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为吸引眼球,往往会在招牌设计上下工夫。翻看澳门的旧照,昔日店铺的宣传手法不多,招牌可以说是商家第一门面。古雅的手写招牌,笔触间洋溢着温暖的人情味。招牌的意义,远不止于展示店号,更蕴含商家对顾客的重视,以及店铺的特色和历史。时至电脑普及的年代,招牌蕴含的人文气息似已不再,冰冷的电脑字体渐渐取代传统的手写招牌字,张扬地涌入我们的视界,旧式招牌在时间洪流下买少见少。而在行业中默默耕耘几十年的“写字匠”林荣耀师傅,出自其手笔的招牌则仍然默守在澳门各区,继续见证着小城的变迁。
“字痴”是怎样炼成的
走进永福围,目光很容易被一家店面的两幅红底黑字大对联吸引,对联上的字写得刚劲有力,此乃林荣耀师傅所书。步入店内,触目所见,墙上、桌上摆满了亚克力胶板制的、木制的、宣纸上写的各种手写字。坐于此“字”然环境中的谦厚长者――林荣耀师傅,无疑是一位“字痴”。
字痴是怎样炼成的?林师傅回想,他自小对写字感兴趣,“在读书时期,每当学校有黑板报或刻蜡版(注)需要书写,老师都会推荐我负责,同学亦常叫我为他们写字。”由于得到身边人的肯定和赞赏,林师傅对书法的兴趣越来越浓。兴趣成就事业,他坚持每天认真练字,亦开始观察街上的招牌,见到漂亮的字体,就会多看两眼记在心中,回家后便临摹。不过,单凭记忆再临摹,难免有偏差,因此林师傅在模仿时会加入个人见解,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字体风格。
上世纪六十年代,澳门百业兴旺,招牌的需求量庞大,商家为了提升商业地位及形象,往往会请有名的书法家或写字匠题字制作招牌。这对写得一手好字的林师傅而言,无疑是如鱼得水。在友人的提议下,他创办了一间字体设计工作室,以写字谋生,正式成为写字匠。
书法家一般只负责写字,部份写字匠则兼任亚克力胶和木质招牌的制作,如果需要制作其他材质如金属、水泥、石头等的招牌,则需要拿着写好的字,交给三行(木工、泥水、油漆)工人代为处理,像林师傅般能制作各种材质的招牌,兼承包工作室所有业务的招牌制造商实属罕见。“每次我跟别人说,过一阵子来拿招牌,他们都很惊讶,不相信我既能写字,亦能负责制作,哈哈!”在那段“招牌热潮”时期,林师傅的生意一直很好,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大厦、理发店、咖啡室等各种店铺都挂着他写的招牌,远至珠海夏湾亦能看到其作品。
大招牌藏小细节
俗语有云:“磢靓招牌”(磢:音省。字面意指保养好招牌,亦含产品或服务优越、信誉良好的内涵)以吸引更多生意,这形象地说明招牌和店铺的紧密联系。招牌作为营商重要的一部份,自然从选材、字体设计和布局上都有所要求。只要细心观察林师傅的作品,便会发现其字体风格浓烈,而且每个字的笔划粗幼、尺寸都十分相近,这是林师傅长年练字,在个性和实用中取得平衡的成果。他指出,手写招牌字除了要有特色,亦必须满足客人需求。一般招牌字讲求笔划严密、结构平整,寓意店铺平平稳稳、稳中求进。楷书招牌字,做到这一点要求相对较容易,若采用草书、行书的写法,当遇到笔划较少的字,就要对字体的结构、布局多加思考,才能书写出兼具和谐与清晰的效果。
除了布局,林师傅另一个独到之处是会考虑到安装的问题,他解释:“我在制作和安装招牌时发现,如果字体中的笔划不相连,制作时便会被拆分成几个部件,安装时容易出现‘走位’。为了尽量贴近字体原有的设计,并提高安装效率,我在书写招牌字时,会确保笔划相连,在安装时只须整个字贴上去即可。”
面对数量庞大、结构各异的汉字,要使它们在同一平面上布局美观实用,这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对林师傅来说,每写一个字,都是一次新的解构和设计,没有公式可言。“虽然我已经从业四十多年,仍会经常碰到未曾写过的汉字,顾客订造的招牌必须在店铺开业前做好,往往没有很多时间慢慢练习,因此需要对字体具有分析能力,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交出自己和顾客都满意的作品。”
由于林师傅经验丰富,当顾客拿不定主意时,都会向他征求意见,他会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建议,为客人制成满意的招牌。有时候,一些慷慨的顾客甚至给予“打赏”,但林师传每次都会说:“只要你懂得欣赏我的字,对我而言就是最大的报酬了。”先是兴趣,然后才是生意,正是这种对书法的热爱,让林师傅无视行业生态改变,一直经营其工作室至今。
手写字温度长存
兴旺了数十年的手写招牌行业,在电脑兴起后走向式微,众多手写招牌店纷纷转型。据相关人士称,林荣耀是现时澳门唯一坚持制作手写招牌的师傅。由绚烂转趋平淡,林师傅坦然接受,他明白,随着时间流转有些事物不可避免要退出舞台,但他始终相信,手写招牌字乃至手写字不会完全消失,总会有人欣赏。“由于现在生意减少了,友人见我闲来无事,于是建议我写挥春卖钱,刚开始我认为挥春随处可买,而且款式很多,不会有人光顾,没想到生意不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客人,是一对从广州来澳门旅游的情侣,当时他们刚好路过工作室,看到我在写字,于是想买对联,我好奇一问:‘广州没有对联可买吗?’他们回答:‘有,不过我们更喜欢手写的。’”尽管手写招牌字不符合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但其蕴藏的历史底蕴及生命力,仍然吸引到知音人。
随着子女成家立室,没有经济负担的林师傅,现在过着专心练字、偶尔接订单的清闲生活,当被问到会否考虑收徒,林师傅连忙摆手摇头,他说:“虽然不少现代人对手写招牌字抱有好感,但大部份人看到有特色的招牌,最多望两眼,或用手机拍摄下来,不会深入研究。想依靠这门手艺糊口已不太可能,而且需要大量时间练习,如果不能确保对招牌字的热爱,学习过程只会是一种折磨。”正因为他半辈子研究手写招牌字,自然明白当中艰辛,因此,对于传承自己的手写字体,他本就不抱什么期待,只希望在余下人生能继续自己的爱好。
正因为抱着这样的想法,当设计师邓宝谊(详见另文)上门拜访,并请求允许把林师傅的手写字进行数码化的时候,林师傅十分讶异:原来也有一群人关注招牌字文化,并尝试进行保育和发展。起初,林师傅对于把自己的技艺转型升级并没有太大兴趣,他认为手写招牌字已经是夕阳行业,将来注定被人遗忘。因此,当邓宝谊谈及合作意向时,他以“浪费时间”为由拒绝。不过,经过深入交流后,他感觉对方态度诚恳,而且计划具可行性,于是决定一同投身参与招牌字的保育,合力延续这珍贵的传统技艺。“对我而言,写字只是爱好和谋生工具,从没有想过自己的工作内容,会变成值得纪念的历史。当邓宝谊向我讲述澳门字体设计文化的荒芜,以及保护手写字的迫切性时,我感受到他对手写字体的喜爱和渴望,使我联想起当年那个看到好看的字就想去临摹的自己,所以就答应和他合作。”
林师傅直言,如果有条件的话,当然希望自己的字能传承下去。他相信其他热爱文字的人,亦会有同样的体会和愿望,但有时迫于现实,无奈放弃。这次在机缘巧合下遇到有想法、有计划的年轻人,他也希望抓紧机会,为这门传统手艺带来改变。只要自己还有能力,他就会坚持写字,不让手写招牌字行业中断,“要完整写好每一笔,不能半途而废。”这既是林师傅对字体的追求,亦是对自己人生的坚持。
制作亚克力
招牌字体步骤
由于以亚克力胶制作招牌字体较为经济,因此不少商户都乐于选用。
注:刻蜡版油印的宣传刊物
文:陈锦城 图:宋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