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澳门建筑的马赛克装饰,许多人会立刻联想到旧爱都酒店那幅由意大利籍艺术家夏刚志设计的大型马赛克壁画。然而,在这座城市中,还隐藏着其他同样精美的马赛克装饰作品,它们出自一位鲜为人知的艺术家之手――鲍博(Francisco Borboa Valenzuela),他的创作同样为澳门建筑增添独特艺术魅力,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景观留下深刻印记。
流传于澳门的马赛克艺术
马赛克壁画作为一种建筑装饰,早在古罗马时期已经非常流行,且技术发展成熟。从公元四世纪开始,拜占庭建筑将马赛克壁画推向高峰,尤其是在大教堂的穹顶内壁,大面积的马赛克装饰,为空间注入神性与华丽的氛围。虽然自文艺复兴时期起,湿壁画与油画逐渐取代马赛克的地位,但这种古老技艺从未完全消失,并在现代建筑中重新焕发光彩。
在澳门,马赛克壁画不仅承载了历史的传承,也成为现代建筑中的亮点。1970年落成的葡京酒店,其大堂镶嵌了一幅马赛克壁画。这幅作品位于略呈穹窿状的天花板上,中央搭配一盏大型水晶吊灯,在灯光映照下,马赛克的闪耀光泽使整个大堂显得格外华丽。壁画描绘了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远洋船队,10艘大帆船飘扬着基督骑士团十字徽号及五盾旗帜,在一望无际的海平线出现,画家没有使用单点透视或散点透视的方法,而是透过船只的大小来表现空间远近,以写实的方式呈现人类的探索精神。
在壁画一角,一个不太显眼的签名与年份「F. Borboa 1969」揭示了创作者的身份。这位艺术家便是鲍博,一位鲜为人知的墨西哥裔马赛克艺术家。
鲍博的生平与艺术启蒙
鲍博,又称Pancho,1923年7月23日出生于美国加州圣胡安包蒂斯塔(San Juan Bautista)。6岁时,因母亲去世,他随父亲回到墨西哥,在锡那罗亚州(Sinaloa)的洛斯莫奇斯(Los Mochis)度过童年。1943年,鲍博决心成为神职人员,进入墨西哥Santiago Tianguistenco的San Cayetano学院,加入耶稣会。在学期间,他不仅修读神学,还涉猎建筑与土木工程,这为他日后的马赛克壁画创作奠定了基础。
1948年,鲍博以耶稣会成员的身份来到亚洲,足迹遍及中国、菲律宾与日本。1959年,他在台中东海大学对面的天主教堂创作了他的第一幅马赛克壁画,标志着其艺术生涯的开端。后来,他与一位台湾女士结缘,并于1966年确认收到解职后,与她一起前往香港生活,开始为当地教堂及富商住宅创作马赛克壁画。
宗教以外的多元创作
回到鲍博在葡京酒店的创作,除了大堂天花的写实壁画,酒店入口处的马赛克壁画则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风格。这幅作品以抽象手法为主,运用色彩与线条表现光线与空间的流动,色彩的渐变令人目眩神迷。由于画面高度抽象,给予人许多想像空间。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鲍博在写实与抽象之间的创作自由,也彰显了他对马赛克材质表现力的精湛掌握。
1975年,鲍博为新丽华酒店的外墙创作了另一幅巨型马赛克壁画。这幅作品以花卉为主题,采用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手法,花卉造型带有立体主义的影响,呈现出与葡京酒店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壁画旁有鲍博的签名与年份,而在底部蝴蝶图案下方,还可见「F.M」的签名,暗示可能有另一位创作者参与,但究竟是谁?仍有待研究。
晚年在澳门的宗教创作
1996至1999年间,鲍博夫妇在澳门生活,并创作了一些作品,当中包括两幅以宗教为题材的马赛克壁画。一幅位于白鸽巢前地利玛窦中学初小暨幼稚园外墙(1997年,签名BF),另一幅则位于氹仔的圣类斯公撒格之家。这两幅作品采用线条、色彩块面和渐变方式,人物形象无五官,呈现出简约而现代的风格,反映了鲍博晚期创作的转变。
鲍博大半生在亚洲度过,却因长期远离西方艺术圈而鲜为人知。直到2012年,墨西哥政府授予他文化贡献奖,表彰其艺术成就。2016年,其传记《随风之路――一位耶稣会士的人生》(Los caminos del viento. La vida de un misionero jesuita)在墨西哥出版,2024年更出版了艺术全集《Francisco Borboa Valenzuela:墨西哥艺术家与壁画家》(Francisco Borboa Valenzuela. Artista y Muralista Mexicano),详细记录了他遍布11个国家、51个城市的187幅壁画创作。
2025年4月6日,鲍博以近102岁的高龄在墨西哥去世,结束了充实而传奇的一生。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也是澳门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见证。从吴渔山、钱纳利、博尔杰、史密罗夫、夏刚志、鲍博、缪鹏飞、郭桓……这些来自不同时代与地域的艺术家,在澳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图景。
作者介绍
吕泽强
生于澳门,毕业于葡萄牙里斯本建筑学院,其后于法国巴黎夏约高等设计研究中心进修,为首位取得法国文化遗产建筑师资格的华人建筑师。澳门科技大学设计学博士(文化遗产保护专业)。
文:吕泽强 图:陈思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