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局出版的《围的再生──澳门历史街区城市肌理研究》四月二日下午于何东图书馆多功能厅举行新书发行仪式。文化局文化财产厅厅长张鹊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以及多个民间团体代表出席活动并接受文化局赠书。
《围的再生──澳门历史街区城市肌理研究》由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王维仁及文化局文化财产厅厅长张鹊桥共同编制。张鹊桥在致词时表示,“围” 和“里”是反映澳门传统城市居住面貌的街区空间,记录着澳门华人社会的生活积淀。随着都市化进程,这些历史空间面临消失的可能。为了让更多居民认识这些珍贵的城市空间的价值,文化局于二○○八年举办“澳门旧区触媒空间设计工作坊”,邀请国内、香港及台湾等多所着名大学的研究人员来澳考察并提出设计方案。二○一○年汇整研究成果编制成《围的再生──澳门历史街区城市肌理研究》。他希望此书的出版可以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的专家学者和市民大众循不同视野去关注本澳的传统建筑和街区空间,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为使更多团体了解本澳城市空间的潜藏价值和发展潜力,文化局邀请了多个民间社团,包括澳门建筑师协会,澳门工程师学会,澳门城市规划学会,澳门历史学会,澳门口述历史协会,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澳门街坊总会,澳门笔会,澳门文物大使协会,我城社区规划合作社的代表出席是次活动并接受赠书。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在接受访问时表示,澳门的城市空间十分特殊,世界文化遗产与传统华人街区相融并存。如何通过为这些传统街区植入新的职能,更好地保护及活化其历史价值,值得关注探讨。
新书发行仪式之后随即举行“澳门历史街区城市肌理研究”讲座,由编者之一的香港大学建筑系王维仁副教授主讲。王维仁生于台湾,为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建筑硕士,曾执业于美国建筑界,目前执教于香港大学。他在讲座上介绍,澳门的城市肌理与时代发展的步伐息息相关,具有研究价值。“围”的探究,有助更好发掘出澳门本土民生最广泛及最真实的人文风貌。
《围的再生──澳门历史街区城市肌理研究》售价为澳门币一百二十元,有兴趣市民可于各大书店、文物大使协会驻点售卖亭、郑家大屋礼品店、大三巴牌坊文化局咨询处及阿婆井售卖亭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