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繼續鞏固和加強粵港澳防治傳染病交流合作機制,提升三地合作應對防治傳染病的能力,“第二十二次粵港澳防治傳染病聯席會議” 於9月22日在香港順利召開。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兼省疾病預防局局長宋鐵、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衞生署署長林文健、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局代副局長戴華浩,以及粵港澳三地的多位衛生官員和專家出席會議。
宋鐵局長在致辭時表示,今年以來三地在疫情(如基孔肯雅熱等蟲媒傳染病)監測、風險評估、信息通報和應急處置等實現無縫對接;聯合舉辦“競鋒”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公共衛生演習,也構築了“一體防禦,多病共防”的多層次公共衛生安全網。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法》相繼施行,為深化傳染病聯防聯控提供更多思路。
林文健署長則表示,粵澳在應對基孔肯雅熱疫情中展現卓越的防控成效與高效應對能力,為香港特區提供寶貴的參考與借鑒,並強調香港特區的兒童疫苗接種計劃及透過疫苗接種防控不同傳染病的措施亦樹立卓越的典範。
羅奕龍局長透過視頻致辭指出,粵港澳三地在傳染病防控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今年7月以來聯防聯控機制令基孔肯雅熱及登革熱明顯受控。面對全球各種傳染病挑戰,會議在加強區域合作、提升防控效能、保障公共安全等多方面意義重大,三地將繼續依託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戰略發展機遇,為健康灣區、健康中國不斷發力。
會議回顧及總結了“第二十一次粵港澳防治傳染病聯席會議”以來,三地在衛生應急、傳染病監測與防治、信息通報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成果,並就三地重點傳染病疫情概況、季節性流感及其他疫苗可預防疾病的防控、基孔肯雅熱及登革熱的現況及防控、醫療機構感染控制與抗微生物藥物耐藥的防控與監測等內容進行了深入交流和廣泛討論。與會代表共同簽署了會議紀要及達成以下共識:
一、進一步加強粵港澳三地在傳染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方面的合作,繼續定期舉行「粵港澳防治傳染病聯席會議」,積極推進粵港澳傳染病防控信息和經驗的交流,提高三地傳染病防控水平和衛生應急處置能力。
二、持續貫徹和落實《粵港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合作協議》,特別是加強粵港澳三地的交流合作,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傳染病應急體系,進一步提升粵港澳三地的健康水平。
三、進一步加強各個傳染病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包括基孔肯雅熱、登革熱、季節性流感、其他疫苗可預防疾病、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其他重點傳染病及新發傳染病等監測與防控。
四、持續深化傳染病科研合作,重點推進基於先進數學模型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疫情預警系統建設,提升監測系統靈敏度;三地聯合開展疫苗效果評價工作;通過交流實驗室監測方法與標準,加強病原學數據收集與分析能力,強化污水監測技術合作,為區域傳染病防控提供科學支撐。
五、三地確認現行通報機制運作順暢高效,在傳染病防治上發揮了積極和重要的作用。為進一步加強傳染病信息通報,三方將着力優化現行通報機制以提升協作效能,並探討引入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推進智能化數據平台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及實時共享的目標。
六、三地同意繼續按現行的機制開展聯合風險會商,在涉及三地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重大活動(如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等)時迅速開展會商研判,共同研究防控策略,同步實施聯防聯控方案,降低三地的傳染病疫情風險,守護居民健康。
七、定期開展三地聯合應急演練,構建跨境傳染病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多樣化情景,強化演練過程中的情景模擬、應急響應協調及處置效果評估。提升三地聯防聯控的協同效率和實戰能力,推動粵港澳三地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向科學化、規範化方向發展,為應對重大公共衛生危機提供堅實保障。
八、繼續推進人員交流和培訓合作,培訓範圍包括疾病監測、疫情爆發調查、現場流行病學、應急管理、實驗室檢驗、醫療機構感染控制等,全方位提升三地疾控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和應急處置的實戰能力。
會議又決定了“第二十三次粵港澳防治傳染病聯席會議”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局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