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新穎方式展示文藝復興作品 大英博物館館藏 意大利文藝復興素描展

澳門雜誌
130期
  • 《老年女子和老年男子漫畫像》

  • 《持書青年習作》

  • 《坐在凳子上的男子》

  • 《養蠶》

  • 《天使報喜》

  • 《赫拉克勒斯與半人馬》

  • 澳門藝術博物館策展人沙海花(Maria Margarida Saraiva)希望今次展覽能為不同的參觀者帶來新的體驗

  • 教育展區以不同的立體化方式,為視障人士或盲人展現人物、運動、光線、服飾、自然界、故事6個部份藝術品。

  • 大英博物館研究員、意大利和法國版畫及繪畫藏品負責人莎拉•沃爾斯(Sarah Vowles)以深入淺出的方法,為參觀者介紹文藝復興的源革和影響。

  • 以3D打印技術將作品立體化

  • 策展人特意用上柔和的配色裝潢,以及播放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為參觀者營造一種溫馨的舒適感。

  • 以3D打印呈現文藝復興的靈魂人物,為視障人士或盲人提供一種新的體驗。圖中暗紫色頭像為達文西,棕褐色頭像為拉斐爾。

  • 展覽設有文藝復興時期的造紙及繪畫物料短片介紹

  • 新穎方式展示文藝復興作品 大英博物館館藏 意大利文藝復興素描展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新穎方式展示文藝復興作品  大英博物館館藏 意大利文藝復興素描展
新穎方式展示文藝復興作品 大英博物館館藏 意大利文藝復興素描展

文化局澳門藝術博物館與大英博物館攜手舉辦「大英博物館館藏意大利文藝復興素描展」,展出來自42位大師的52幅素描作品,其歷史追溯至1470年至1580年,包括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傑的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還有曼特尼亞、柯勒喬、提香、羅素.菲倫蒂諾等意大利畫家的作品。展期至6月30日。

是次展覽為推行文化無障礙參觀體驗,藝博館與聖若瑟大學創意產業及設計系合作,透過3D打印技術為視障人士提供觸覺體驗。

教育展區以不同的立體化方式,為視障人士或盲人展現人物、運動、光線、服飾、自然界、故事6個部份藝術品。
教育展區以不同的立體化方式,為視障人士或盲人展現人物、運動、光線、服飾、自然界、故事6個部份藝術品。

藏於藝術中的靈魂

「文藝復興」的概念首見於19世紀法國歷史學家儒勒‧米什萊(Jules Michelet)的著作,他以重生(Renaissance)一詞概括14至17世紀發端於意大利,再逐漸擴散至整個歐洲的一系列包含哲學、宗教、美藝、文化、科學以至政治的新風潮,代表歐洲文明突破中世紀的「黑暗時代」,向啟蒙和現代的方向成長。其後,他的理論由瑞士歷史學家雅各‧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中加以細化和定義。

百多年來,不少歷史學家從事文藝復興的研究,尤其與中世紀關係,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理論和看法,但意大利作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這一點是沒有爭議的。

以3D打印技術將作品立體化
以3D打印技術將作品立體化

當時的意大利分為多個小國,其中,佛羅倫斯依靠金融和貿易累積了大量的財富,富裕階層對生活質素的追求推動了藝術的發展,而掌控當地政治的梅迪其家族(Medici)更是主要的贊助人之一。

在藝術追求方面,文藝復興可說是一個再發現的時代,人性取代了「神性」,再一次成為藝術家注目的主體,人的身體不單是「讓靈魂暫時寄居的皮囊」,而是富有生命的個體,展現思想、感情、氣質的器具。物理的法則、大自然和諧之美成為藝術家追求和再現的目標。藝術家們透過細心觀察和不斷練習,精確地以光線、透視、人體結構、表情和動態等元素,創造出充滿自然色彩的動人作品。

展覽設有文藝復興時期的造紙及繪畫物料短片介紹
展覽設有文藝復興時期的造紙及繪畫物料短片介紹

文藝復興學習之旅

「文藝復興三傑」最為人熟悉的作品,自然是達文西的油畫《蒙娜麗莎》、濕壁畫《最後的晚餐》、米開朗基羅的彫刻作品《大衛》、拉斐爾的濕壁畫《雅典學院》等等,素描是這些作品的原點,是藝術家表達自己世界觀的基礎工具。無論是記錄眼前的影像、概念的描繪,以至為作品構圖、創作過程中的修改,藝術家都會運用素描。素描對文藝復興的實踐、偉大變革和藝術發現,甚至對一些科學發現都至關重要。大多數情況下,素描在創作時被視為私人習作,僅供工作室的藝術家和助手使用。藝術家對於創作的猶豫,在素描中顯得更加真實,因此,素描比繪畫、雕塑或建築作品更貼近藝術家。

擔任澳門藝術博物館策展人的沙海花(Maria Margarida Saraiva)介紹,今次展出的作品,由大英博物館策展人Sarah Volwes所挑選,依序細看作品,猶如經歷文藝復興時期年輕藝術家的學習之旅。「如果你想成為藝術家,你需要去瞭解甚麼?首先,是人物外貌,其次,是運動軌跡,然後是光線、衣物紋理、服裝和自然環境,最後是於一個文字不普及的世界裡,傳播你想描述的故事,這也是文藝復興藝術的最終目標。」

澳門藝術博物館策展人沙海花(Maria Margarida Saraiva)希望今次展覽能為不同的參觀者帶來新的體驗
澳門藝術博物館策展人沙海花(Maria Margarida Saraiva)希望今次展覽能為不同的參觀者帶來新的體驗

展覽新體驗

和一般展覽不同,今次「大英博物館館藏意大利文藝復興素描展」特加入無障礙參觀體驗,並讓學生及社區參與展覽內容開發和展覽設計的過程,使人印象深刻。沙海花稱,與聖若瑟大學創意產業及設計系合作,以及提供視障人士導賞服務,旨在為觀賞者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我們允許參觀者觸摸3D打印的素描輔助展品,為視障人士或盲人帶來新的體驗,拓展觀眾。此外,由於某些展品在澳門聖若瑟大學製作,可讓學生參與展覽的準備過程,啟發青年創意,饒有意義。」

以3D打印呈現文藝復興的靈魂人物,為視障人士或盲人提供一種新的體驗。圖中暗紫色頭像為達文西,棕褐色頭像為拉斐爾。
以3D打印呈現文藝復興的靈魂人物,為視障人士或盲人提供一種新的體驗。圖中暗紫色頭像為達文西,棕褐色頭像為拉斐爾。

為了使參觀者有更深刻的感受,策展人設計以長走廊展示作品,讓參觀者近距離欣賞大師名作。展廳播放着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使觀眾身臨其境。除了文字介紹,還加入大英博物館館長的聲音導賞。除了素描草圖外,畫廊中還展示了一些成品畫或雕塑,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展覽期間,大英博物館研究員、意大利和法國版畫及繪畫藏品負責人莎拉•沃爾斯(Sarah Vowles)為有興趣的觀眾主持了一場講座,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文藝復興的沿革和影響,包括歷史背景、當時意大利半島的政治、經濟環境等,並透過介紹和分析展出的作品,帶領觀眾深入瞭解相關的藝術價值。

大英博物館研究員、意大利和法國版畫及繪畫藏品負責人莎拉•沃爾斯(Sarah Vowles)以深入淺出的方法,為參觀者介紹文藝復興的源革和影響。
大英博物館研究員、意大利和法國版畫及繪畫藏品負責人莎拉•沃爾斯(Sarah Vowles)以深入淺出的方法,為參觀者介紹文藝復興的源革和影響。

嚴密措施護展品

考慮到展覽規模、展品的市值及其歷史底蘊,大英博物館和澳門藝術博物館都採取了較日常更為嚴密的保安措施,以保護這些珍貴的藝術作品。

1.  把展品分2至3次運送,即使在運輸途中遇到意外,亦能保全別的展品;

2.  每件作品都安裝獨立的警報系統,如觸碰展品,即會發出警報;

3.  展品以大英博物館提供的螺絲密封,免被以假換真;

4.  澳門藝術博物館在展覽期間提供全天候的額外安全保障。

策展人特意用上柔和的配色裝潢,以及播放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為參觀者營造一種溫馨的舒適感。
策展人特意用上柔和的配色裝潢,以及播放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為參觀者營造一種溫馨的舒適感。

大英博物館館藏意大利文藝復興素描展

展期: 2019年4月12日至6月30日

地點:澳門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澳門藝術博物館

網址:www.MAM.gov.mo

展出作品選析

(根據策展人講座及導覽內容整理)

是次展覽分為六部份:人物;運動;光線;服飾;自然界;故事。展示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典型主題,同時也是藝術表現的重要元素。透過這些素描作品,可見藝術家們如何用單色的線條,將這些元素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栩栩如生的作品描劃基本的藍圖。

人體

《老年女子和老年男子漫畫像》
《老年女子和老年男子漫畫像》

李奧納多•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1452 - 1519)

《老年女子和老年男子漫畫像》

對人體的精確再現是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的核心追求之一,與此同時,描繪臉部特徵和表情可以反映出人物的特質,對藝術家而言同樣重要。達文西一列漫畫(Caricature)素描就把這一點發揮到極致。他對人體的掌握純熟,所以在這幅作品中他可以大玩美醜標準,畫出比例誇張的一系列不同頭像畫。這些頭像素描的創作目的,可能是為米蘭的王公貴族提供娛樂,風格上也切合文藝復興時期,對與別不同和極端品味的追求。

運動

《赫拉克勒斯與半人馬》
《赫拉克勒斯與半人馬》

拉斐爾

Raphael

(1483 - 1520)

《赫拉克勒斯與半人馬》

增進人體知識之後,藝術家鑽研的下一步,就是瞭解如何畫出動態的人體。除了認識各肌肉的位置,藝術家要掌握肌肉如何運作,以及如何利用肌肉的收縮,表現出人物的動態。拉斐爾的一幅素描,上面畫了希臘半人半神英雄赫拉克勒斯與一頭半人馬搏鬥的情景。這幅作品可追溯至拉斐爾的羅馬時期(大約1508年),他當時受米開朗基羅影響,並開始模仿其處理肌肉的特色技巧。赫拉克勒斯的動作透過軀幹上繃緊的肌肉、屈曲的雙腳以及舉到頭上的手臂表現出來,他正要向敵人揮下手中的棍棒,至於之後將會發生的事,觀者可以想像得到。

光線

《持書青年習作》
《持書青年習作》

波利多羅•達•卡拉瓦喬

Polidoro da Caravaggio

(約1500 - 1536 / 37)

《持書青年習作》

在影像作品中,光線的運用起着統一整幅作品的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塑造出作品的立體感,或者突出強調的部份或指出視線的方向。波利多羅.達.卡拉瓦喬的素描作品中,光線突出了臉部和雙手的輪廓和結構,並呈現出形體的柔軟質感。當時的模特兒,往往是在工作室任職的男助手(即使模仿的對象可能是女性角色)擔任,以我們所知,暫時沒有一幅相關畫作,可以說明這名助手模仿的對象,但從他的年輕相貌,手持的書本推測,可能是為一幅描繪聖母瑪利亞的作品當模特兒。

服飾

《坐在凳子上的男子》
《坐在凳子上的男子》

蒂莫特奧•維提

Timoteo Viti

(1469 - 1523)

《坐在凳子上的男子》

這幅素描相應的作品是蒂莫特奧•維提為阿里瓦貝內祭壇所繪畫的主教聖馬丁。在完成的作品當中,男子擱在腿上的板被畫成一本書。特別的是,維提在這幅素描之上,並未畫出主教穿的禮服,而是非常仔細地描繪出男子身上衣著,鉅細無遺地重現了當時最流行的服飾。

自然界

《養蠶》
《養蠶》

塔德奧.祖卡羅

Taddeo Zuccaro

(1529 – 1566)

《養蠶》

藝術家學會如何呈現靜止和動態人物,以及如何正確畫出光線和服裝使人物栩栩如生之後,就要思考如何畫好作品的背景。當時,藝術家準確刻畫現實世界的能力高低成為判斷其價值的依據,也就意味着藝術家要對活生生的景物進行研究。達文西特別強調這一點,並建議藝術家直接從周遭的世界學習。跟同時代的人一樣,達文西的取態並非單純出於藝術動機;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渴望透過實證科學瞭解世界,而非依賴先人的著作,達文西也是受到這種廣為流行的求知慾影響。

羅馬畫家塔德奧.祖卡羅所畫的素描,描寫了絲綢生產的景象。絲綢是當時意大利最賺錢行業之一,與造紙術一樣,絲綢生產都是以中國傳入的相關知識為基礎,並在意大利幾個城市發展起來。祖卡羅的素描草圖呈現某類布料生產的情景,他接受羅馬一名紅衣主教的委託,為主教更衣室繪畫的主題。當主教在該更衣室內,打開衣櫃就可以欣賞到繽紛多樣的製布工業成品。

故事

《天使報喜》
《天使報喜》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1475–1564)

《天使報喜》

米開朗基羅在這幅素描當中以非常微妙、近乎心理學的方式講故事。這幅素描是他為畫家馬塞羅.韋努斯蒂(Marcello Venusti)所畫的《天使報喜》創作草圖之一,實際的構圖亦與成品有所不同。針對這個主題,米開朗基羅在畫中探索一種與別不同的演譯方式,讓觀者思考「天使報喜」對童貞瑪利亞的衝擊。畫中的瑪利亞身形高大,有古典時期雕塑的莊嚴氣質,但米開朗基羅透過她扭轉上身的姿勢,以表達天使的出現令她感到驚訝(事實上,米開朗基羅嘗試畫過兩種姿勢去表達這種效果)。她不自在的動作暗示獲悉這個奇怪信息後感到困惑。米開朗基羅將畫面定格在童貞瑪利亞收到信息的一刻,為舊故事賦予一個更人性化、可以讓觀眾感同身受的新角度。

文:平崗   圖:宋楚珊、英國大英博物館、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