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惡劣天氣有條不紊
澳門雜誌
149期
  •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氣象監察中心 氣象高級技術員 葉婷婷

  • 每日下午4時,氣象局領導、各部門主管及氣象人員會進行內部恆常會商。

  • 氣象人員綜合分析各項氣象數據,把資料轉化為氣象訊息,讓市民理解和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 颱風「暹芭」不同路徑與強度可能為澳門帶來0.5米風暴潮的概率圖(熱帶氣旋及風暴潮綜合分析系統)(2022年7月1日)

  • 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感受到新舊思維的衝擊、磨合與共融。當大家共同努力,研發出一套又一套的新系統,推出一項又一項的新產品和服務,並得到同事、同行,乃至社會各界的認同與讚賞,都是成長與進步的證明,令人鼓舞。 —— 葉婷婷

  • 位於大潭山的氣象監測站

  • 對於重點關注不同種類惡劣天氣的機構或部門,會以電話通知形式進行即時通報,並輔以傳真、短訊及電郵等形式發送,務求使發佈流程和通報機制達至最快速及最有效。

  • 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對港澳的影響

  • 受「暹芭」影響可能發佈之警告(2022年7月1日)

  • 不同的天氣圖案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氣象監察中心  氣象高級技術員 葉婷婷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氣象監察中心 氣象高級技術員 葉婷婷

當8號風球生效的一刻起,氣象局前線預報員便須每小時向公眾發佈一次預報消息,直至8號風球信號除下為止。當中的預報內容,相信市民一點也不陌生,但預報員發佈的資訊從何而來?8號風球的報道資訊看似簡單,卻是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下稱「氣象局」)一眾氣象人員,在一小時內密切監察實時天氣狀況,再同步進行各類分析預測,並透過會商綜合討論和研判後得出的結論。發放這資訊之目的,是希望讓社會各界接收到詳細、準確、透明的氣象資訊,做好防風準備。

 

集結力量 預測天氣

每當8號風球生效時,整個城市恍如按下暫停鍵,公共交通工具停運、商店關閉、市民停工停課⋯⋯

氣象局氣象監察中心氣象高級技術員葉婷婷介紹,早在熱帶低氣壓增強為熱帶風暴時,氣象局隨即進行資料分析。由於來自世界各地的氣象監測及預報資料數量眾多,而預測的數據一般並不一致,因此,綜合分析各數據的能力和經驗便十分重要。氣象局也會定期召集氣象人員進行熱帶氣旋會商,綜合研判熱帶氣旋對澳門的影響,亦會因應影響程度,適時與中國氣象局及粵港氣象部門進行會商,交流最新分析及預報情況。隨後,預報員會因應會商的成果,透過「特別消息」或圖文包形式發佈預警信息或相應的熱帶氣旋警告,藉以提醒市民及早準備預防措施,實現氣象局「早預警」,市民「早行動」的目標。

對於重點關注不同種類惡劣天氣的機構或部門,會以電話通知形式進行即時通報,並輔以傳真、短訊及電郵等形式發送,務求使發佈流程和通報機制達至最快速及最有效。
對於重點關注不同種類惡劣天氣的機構或部門,會以電話通知形式進行即時通報,並輔以傳真、短訊及電郵等形式發送,務求使發佈流程和通報機制達至最快速及最有效。

當熱帶氣旋進入澳門800公里範圍內,氣象局會視乎熱帶氣旋對澳門風力影響的程度,發佈相應級別的熱帶氣旋信號,同時以電話、傳真、短訊及電郵等形式,發送至民防架構成員及相關部門、傳送至鄰近地區的氣象機構,並於粵港澳大灣區天氣網站發佈。

葉婷婷續說,每當完成一次發佈和通報流程後,氣象局會有條不紊地進行下一次分析、會商及討論,預先制訂需要發佈的信息內容,按特定的時間要求進行緊接一次的發佈工作,直至惡劣天氣影響結束。「其中,暴雨、8號或以上風球至少每小時更新一次,1號或3號風球則3至6小時更新一次發佈資訊。」

氣象人員綜合分析各項氣象數據,把資料轉化為氣象訊息,讓市民理解和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氣象人員綜合分析各項氣象數據,把資料轉化為氣象訊息,讓市民理解和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科學預報  實踐早預警早行動

氣象局近年加強特別天氣提示的方式,強化各類天氣預警服務,並自2017年開始,以機率方式預測可能發出的熱帶氣旋和風暴潮信號,實踐氣象局「早預警」、市民「早行動」的目標。

颱風「暹芭」不同路徑與強度可能為澳門帶來0.5米風暴潮的概率圖(熱帶氣旋及風暴潮綜合分析系統)(2022年7月1日)
颱風「暹芭」不同路徑與強度可能為澳門帶來0.5米風暴潮的概率圖(熱帶氣旋及風暴潮綜合分析系統)(2022年7月1日)
受「暹芭」影響可能發佈之警告(2022年7月1日)
受「暹芭」影響可能發佈之警告(2022年7月1日)

 

四季工作 各有側重

葉婷婷工作的部門――「氣象監察中心」是氣象局的核心部門,每日24小時不間斷運作,工作包括:向大眾提供日常的天氣監察、天氣預報、惡劣天氣預報預警等服務。她說:「很多市民會認為氣象局每日的工作,只是預測天氣和發出天氣警告,其實不然。氣象監察中心日常還須定時進行天氣觀測、確保氣象監測資料的可靠,及按世界氣象組織的規範,每3小時通過其網絡與世界各地進行氣象資訊交換和共享(2023年將按新規範逐步調整為每小時更新),同時提供澳門海域的天氣預報和空氣質量預報等工作,若監測到地震或核輻射事故等情況,亦須即時進行通報。」

除了上述的恆常工作,葉婷婷介紹,由於澳門位處的地理位置,四季的天氣狀況各有不同,所以氣象局的日常工作相似而各有側重。她舉例,冬季時,主要工作是關注寒潮和低溫的影響;春季是澳門的霧季,會持續關注能見度及濕度情況,以保障市民出行安全;而在春夏交替開始,會進入全年工作最忙碌的時段,她說:「4月至6月是澳門暴雨的高發時期,緊接7月就進入颱風季,熱帶氣旋、暴雨及高溫時時交錯出現,有時甚至到11月,都有機會受到熱帶氣旋的影響,因此我們須時刻保持警惕,若監察到有惡劣天氣影響的跡象,便會啟動前述的一系列流程與機制,進行發佈和預警工作。」

她補充說,在風雨季來臨前,氣象局會預先進行一系列的演習工作,包括網絡通訊及電力演習、與各政府部門之間的暴雨和颱風演習等。當遇重大或極端惡劣天氣前,更會與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台)及粵港的氣象部門進行特別天氣會商,以交流及評估天氣變化和影響情況。此外,近年氣象局亦積極開發適合澳門的氣象分析系統、不斷優化氣象服務與信息發佈機制,力求提升氣象防災的成效。

每日下午4時,氣象局領導、各部門主管及氣象人員會進行內部恆常會商。
每日下午4時,氣象局領導、各部門主管及氣象人員會進行內部恆常會商。

 

科技更迭 與時俱進

以往,氣象局較常使用全球氣象模式或區域氣象模式,再結合天氣分析圖、衛星和雷達等實時監測資料,並透過氣象人員的專業和經驗,綜合研判和預測未來不同的天氣情況,隨着科技的進步,氣象局近年逐步走向專項化和精細化預報發展,積極研究通過大數據分析應用等方法,對各種天氣元素進行預測,例如預報高溫、暴雨、甚至水浸等。

葉婷婷說,提高預報的準確率,一直是全球氣象界的目標。「但大氣是一個渾沌系統,正如蝴蝶效應那樣,只要起始時的數據有少許改變,結果就會截然不同,面對極端天氣時,預測的難度更大。」為更好地應對不同情況的惡劣天氣,氣象局除參考不同的電腦預報模式外,近年亦分別引入及自行開發專門為熱帶氣旋和風暴潮而設的綜合分析系統、暴雨臨近預報系統,以便更好地預測熱帶氣旋、風暴潮和暴雨等對澳門的影響。

天氣變幻莫測,難以捉摸,儘管氣象局不斷引入及研發新科技,提高了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但目前全球的科技水平依然未能追趕到極端天氣的變化,難以提前數日完全準確地預測到天氣變化。因此,氣象人員仍須不斷分析各類最新的實測或預測數據,並在眾多不同的預測中評估最優和最有可能出現的預測資訊,其後,適時調整預報內容,及轉化為氣象服務,讓市民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一句讚許 無限鼓舞

「為跟上氣象技術的發展,氣象人員會不斷進修、自我提升。」葉婷婷成為氣象人員已有7年,但深知作為氣象人員還有很多東西要學。她分享:「我覺得工作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書本上學到的各種新理論、新技術、新工具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她表示,要發展出適用於現今社會的預報產品和氣象服務,還須結合前輩的豐富經驗。「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感受到新舊思維的衝擊、磨合與共融。當大家共同努力,研發出一套又一套的新系統,推出一項又一項的新產品和服務,並得到同事、同行,乃至社會各界的認同與讚賞,都是成長與進步的證明,令人鼓舞。」

葉婷婷分享第一次做颱風直播報道的經歷:「第一次做直播難免會緊張,當時心想,要把最新的資訊清晰地告知市民,於是每句說話都用盡力氣,以致聲線過於『宏亮』。」其後,同事紛紛提意見,向她傳授應如何控制聲線語調,才使得往後的通宵直播越做越熟練。最令葉婷婷喜出望外的是,「有市民看過當晚的報道後,特別寫信給氣象局,讚揚我們報道用心。這讓我們更加堅信,只要市民能接收及理解我們傳達的信息,不論工作多麼辛苦,也是值得的。」她感謝那位市民的支持與鼓勵,「不論預報預警或任何報道的工作,氣象局每位同事都會盡全力做到最好!」

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感受到新舊思維的衝擊、磨合與共融。當大家共同努力,研發出一套又一套的新系統,推出一項又一項的新產品和服務,並得到同事、同行,乃至社會各界的認同與讚賞,都是成長與進步的證明,令人鼓舞。                   ——  葉婷婷
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感受到新舊思維的衝擊、磨合與共融。當大家共同努力,研發出一套又一套的新系統,推出一項又一項的新產品和服務,並得到同事、同行,乃至社會各界的認同與讚賞,都是成長與進步的證明,令人鼓舞。 —— 葉婷婷

 

延伸閲讀

氣象冷知識

問:為何香港有時會比澳門早掛風球?

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對港澳的影響
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對港澳的影響

答:由於香港在澳門的東面,兩地相距約60公里,而較多的熱帶氣旋是在西北太平洋生成,並由東向西移動,以熱帶氣旋平均時速為每小時20公里計算,若熱帶氣旋從東面靠近,會先進入香港的800公里範圍,約3小時後進入澳門的800公里範圍,同樣,向西北移動的颱風,香港會先受熱帶氣旋暴風圈影響,約3小時後才影響澳門。因此,即使颱風登陸的位置較近澳門,但香港會比澳門更早發出相關級別的風球;然而,亦有不少熱帶氣旋是在南海生成,有機會由西南向東北靠近廣東沿岸或海南島一帶(例如2021年12月的雷伊、10月的獅子山等),這些個案便會先進入澳門的800公里範圍,或先影響廣東西部沿岸為主。

 

問:現時的氣象監測儀器設於哪裡?一般設在甚麼地方?

位於大潭山的氣象監測站
位於大潭山的氣象監測站

答:世界氣象組織(WMO)對氣象監測站的設立有標準規範。監測站一般須設置於相對空曠的地點,應盡量不受附近的地形或建築物影響,以確保監測數據的代表性與準確性。

澳門目前共有14個氣象監測站,5個在澳門半島、4個在三條跨河大橋、5個在路氹及橫琴澳大校區。位於大潭山的氣象站(上圖)是獲世界氣象組織認可的百年氣象站,亦是監測儀器最齊全的站點,因此,該站是澳門向全球氣象資訊網絡提供澳門實時氣象資訊的代表站。

 

問:現在常見的天氣圖案有間晴、多雲、密雲等,是如何界定的?

不同的天氣圖案
不同的天氣圖案

答:世界氣象組織對氣象觀測有特定的規範,例如在雲量觀測方面,會把天空分成十份,再以觀測時雲量所佔的比例作為當時觀察的結果。氣象局會把這些數據以圖像形式展示,具體可簡單理解為:

1. 天晴、部份時間多雲:大部份時間天晴(雲量少於5成)、而雲量較多時雲層也較薄,可見陽光;

2. 多雲、部份時間有陽光:大部份時間雲量6成以上、甚至達9成,但雲層較薄、透光較好、陽光充沛;

3. 多雲、短暫時間有陽光:大部份時間雲量6-9成,且雲層較厚、日間可見陽光的時間少於一半;

4. 多雲:大部份時間天空總雲量為9成或以上,沒有陽光;

5. 密雲:大部份時間烏雲密佈、天色陰暗。

當中,序1至3是在預報用詞上常見的三種間晴情況,另一方面,由於雲的形態千變萬化,並時刻影響各種天氣元素,因此,不論實時觀察或天氣預報上所用的天氣圖案,都會根據最新的預報內容而進行更新,大家在留意天氣圖案的同時,亦可以透過天氣報告的內容去瞭解更細緻的天氣預報。

 

詳細分類和說明可參考氣象局網站

天氣用詞說明

https://www.smg.gov.mo/zh/subpage/232/page/269

天氣圖案說明

https://www.smg.gov.mo/zh/subpage/232/page/268

 

文:關楚嬋   圖:故渺、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