气资讯传递给每一个人,以实践「早预警、早行动」的目标,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其中,澳门作为世界气象组织的成员,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下称「气象局」)一直秉持「力行科学、保民为诺」的精神和承诺,为市民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短片
气象局 提升服务迎气候挑战 科普教育盼增专业人才
百年气象 以民为本
澳门的气象观测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1861年,后于1900年在西望洋山建立气象观测站,正式开始恒常气象观测,展开了逾百年的气候记录工作。为配合社会发展和服务需求,气象观测站于1904年迁往东望洋山,而澳门气象台(气象局前身)则于1952年成立,以进一步推动澳门气象工作的发展。
对于气象局的工作,大家最常关注的有「今日气温多少度、会否下雨、是否会打风⋯⋯」气象局局长梁永权介绍,气象局除了监测、分析和预报天气外,另一主要工作是为航空、航海等业界提供适切的气象服务,以及发放各类气象警告,同时兼顾空气质量监测及预报,辐射、地震及海啸的监测工作等,还有一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服务――提供澳门标准时间。
为获取并应用最新的气象权威资讯,气象局于1996年加入了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积极与各地会员交流。此外,自2007年起,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于澳门设置秘书处。另一方面,气象局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已与粤港气象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每年举行气象业务合作会议,共同规划及建设监测设备,亦建立了气象专线,共享各类实时气象资料,通过持续优化彼此的交流合作产生协同效应,从而不断优化大湾区的气象服务。
「近年,在国家和中国气象局的推动下,粤港澳气象部门建立了四地(国家气象中心、广东省气象局、香港天文台及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天气会商的预报预警联防机制,每当预测有强热带气旋或重大暴雨过程可能影响到大湾区一带时,便可以由任何一地发起四地会商,透过视像会议形式,共同分析及评估恶劣天气的影响情况。」
及早预警 防患未然
随着全球暖化,近年,澳门不断刷新气象纪录,每项纪录,对于气象工作而言,都是一个「警号」!梁永权解释,全球暖化对天气的影响日益显现,「恶劣天气」及「极端天气」等情况更有增多、增强的趋势。为让市民对这些天气有所防备,以减低对生活的影响,气象局职员每日都严阵以待、日以继夜监察和评估天气变化。
「澳门常会受到热带气旋、暴雨和寒潮等天气影响,透过适时提供预警资讯,能让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个人及早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现时,当气象局预测到天气有明显变化及对市民生活有显着影响,便会立即启动预警程序。梁永权举例,若评估到热带气旋可能对澳门构成较大的影响,气象局便会即时通报民防中心,以便各民防架构成员及早准备各种防灾应对措施。与此同时,气象局内部亦会适时增加前线人手,加强对热带气旋和相关风暴潮的分析和预测,与各民防架构保持紧密的联系,提高资讯发布频率,让市民能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近年,气象局除优化了网页设计,亦陆续增加了手机应用程式、微信官方帐号、Telegram频道等资讯发布渠道,「气象局理解到市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及期望,未来会继续优化有关服务,提供更为便捷和及时的气象资讯,紧贴市民的需要。」梁永权强调,对于气象局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做到「及时性」和「准确性」。气象局会持续强化气象监测及预警能力,并继续听取各合作单位和市民的意见,优化恶劣天气预报和预警的流程及制度,务求以科学、客观、及时和多元化的方式,提升服务水平。
双管齐下 完善服务
科技日新月异,只有积极装备,引入多元化思维,才能持续向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梁永权表示,气象局以对外强化、对内调整的双管齐下方针,优化服务水平。对外方面,气象局积极参与国际及区域的气象交流合作和培训,引入先进的监测设备和预报方法,同时加强把气象资讯转化成市民所需的气象服务,提升成效。对内则优化气象人员的培训,让气象分析和预报能力与时并进,同时持续就特殊天气状况期间的气象服务及工作机制进行检讨,归纳问题,汲取经验。此外,气象局亦引入了国际先进的气象业务系统,建立适用于澳门的专业技术,以支持恶劣天气预报预警的科学决策。
为推动澳门气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气象局近年积极完善科普教育工作,如举办「气象 FUN 识亲子游」及「气象科普剧场巡演」、与澳门科学馆合作举办校园气象监测比赛及制作科普知识宣传片等活动,期望通过多元教育和宣传,让大众瞭解气象局的工作及气象知识。气象局亦会恒常邀请政府部门、学校领导参观交流,藉以加强彼此的沟通和联系。今年8月,气象局与澳门理工大学合办「气象技术员培训课程」,梁永权希望通过课程,吸引更多对气象专业感兴趣的人,丰富气象专业人才储备。
「气象局自1952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变迁,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加剧,70年的气象之路,可说是充满挑战。」自2019年起,气象局以「力行科学、保民为诺」作为核心口号,让市民清晰明白到气象局的宗旨,梁永权说:「核心口号其实有一个详细版本:『气象万千,力行科学,多元服务,保民为诺』。往后的80、90周年,甚至100周年,气象局都会秉持服务市民的初心,以科学为基础,演化出更优质的服务。」
文:关楚婵 图:宋楚珊、地球物理暨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