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局疾病病防控制中心宣佈再接到一個登革熱個案的報告。該名中年女士於本月16日開始發熱,頭痛,20日皮膚出現紅疹及出血點,檢驗發現血小板減少,血清學檢查今日證實登革熱抗體IgG及IgM陽性。病人目前在鏡湖醫院留醫,情況良好。
該病人的居住在水井斜巷,和較早前的兩名病人的住所(分別為聖美基街和和隆街)相距不到200米,而病人發病前兩周未到過外地,故應是在本地受到感染。從本病的潛伏期及病人的發病時間來看,病人應是在較早前衛生局等部門採取應急滅蚊行動之前受到感染的。雖然如此,衛生局呼籲巿民,特別是疫點附近的居民採取清除積水及防蚊措施,以防疫病進一步擴散。
衛生局已將有關疫情通知民政總署,衛生局和民政總署今天繼續在疫點附近進行徹底的滅蚊工作,並將繼續動員各部門、社區團體及義工等在疫點範圍內開展逐家逐戶的檢查和動員工作。
發燒、劇烈的頭痛、肌肉關節痛以及後眼窩痛是登革熱常見的病徵, 很多登革熱患者發熱數日後會出現皮膚紅疹,出血點,痕癢等現象。有些病人會有牙齦出血,鼻出血,黑便等出血症狀。嘔吐和腹痛是兒童病人較常見的症狀。血液檢查可以發現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的現象。 一般來說, 登革熱是自限性的疾病,病人可在一個星期左右自行恢復,也不會有什麼後遺症。 但少數病人由於毛細血管壁受損而發生登革出血熱, 這些病人會有血液濃縮以及腹水, 胸水等病徵。嚴重時由於大量血漿滲出到血管外, 會引起休克,這種情況稱為登革休克綜合徵。登革休克綜合徵的死亡率較高。發生登革出血熱的因素很多,重複感染是其中一種重要因素。
登革熱病人在發熱前一天和發熱期間具有傳染性。登革熱是通過白紋伊蚊來傳播的,預防白紋伊蚊的孳生是預防登革熱流行的最重要手段。白紋伊蚊喜歡在小型的積水中孳生,為防止伊蚊的孳生,巿民應經常注意清除家居內外的積水。同時,巿民在登革熱流行期間及到登革熱流行的地區旅行時,應注意穿著淺色長袖衫褲,在皮膚暴露部位擦防蚊劑等防護措施。由於目前氣溫仍適合白紋伊蚊的繁殖,衛生局進行的誘蚊產卵器指數仍高企,故巿民的防護措施不可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