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自1999年回歸以來,經濟發展迅速,民生得以改善,居住人口亦由當年的43.8萬人上升至今年首季的69.6萬人(註1),住屋需求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同時,居住人口上升和旅遊業高速發展,對本地交通構成了相常大的壓力,「出行難」成為居民和旅客共同面對的問題。此外,澳門亦和不少國家地區一樣,正面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2020年4月20日,行政長官賀一誠便在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明確提出將「致力解決居民普遍關心的住房、交通、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環境保護等問題,持續優化民生建設工作。」對於《施政報告》中有關民生方面的政策,《澳門》雜誌邀請了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系助理教授關鋒,分享他的看法。
階梯式房屋政策
有望促進樓市健康
談到住屋,我們常常聽到「置業安居」這一句話,可見購置物業自住,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令生活安穩的主要條件,可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地區,不動產物業往往亦被視為投資工具,為此,公共房屋一方面保障了居民基本的住屋需求,同時亦起調節私人樓宇市場的作用。這方面,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將「加快公共房屋建設,保障居民的基本居住條件。加快公共房屋審批和興建,以增加供應量。」「合理構建置業階梯,回應不同收入居民,特別是『夾心階層』、青年人的住房需求。」經濟房屋方面,也將根據實際需要推出經屋供應,盡快完成修訂《經濟房屋法》,讓經屋始終保持經屋的性質和用途,並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根據澳門居民現時的住屋形態,政府計劃回應不同收入的居民,長遠來看,新的房屋政策有望滿足不同階層家庭居住需要,並能促進居民通過置業安居實現向上流動,最後逐步建立流轉的二手房屋市場,營造一個健康的樓宇交易環境。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系助理教授關鋒指出,澳門是一個細小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資金可自由出入。由於周邊地區發展,導致本澳樓價不斷飆升,這雖有利於投資增值,但卻無法兼顧市民對於居住的需求。過往,澳門最大的問題是土地資源匱乏,上屆政府已依法收回一些閒置土地,有利於制訂未來的房屋政策。
關鋒指,對比鄰近國家或地區的房屋政策,澳門的房屋政策仍處於探索發展階段,「最初的社屋及經屋,並未充份考慮市民發展到人生不同階段的需要:隨着經濟能力的增強,對於房屋居住的需求會不一樣。」對於特區政府應如何探究未來房屋政策時,他提出,可參考新加坡房屋政策的成功經驗,由政府興建房屋(當地稱為組屋)售予本地居民。其特點:一,政府主導組屋的開發與建設,由建屋發展局具體實施。二,政府嚴格控制土地資源,為組屋建設提供了充足土地、資金保障。三,實行良性循環的公積金制度和住房公積金保障制度。四,樓價以家庭收入水平為依據,實行公有住宅的合理配售政策。五,制訂法律,嚴格限制炒賣組屋,確保組屋政策的順利實施。六,因地制宜,精心設計與管理,制訂科學合理的住宅建設發展規劃。
從新加坡的經驗和特點來看,發展成熟的組屋市場,不會影響私人樓市的發展。研究和借鑑新加坡低收入者住屋保障制度的成功經驗,對澳門具有積極意義。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然要注意符合澳門的實際情況,包括澳門的資源、法律法規及相關的房屋政策。
人口老化的挑戰與機遇
根據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澳門人口預測2016-2036》(註2)顯示,近十年,隨着醫療水平提升,澳門居民越來越長壽。本地人口老化明顯加劇,預計長者人口(65歲及以上)比例,將在2026年上升到16%,達到聯合國「老齡化社會」的標準;2036年,長者人口比例將進一步升到19.9%,達到聯合國「超老齡化社會」的標準。
由於壽命延長、出生人數減少,澳門人口老化速度加快,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施政報告》中,把人口老化問題列為澳門面對的挑戰之一,提出特區政府在增加對長者支援和照顧的同時,會加強研究和籌劃應對人口老化問題的政策措施。籌設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及失智症綜合服務中心,增設長者日間中心,優化獨居長者支援服務,研究建設針對有一定經濟條件而需要得到照顧的老年人的長者公寓。
關鋒指出:「人口老齡化社會需要面對很多問題,當中以醫療及健康最重要。幸好,在這方面,澳門特區政府一直有進行跨司合作,為長者提供保障,相關的工作都做得不錯。」
至於居住部份,關鋒認為,對於有條件與家人同住的長者,政府可鼓勵家庭積極承擔養老責任。另一方面,對於獨居長者,政府在推出長者公寓時,可建立系統性的養老保障機制,為長者構建一個合適的養老空間。
面對人口老齡化,長者公寓和都市更新應如何協調發展,以達至最大的社會效益?關鋒認為,隨着經濟發展,社會要面對的不單是長者人口老齡化問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澳門出生的居民大多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這意味着在2050年左右,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長者接受過高等教育,擁有一定的知識水平,並積累了一定的財富。特區政府要隨時代改變,調整針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若能善用這群人的優勢,創造出新的經濟活動,當中產生的價值,不但能緩解公共財政的負擔,亦能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倡建氹仔公交中轉站
交通基建可視作城市的血管,連通各個重要的區域,為城市輸送養份。關鋒指出,澳門面積細小,且人口密度高,經濟發展以博彩及旅遊業為主,博企建築數量多,對於商業區和住房區的明確劃分有一定難度,導致旅遊巴及大型運貨車須穿梭於澳門不同區域,使「出行難」成為社會長久以來的問題。
《施政報告》中「改善民生措施」一項提到,為緩解市民「出行難」,特區政府將致力落實「公交優先」政策,優化的士運營管理。加快推進輕軌建設,完善輕軌與巴士相輔相成的集體運輸系統。逐步構建無障礙及便捷的步行環境,鼓勵步行和綠色出行。關鋒認為,因應澳門的環境,在規劃公交服務方面,可能要在便利乘搭和時間效率之間作出妥協:「澳門交通最突出的問題,是嘗試用『一個方案』解決『所有問題』,沒有考慮到時間效率。以澳門MT4、34、26等巴士路線來看,從澳門北部一直開到氹仔,甚至路環,路線太長,只要中間有路段塞車,就會導致這條路線的行車時間延長,出現擁擠等問題。」他建議,可嘗試在氹仔設置一個像亞馬喇前地一樣的中轉站,把巴士路線分段,雖然市民或會覺得增添了轉乘的麻煩,但實際上,能夠轉乘的巴士路線多了,增加了靈活性,亦可解決很多難題。
澳門是世界上路網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為解決城市交通問題,政府早已引入集體運輸系統,澳門第一期輕軌線氹仔段已於去年12月10日通車。關於仍在規劃中的輕軌澳門半島線,關鋒亦提出了他的見解:由於澳門半島以住宅區為主,設計輕軌路線時,難度一定較氹仔段大,所花的時間及資源亦會更多。「我個人不太贊成投入大量資金興建澳門輕軌段,但若要在澳門半島建設輕軌,必須好好總結氹仔段的經驗,再落實方案。路線可考慮以關閘到亞馬喇前地,設計兩條東西南北簡明的路線,貫穿澳門半島。」
城市規劃是依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為市民締造一個組織完善、高效率和稱心的安居樂業之所。關於澳門的城市規劃,關鋒建議:「政府不一定要給市民太多承諾,但一定要明確制訂一個發展方向,對於作出的承諾分清緩急先後,履行落實相應的工作。只要城市規劃的政策清晰,相信市民會因應自己的需求,作出利益最大化的抉擇。」
註1:資料來源: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1999年第四季人口統計、2020年第1季人口統計。
註2: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澳門人口預測(2016-2036年)》
文:曾海英 圖:宋楚珊、陳思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