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東西匯流──粵港澳文物大展”,文化局邀請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黃啓臣來澳主講“澳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十六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初葉”。講座將於7月8日(星期六)下午3時在澳門博物館演講廳舉行,歡迎居民報名留座。
由廣東省文化廳、廣州市文化局、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及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聯合主辦的“東西匯流──粵港澳文物大展”展期將至本月30日。文化局於展覽期間,特別安排兩場講座,介紹十八及十九世紀的珠三角商貿風光,以及本次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
明清時期,澳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港,國際貿易頻繁。明清政府規定凡外國商船來中國廣州貿易,必須向設在澳門的中國海關領取“部票”(入港許可證) ,並繳納關稅,聘請通事 (翻譯)、買辦和引水員,然後由引水員引航進入廣州貿易。於是,澳門因而成為中外貿易的中轉港,開闢了從廣州經澳門到世界各國的貿易航線,並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橋樑。
主講者黃啓臣,長期從事明清社會經濟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曾應邀到世界各地講學,並獲聘為客座教授。著作包括《澳門經濟四百年》、《澳門通史》、《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等,並多次在《文化雜誌》發表有關澳門的文章。這次講座將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線,重點介紹澳門在十六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初葉的商貿活動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情況。有興趣的居民可致電3941210或3941231與澳門博物館胡小姐或李小姐留座。
“東西匯流──粵港澳文物大展”由粵港澳文博機構共同策劃,藉以反映三地的歷史文化特色。展覽共展出三地文博單位的文物約160件(套),藉著朝代的脈絡介紹與中外交通伴生的商貿及文化往來。展覽由開幕至今,參觀人數已逾三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