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百年健身會 憶南獅傳承變遷

澳門雜誌
157期
  • 百年健身會 憶南獅傳承變遷

  • 從掛於堂內的感謝詞可見,結義堂一直熱心社會公益。

  • 赤腳闖陣表演(攝於上世紀30至60年代)

  • 結義堂舞獅隊於街頭採高青(攝於上世紀30至60年代)

  • 往日,結義堂只會收柿山的街坊,或會員的孩子做徒弟,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拜師學藝。拜師前,父母都要一同過來和師傅見面,確保拜師者得到父母的同意,以及品格端正才能入門。 —— 麥宏

  • 盧俊希指導年輕隊員舞獅頭

  • 隊員隨節奏練習敲鑼打鼓

  • 希望澳門可以舉辦更多的比賽和活動,開放更多的平台予本地隊伍參與,創造良性的競爭環境,促使新一代的幼獅共同發展及進步,提升整體的技術水平。 —— 盧俊希

  • 關志良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舞獅

  • 盧譜天 從8歲開始舞獅

  • 孝獅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百年健身會 憶南獅傳承變遷
百年健身會 憶南獅傳承變遷

位於柿山哪吒古廟附近的澳港柿山結義堂國術健身會(下稱「結義堂」),於1921年成立,除了每年擔任柿山哪吒古廟恭賀哪吒三太子寶誕繞境巡遊的護法工作外,至今仍承襲傳統文化,於神誕舞獅搶花炮慶祝,是澳門現存歷史底蘊較為豐富的體育健身協會之一。

從掛於堂內的感謝詞可見,結義堂一直熱心社會公益。
從掛於堂內的感謝詞可見,結義堂一直熱心社會公益。

 

從師傅到教練

柿山哪吒古廟為澳門現存的兩座受法律保護的哪吒古廟之一,有不少遊客到此處遊覽。這天,在古廟旁邊的結義堂,有一班小朋友隨節奏在練習敲鑼打鼓;而另一群青少年則兩人一組、一前一後地舞弄着獅頭及獅身,將獅子的形態展現得栩栩如生,不時吸引遊人駐足欣賞。現年57歲的結義堂龍獅武術副總監麥宏,自幼與父母在柿山居住,9歲便加入結義堂。他笑言,那年代沒有太多娛樂消遣,所以加入結義堂跟隨師傅學舞獅。

赤腳闖陣表演(攝於上世紀30至60年代)
赤腳闖陣表演(攝於上世紀30至60年代)

「往日,結義堂只會收柿山的街坊或會員的孩子為徒弟,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拜師學藝。拜師前,父母帶着孩子一同過來和師傅見面,確保拜師者得到父母的同意,且要品格端正之人才能入門。」麥宏指着堂內說,當時的入門拜師儀式,就如功夫電影中的畫面,師傅坐在堂正中,一群弟子跪下敬茶給師傅,再向神明及開山祖師上香。

結義堂舞獅隊於街頭採高青(攝於上世紀30至60年代)
結義堂舞獅隊於街頭採高青(攝於上世紀30至60年代)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們均是『紅褲仔出身』跟着師傅一步步從低做起。與師傅的關係親密無間,空閒時便會過來練習,形成一個大家庭的氛圍。」他說,現時已經沒有入門拜師的儀式,往日的師徒關係,已變成今日的教與學形式,收生亦不再局限於街坊及子嗣,教練會到學校開班義務教學,以吸引有興趣的學生入門。唯一不變的是,結義堂仍像一個大家庭,教學亦保留着不少傳統。「每年哪吒誕,結義堂都會舞獅助興,我們會教年輕學員準備及舉行傳統儀式,如何遵守禮儀。舞獅不單是一個體育項目,當中的思想、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亦需要傳承下去。」

往日,結義堂只會收柿山的街坊,或會員的孩子做徒弟,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拜師學藝。拜師前,父母都要一同過來和師傅見面,確保拜師者得到父母的同意,以及品格端正才能入門。          ——  麥宏
往日,結義堂只會收柿山的街坊,或會員的孩子做徒弟,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拜師學藝。拜師前,父母都要一同過來和師傅見面,確保拜師者得到父母的同意,以及品格端正才能入門。 —— 麥宏

 

走出傳統框框

在結義堂的大堂內,放有不同顏色的獅頭,麥宏介紹,舞獅主要分為南獅及北獅兩派,北獅最初流行於長江以北;而南獅則流行於華南、南洋及海外,比賽種類會細分為傳統及高樁。結義堂主要教導傳統南獅,使用的獅頭是中國傳統、黃飛鴻同款的的佛裝南獅獅頭,其型態特徵為面闊口大,舞動起來講求腰馬步法穩重。「傳統訓練是很辛苦的,我們以前每次至少紥馬半個小時,幾乎全身都是汗,甚至會腳震。紥馬夠半年才可以學打鑼鼓或舞獅尾,舞兩三年獅尾後才可以學舞獅頭,每步都必須要按部就班。」他續說:「現在,年輕人會跟我們討論,如何在傳統的基礎上做一些改變,畢竟時代不同,想要傳承下去,便不可墨守成規。」

正在一旁指導年輕隊員的教練盧俊希,於2012年加入結義堂,經過5年磨煉,在師傅的提拔下,開始擔任幼獅隊及青少年隊教練,至今已任教7年。雖然盧俊希才21歲,但已甚有氣勢和威嚴,對於傳承結義堂的獅藝傳統文化充滿使命感。他說,太爺爺、爺爺和父親均是結義堂成員,在耳濡目染下,自小對舞獅產生了濃厚興趣。

盧俊希指導年輕隊員舞獅頭
盧俊希指導年輕隊員舞獅頭

現時,結義堂3隊舞獅隊的總規模已逾百人,隊員彼此間的感情都非常好。「我們一般先從幼獅隊開始,再升上青少年隊、成人隊。在這裡的感覺就像家一樣,眾人之間沒有隔膜。即使有些很久沒見面的師兄弟,相隔一段時間再一起吃飯,還是能感受到大家之間那種感情。我自己也很想把這種大家庭的感覺一直延續和傳承下去。」盧俊希常會與師傅交流想法,期望將傳統訓練模式與現代的運動科學結合,讓學員有更全面的發展。

隊員隨節奏練習敲鑼打鼓
隊員隨節奏練習敲鑼打鼓

 

良性競爭促進步

宏觀獅藝文化在澳門的多年發展,麥宏直指變化十分之大。他憶述,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澳門已有很多體育會參與舞獅活動,彼此關係和氣氛都較為緊張。只是和其他體育會的人吃飯,也會被師傅責備。於神誕搶花炮時,更常會發生衝突。「自從90年代國際龍獅總會成立後,舞獅變成一種受專業規範的體育競技運動,大家多了機會一起切磋,關係開始變得融洽。有時候,不同的體育會還會一起討論交流,甚至互相借調人手幫忙表演,成為一種良性競爭。」

近年,澳門每年都會舉辦大型的舞獅比賽,麥宏寄語一眾後輩,比賽時要盡自己所能,對得失不要看得太重,要學懂享受過程,要從實踐中瞭解自己的不足。他舉例,曾有一位年紀較小的女隊員,在比賽時犯了一個平時不會犯的錯誤,下來後不斷地哭。「我告訴她,不用哭,就當作經驗,檢討後不要再犯錯就好了。」

盧俊希表示,近年多了很多出外表演及比賽的邀約,參與舞獅運動的人變多了,亦多了體育會發展這項運動,光是看每年的澳門舞獅公開賽,便知道參賽隊伍不斷增加,變得更加多元化。「希望澳門可以舉辦更多的比賽和活動,開放更多的平台予本地隊伍參與,創造良性的競爭環境,促使新一代的幼獅共同發展及進步,提升整體的技術水平。」

希望澳門可以舉辦更多的比賽和活動,開放更多的平台予本地隊伍參與,創造良性的競爭環境,促使新一代的幼獅共同發展及進步,提升整體的技術水平。     —— 盧俊希
希望澳門可以舉辦更多的比賽和活動,開放更多的平台予本地隊伍參與,創造良性的競爭環境,促使新一代的幼獅共同發展及進步,提升整體的技術水平。 —— 盧俊希

 

學員分享

環境影響性格轉變

關志良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舞獅
關志良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舞獅

關志良因參與學校的興趣班而對舞獅產生興趣,及後加入了結義堂,從幼獅隊開始學習,現在17歲已經進入了青少年隊。他說,經過多年的相處,和其他隊員情同兄弟、親密無間。

「開始接觸舞獅後,我的性格有了很大轉變。以前,我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由於舞獅是一項團體運動,訓練時也是一大群人聚在一起,在這個充滿歡樂氛圍、互相扶持的大家庭中共同成長,我漸漸變得開朗,與人相處時,已不會太緊張。」關志良表示,會繼續代表結義堂外出參賽,期望在公開賽取得好成績,為結義堂爭光。

 

舞獅如做人 培養堅毅不屈精神

盧譜天 從8歲開始舞獅
盧譜天 從8歲開始舞獅

在家人影響下,盧譜天從8歲開始練習舞獅,從幼獅隊到現在青少年隊,今年已經15歲。他說,除了技藝和體能外,從中亦學會了如何堅持,不會因為困難而放棄的堅毅精神。

盧譜天說,他們每星期訓練3天,包括紥馬步、樂器節奏和舞獅技巧,全方位訓練擔任不同崗位的能力。「我們的訓練模式較為傳統,雖然辛苦,但進步亦會比別人快一點。」他分享,在剛開始練習一些高難度動作時,會感到害怕,但隨着不斷練習,便會產生勇氣,當做到後,就要向做得更好的方向繼續練習、持續進步。

 

小知識

難得一見的「孝獅」

孝獅
孝獅

舞南獅一般見於喜慶日子,如賀神誕(哪吒誕、關帝誕等)、新店開張、婚嫁儀式等。

在某些地方,喪葬儀式中亦會舞獅,稱為「孝獅」,一般是社團、武術界、舞獅界中地位比較高的人離世後,弟子或後輩通過「孝獅」送行亡者,以表示對其最高孝義。

「孝獅」有別於一般的舞獅。獅頭外形以白色或淡色為主,前額寫上「奠」字,後腦則寫着「孝」字;在靈堂的「孝獅」不再是氣勢淩人,在整個過程中會配合沉重的鼓樂,以緩慢的動作表現出悲傷的情緒。

「孝獅」在澳門並不多見,由於此儀式只用於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過世,即使重金禮聘也未必有體育會願意「出獅」。

 

文:鄭美盈 圖:宋楚珊、受訪者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