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平凡无奇的石头,经过艺术家的双手巧妙运用,透过书法的淬炼与刻刀的雕琢,摇身一变成为承载文化的印章。篆刻这门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艺术,从未在历史长河中缺席。它以石为体、以字为魂,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2009年,“中国篆刻”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澳门,青年篆刻艺术家何颕姿以独特视觉传承这项技艺,将澳门文化元素融入创作,开创出独树一帜的篆刻风格。
初遇篆刻 心弦共鸣
每一枚印章都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传承。篆刻艺术家在工作时,彷佛与古人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冰冷的石材在刻刀下逐渐显露文字的轮廓,化身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作品。“我将每次创作视为让石头‘活’过来的过程。在篆刻的过程中,冰冷的石头随着我的双手逐渐改变,就像唤醒了它的生命。这个过程对我来说非常神圣。”何颕姿小心翼翼地从包装精美的盒子中取出一枚枚印章,这些都是她过去创作的心血结晶。
放好印章后,何颕姿细说她与篆刻的缘份。与许多自小立下志向的人不同,她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开始就清晰可见。“我中学时读的是理科,大学最初主修物理,副修艺术。后来才发现艺术系的课程更适合我,让我想深入探索,于是转为主修艺术。”她坦言,很多事情需要亲身尝试才能明白是否适合,而她与篆刻的相遇,正是从一次尝试开始。“大四时,篆刻是艺术系的进阶选修课,由香港着名篆刻家鲍慕贞老师执教。第一次亲身接触后,就直觉这门艺术与我‘性情相近’。”
何颕姿解释:“我做事非常慢,喜欢来回修正。”当时大部份艺术系同学偏爱工笔画,而她因为过于追求完美,画一幅作品往往需要耗费很长时间,但篆刻不同,刀与石几乎不变,拥有一种永恒的特质。“而篆刻所需要的速度与力度,正好契合我的特质。创作过程中如果出错,也就重头开始,这样的创作方式让我精神上更加畅快、满足。”
幸运的是,篆刻让何颕姿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方向。不仅如此,她还以书法与篆刻作为本科毕业作品,并在毕创导师唐锦腾教授的鼓励下,前往中国美术学院攻读美术学博士研究生,继续她的篆刻艺术之路。
篆刻寄情 文化流转
篆刻创作前,要先构思内容,定稿后把内容转移到石头上,再逐步雕刻成型。对何颕姿而言,选材与构思是整个创作的核心。“雕刻前,我会先对主题作深入的瞭解,其后再构思印章的内容与风格,这是我创作当代作品的方式。”她将篆刻比喻为用刀锋刻画文字之美与深意的过程,内容须具备文化内涵,每一刀每一划才能凝聚情感、升华意象。
“我一直对澳门文化非常感兴趣,也希望在作品中融入澳门元素。”她认为,单说“澳门文化”会较为抽象,人们或许先想到大三巴、妈阁庙等旅游标志,但她希望展现的远不止于此。“我在选定主题时,倾向于贴近澳门人日常生活的文化内容,或者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土生土长的澳门艺术家,何颕姿认为,发掘本地文化并融入创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同时也是“寻根”的过程。2023年,她曾参与由西泠印社、濠江印社、澳门书法篆刻协会联合主办的“大道在兹――澳门街道名胜篆刻特展”,展出以澳门街道名称为主题的作品《渔港游憩》。她说:“我不仅刻下街道名称,还在石头旁边雕上相关的故事或象征物。为当代篆刻突破传统,重塑视觉体验。”
新作承载土地信俗
澳门的街头巷尾总能为何颕姿带来创作灵感,她认为,澳门文化恰恰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这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的作品《篆刻澳门土地信俗印谱》,灵感来自我在街边看到的各式土地神坛或土地庙,有些甚至只是小小的石碑,之后我便开始思考如何将澳门土地信俗与篆刻结合。”在申报过程中,她发现土地信俗蕴含独特的文字与图像元素,于是希望透过创作,将这两项非遗项目融合,实现创新传承。
“土地信俗的文化内涵极其深厚,带着古老的生命力,又不拘泥于标准化的形式,素材丰富且灵活。”她希望透过崭新的艺术方式,让观众认识澳门土地信俗,唤起乡土情怀,并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很高兴第一次申报便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能够得到国家级评委专家的肯定,给了我推进大型创作的信心。”
她透露,《澳门土地信俗印谱》最终将以一本手工印谱呈现,内含约60枚原石,印谱约60页,并会留有空白页供观者书写题跋。
让大众走近篆刻
何颕姿有计划在澳门图书馆举行巡回展览。“初步设想是将印章置于展示柜中,旁边提供印好的印谱供市民取阅带走,让大家不仅能欣赏,还能拥有作品的一部份。”这呼应了土地信俗融入澳门街巷的特性,也希望拉近市民与篆刻的距离,增进人们对这门艺术的瞭解与欣赏。
身兼濠江印社及濠上印学社副理事长的何颕姿,一直致力于推广篆刻艺术。她坦言,篆刻相较其他艺术形式门槛较高,需要书法与雕刻的基础技术,这让不少人望而却步。“我认为中国艺术是一种‘慢热’的艺术,需要长时间浸淫与领悟,没有速成之路。这种节奏虽脱离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但我依然希望能够影响更多人爱上书法与篆刻。”
何颕姿以刻刀赋予冰冷石材新的生命,以印章留下澳门文化记忆。在她心中,篆刻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与传统文化深度对话的方式。她的作品,让澳门文化得以延续与创新,也让更多人透过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认识澳门的独特魅力。
文:郑美盈 图:故渺 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