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澳門貧困人士生活狀況及援助"調研結果

社會工作局
2006-09-12 15:16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根據社工局消息,為瞭解澳門貧困人士生活狀況、消費模式、致貧成因和評估澳門現時社會援助政策等情況,並探討適合本澳基本生活需求的援助水平,社工局在2005年委託澳門理工學院-社會經濟研究所進行了一項 "澳門貧困人士生活狀況及援助" 的調查研究。

現將該研究的結果摘要如下:

一.研究樣本

樣本總體約有8,794個,包括收取社工局援助金的6,713家庭及四間長期為貧困家庭提供援助的社團所援助的貧窮家庭共2081戶,是項研究共抽取1,300樣本,佔抽樣整體的14.8%;問卷回覆率為59.5%。

二.貧困群體的基本特徵和生活特性:

1. 受訪家庭66%居住在北區,中區佔11.2%,南區佔11.3%;

2. 超過一半的人年齡在31-50歲之間;

3. 單親和單身家庭超過四成五;

4. 90%以上的人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或者從未入學;

5. 接近一半的人處於失業狀態,除退休和失業者外,在職人士的職業身份大都為工人、店員、自雇人士以及從事各種臨時性或非技術性工種的人士。

6. 貧窮家庭的收入來源非常有限,他們的"收入"主要來源於政府援助(63.5%), 其次是微薄的薪金(22.9%), 另有少部分來自親屬接濟(5.8%)、民間救濟(2.7%)和帶水貨(1.3%)。

7. 貧窮家庭消費支出中,排在前幾位的依次是食物(34.98%)、教育 (19.50%)、水電及燃料(10.83%)、房屋(10.21%)和醫療(3.72%)。 而三類消費包括康樂、社交及外地旅遊只佔大類消費數的0.66%

8. 貧窮人士基本都希望擺脫貧窮,積極向上,但也有對生活的改善抱負面及比較悲觀的態度。

三.致貧因素有以下3方面:

1. 宏觀因素:因經濟環境的影響,如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改變,收入的增加差異性大,物價上漲等。

2. 個人因素:文化技術低、失業、生活負擔等。

3. 制度因素:社會援助不足,如現行維生指數未適應社會發展變化,援助水平偏低,對他們的支出及需求關注不夠,此外是資源整合的問題。

四.扶貧思路:

1. 清晰扶貧政策和社會援助思路,健全協調的操作機制;

2. 檢討現行的維生指數,考慮現時的工資水平,因應貧窮人士生活狀況及需求變化,合理調高維生指數,但應避免影響貧窮人士的就業意欲和打擊在職人士的工作積極性。

3. 建立一條適合本澳實際的援助線,提升貧窮人士的生活素質,實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和諧,但應防止受助者產生依賴及不勞而獲的心理。

4. 重新審視現時整個社會保障系統,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保 障體系。

上述為研究報告的簡單摘要,有關資料已上載於社會工作局的網頁,有興趣的市民可到該局網頁http://www.ias.gov.mo下載或親臨美珊枝街五號的研究暨計劃廳索取報告文本。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