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茶业在澳门是一个古老行业,至于起源于何时,确切的时期无从稽考。1958年的《澳门年鉴》中开列的「生药凉茶」项目,记载了当时澳门街头的凉茶铺有28家,凉茶檔逾百家,而当时澳门人口只有15万,可见当时的凉茶跟现时的手摇茶饮料一样盛行。
曾经潮过的「飞仔茶」
1940至1950年代是澳门凉茶业最兴旺的时期,凉茶铺与凉茶檔多不胜数,或占闹市一角,或居陋巷一隅,大都生意兴隆,因为它们都有相对固定的熟客帮衬。老字号的凉茶铺也有不少,除大声公外,还有大乡里、三坑瓦、显记等。
在澳门,卖凉茶的地方一般有凉茶铺及街边小檔两类,昔日也有人骑着单车沿街叫卖,各具特色。
在那时自称「创始第一家」的凉茶铺为显记饼家的凉茶部,店址位于清平直街24号。清平戏院侧的显记本为澳门饼食业老字号,以月饼最驰名,后来才开设了凉茶部。据1931年《澳门商业人名录》记载一则显记凉茶的「打油诗」广告所述:「本店卖凉茶,创始第一家。火路最充足,座位最清雅。增设播音机,可以消余暇。功能消积热,妙处实堪夸。仿同飞羽殇而醉月,何必开琼筵以坐花。诸君盍兴来,且试好凉茶。」(编按:所谓「创始第一家」,应仅指其经营方式。)
诗中可见,显记凉茶为了吸引顾客而备有宽敞清雅的座位,更设有收音机供顾客收听广播,后来还提供港澳报纸,让顾客仅花几仙便可在店内舒适地坐着喝茶,听广播,读报纸。在往昔的朴素生活中,这也是一种享受。1930年代的澳门,电台广播事业刚开始,收音机则售价昂贵,澳门很少人家拥有。显记为澳门街坊供应凉茶之余,更是为年轻人提供了一处「蒲点」,所以凉茶亦有「飞仔茶」之称。这些有趣的凉茶文化生活为澳门的老一辈留下了生动的回忆。而在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受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茶餐厅在澳门遍地开花,而凉茶铺则越来越少。
风雨不改的坚守
在营地大街新马路口,每天下午5时都可以看到万家安凉茶手推车来到开檔。看似不起眼的凉茶车仔檔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手推小车上挂着一盏灯,亮度刚好照亮招牌和几个玻璃内胆保温壶,每个壶上都写着凉茶名字和功效,还有就是贴有当年「温拿五虎」光顾万家安的照片。
凉茶檔摆在不甚明亮的巷口,彷佛身处几十年前的场景,格外显眼而有怀旧味道。檔主王平说,他学习过中医知识,对凉茶有点研究,于是在1985年起在这摆檔,逐渐因为出品效果好而受欢迎,所以一直坚持做这营生。回想起以前,他说附近几条街都很有特色,不少明星过来拍戏,港星任达华等人都喝过万家安的凉茶,有个剧组当时还将他的手推车借去拍戏。
说起自己的凉茶,王平很是自豪:「客人通常一觉得不太舒服(比如感冒,头痛,喉咙痛和上火),来喝一杯就会好很多。很多街坊熟客,喝过一次我的凉茶,都会再来光顾;有些游客来澳门也专门找过来喝一杯,还会将我们的凉茶打包回去,分享给朋友家人。」他特别介绍祛湿茶,那是卖得最好的,因为很多人的生活比以前改变了,经常熬夜,饮食又喜爱煎炸热气的食物和冰冻饮料,身体湿气加重,感觉口干鼻燥,睡得不好,虚火上升,祛湿茶就很能帮上忙。
每天早上10时开始准备煲制凉茶,直到下午4时才煮好,放上车子推到固定的地点,从下午5时开始卖到凌晨1时,才收檔回家休息,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这就是王平的日常。「做凉茶这一行真的很辛苦,在街口摆檔,无论是寒冬酷暑,刮风下雨,就算是大年初一我都会照常开檔,几乎全年无休,因为不想让客人失望。有些客人专门从路环、黑沙那边过来,如果三几次看到我们不在,我们就会失去这些客人。另外,有些熟客是在附近的娱乐场上班的,他们夜晚收工后习惯过来喝一杯,所以我就要开檔到凌晨……」
采访之时,突然下起滂沱大雨,王平赶紧将大伞撑起来,刚好遮住他爱惜的手推车。他说这辆车子已经陪伴了他三十多年,一开始摆檔就是这辆手推车,有感情了。急忙避雨的路人行色匆匆,王平依旧淡定地在大伞下整理茶壶茶杯,一丝不苟地将溅洒到车身上的雨水擦干。
一苦一甜半辈子
1956年,工人康乐馆在十月初五街尾开幕,成为当年工友和居民聚脚的好地方。因为这里人流聚集,吸引不少小贩檔来摆卖,当中包括吕家园凉茶檔。直至现在,每天下午4时,吕家园凉茶准时开檔,吕先生及其太太两位长者轮流照看这辆小推车,车上高挂着一盏红色玻璃罩灯,车厢有两个盖着的大茶缸,内盛准备好的凉茶。吕家园仅出售「感冒茶」和「五样花甜茶」两种,感冒茶也就是「廿四味」,一苦一甜左右整齐摆放几杯,卖得都不贵。吕太太认为,贵精不贵多,凉茶种类虽然不多,只要有效就足够了。她和丈夫会因应季节变化去调整凉茶配方,所用的药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信这也是为甚么吕家园凉茶历经四十多年,无论春夏秋冬都受欢迎的原因。
吕太太回想道:吕家园凉茶是从1974年开始,从家公手上接过来做的,后来两夫妻就将这当成了自己一生的职业。如今工人康乐馆已不在,这区的人流也大不如前,吕太太感慨道,不知道自己和丈夫还能坚持做多少年,但愿保持身体健康,做到做不动为止。随着天色逐渐暗下来,光顾吕家园凉茶的人络绎不绝,吕太太会跟客人聊几句家常。她说:「凉茶生意一向都是靠街坊熟客帮衬,如果突然不做了会很舍不得,做人要有始有终,只要街坊需要我们,我们都会坚持开檔。」
谈及是否想让子女继承凉茶檔,吕太太就说,我们靠一辆手推檔凉茶养大几个子女,他们现在都有自己的工作,做凉茶这一行是辛苦活,相信现在也没有几个年轻人能吃得了这种苦,两夫妻辛苦了大半辈子,如果子女有更好的选择,亦不勉强他们再做凉茶生意。
车檔上一苦一甜的凉茶就如吕太太夫妇半辈子的写照,苦的是凉茶的制作过程繁杂劳累,甜的是自己的坚持得到街坊顾客的信任和支持,一直感受得到凉茶仍然被需要。
延伸阅读
去凉茶铺喝苦茶,店家一般会为客人附上送口凉果,以解苦味。如消食开胃的山楂饼、消暑利水的糖冬瓜,或化痰生津的陈皮梅,也算是记忆中的「苦中一点甜」。
这些酸酸甜甜的凉果也许是许多人喝苦茶的最大动力,不少人小时候只为了吃陈皮梅、山楂饼,才勉强喝下那黑漆漆的苦茶。但现在会供应陈皮梅的凉茶店已很少,想缅怀一下当时的味道,也只能到超市买一包过过瘾。
文:黄桂兰 图:宋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