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是烹煮食材或进食时添加的调味品,中国人用酱料调味,已有几千年历史。烹调方式从烤食进步到蒸煮的年代不久,基于对食物的香、味的要求提高,酱就被研发出来。大约在宋代,人们已把酱列为日常生活中开门七件事之一,可见酱之于食物的重要。
酿造酱料技术上溯二千多年
虽然酱的酿造会用上食盐,但其原理在于透过发酵的作用,分解原材料之中的蛋白质而产生甘美的鲜味和浓郁的香气,于烹煮或佐饍时加入食材之中调味。
大多数用麦、豆、果子以至用鱼虾、肉类制成的酱,都呈糊状,以液态取用的有豆类经发酵制成的酱油(古称「酱清」,粤语叫「豉油」)与用鱼制作的鱼露。
到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03年),酱料制作已有一定水平,品类亦不少,而最迟成书于汉代的《周礼》,其《膳夫》篇有云:「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即馐,美食也)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可见当时酱料品种已相当丰富,而酱料的制作管理,还设专职官员掌管其事。
各式各样的酱和各种食物相搭配,经不断尝试,久而久之,某食物配某酱就约定俗成,随意搭配非但不合味,也被认为是不懂饮食文化,这或许就是孔夫子「不得其酱不食」的真义吧?举例来说,汉儒马融注「不得其酱不食」:「食鱼脍非芥酱不食(吃生的鱼片没有芥末就不吃)。」(日本人吃生鱼片佐以辛香的呛鼻的山葵末亦如出一辙。)
经过几千年的传播发展,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各地又有其独特风味的酱料,如说品种逾千,绝非夸张。
李锦记发迹始自澳门
酱料的种类繁多,通常是在材料中加入糖、盐、酒等,经过发酵、日晒等程序制成。由于工序并不简单,工艺更非容易掌握,一般人家乃至食肆所用的大部份酱料,都由专业的酱园供应。
虽然未找到具体的历史资料,但基于酱乃日常饮食所需,不妨推想,澳门的酱料制造业也有很久的历史,产品以适合广东人的饮食习惯为主。发展到1930〜1940年代,澳门有廿卅家酱园,遍设于各区,但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如今只剩下五六家,其中最着名的三家都有过百年历史。
澳门酱园最为有名的首推李锦记。李锦记由李锦裳于1888年在珠海创设,以蚝油为主打,1902年迁来澳门,此后业务发展顺利,销售网路日益扩大,1932年将总部迁往香港,发展至今,跨越了三个世纪,成为一家具有全球网路的跨国多元化企业,生产基地遍及香港、新会、广州、福州、大连等地甚至美国、马来西亚,除招牌产品蚝油之外,兼及各种酱料,且不断研制专为特定菜式配制的方便酱料,产品超过200种,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更「冲出宇宙」。在中国「神舟九号」太空任务中,有5款李锦记酱料为太空人带来「如家」口味的太空餐。当李锦记销售点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的今天,其在澳门逾百年的老店仍屹立不倒,展示着这匠心企业的百年传承。
百花魁凉果名闻海外
目前在澳门享负盛名的酱园还有两家老字号――同益百花魁酱园与和昌酱园。
「百花魁」创设于广东新会,1900年迁来澳门,并改名为「同益百花魁」。其中「同益」代表酱油生产部,而「百花魁」标志凉果生产部。1950年前后,笔者五六岁时已认识「百花魁」这牌子。当年随祖父乘搭渡轮往香港时,船上就有人叫卖「百花魁」生产的凉果「王母蟠桃」,乘客买来除了以防晕船浪,更多的是作为手信带回香港。
百花魁迁来澳门之初,在十月初五日街设立生产作坊与门市,由于在新会时期已薄有名气,在澳业务快速发展,产品很快销到香港、台湾、东南亚诸国。后来因应发展需要,将工厂与晒场扩充至沙梨头海边街占地7至8亩的场地。到1990年代,因土地成本上涨,乃将生产场地迁回新会,澳门方面专责门市经营、市场推广、企业管理,目前由第四代传人吕伟文负责。
澳门生产仅和昌一家
相对于百花魁的进取,同样有超越一世纪历史的和昌酱园显得低调。
自创立时就设在果栏街的和昌,百多年的老房子似乎无大改动,只是在风雨洗刷下变得有点残旧。「依旧」的不仅是「门庭」,还有那生产方式、工具(如祖传的大瓦缸)、工艺、流程,甚至经营模式、记账方法都如初建之时。老掌柜仍是飞快地拨弄着黑亮的算盘珠,以「苏州码子」(以〡 〢 〣 〤〥 〦 〧 〨 〩 十对应一到十的阿拉伯数字,又称花码字)记数在旧式账簿上面。
和昌虽然低调,在饮食界可是无人不知。和昌是今日澳门唯一一家有工厂牌照,在澳门生产酱料的酱园。其闻名的酱油及酱料产品,百多年来味道始终如一,也一直受食肆之乐用,客户更包括西餐厅及日式料理,业务相对稳定。
不过,和昌今日的陈姓当家年届望八,精神尚佳,惟体力大不如前,精明的贤内助转出店面主持大局,以及几名老伙计协助,方勉强应付日常业务。而这一行的师傅难找,新入行者少,申请外地雇员也不容易,所以,虽然业务大有发展空间,碍于人手问题无法解决,守住目前的生意于愿已足。
酱园除了生产酱油、酱料和酒、醋之外,通常也制作凉果,凉果的产值基本上都占总值近半甚至到六成。
中国制作凉果也历史悠久,至迟在唐宋年代已经十分盛行,源起于北方农民将卖不出去的果子,用晒、腌、蜜饯等办法储存起来,供送茶、下酒之用,后来发展为零食(粤语或称「口果」、「口漉湿」),传到广东则有其特色,称为广式凉果。
凉果的原材料基本上全是果子:梅子、杏子、李子、枇杷、葡萄、黄皮、龙眼、荔枝、无花果、杨桃、三稔(杨桃)、草莓、水蜜桃、金桔、橄榄、油柑子、山桔、柚子、山楂、芒果、菠萝、柠檬、柑皮(陈皮)……还有蔬菜类的姜、佛手瓜等等。
凉果的制作分日晒、盐腌、蜜饯三大类,按不同的果子与成品需要,决定用哪种方法与工艺去制作,通常要廿到卅天始能「出缸」,制作出干身与微湿的两类产品,没包装的会在自家门市店销售,同时批发给小商贩,经作零售包装的则可进入超级市场与手信店分销。
凉果除了作消闲零食,许多兼有药效,如柑桔、梅有治扁桃腺炎的作用;山楂、咸三稔、咸柑桔冲水饮用,可治喉咙痛;陈皮有化痰作用等等。
笔者幼时,家隔壁就是一家酱园的晒场,门口开在哪咤庙斜巷,偌大的院子,放着一个个大瓦缸,靠着一边墙处是平房,作办公与货仓用。在1950年代,笔者上学都会经过这晒场。有一天,大着胆子推开虚掩的木门走进去看看,一位伯伯见到我,就问:「小朋友,干甚么啦?」我答问:「有没有咸柠檬卖?」「你买多少?」知道这酱园晒场一般只做批发生意而不设零售,所以有点胆怯地说:「两毛钱。」伯伯微笑一下,并不言语,自顾用一角旧报纸包了几块咸柠檬递给我,似乎比零售商贩的多了一倍,心里暗喜,忙递上两毛钱,接过柠檬,跑着出来,好像怕伯伯后悔给我这么多。没多久之后,这酱园晒场关门了,原来是政府收回这地皮,改建为公务员宿舍,即国华大厦。
凉果之中,我更爱吃各种不同味道的姜。也许那时血气旺盛,而姜则有促进血液运行的作用,每次吃了那一小包姜,就会流鼻血,屡试不爽,但我也不当一回事,照吃不误。
「咸酸」工夫少利润高
酱园用糖盐腌制日晒的凉果,需要三四个星期才能出售,同样是零食,也是用蔬果做原料、坊间称作「咸酸」的,则制作简单许多,仅用盐、糖、醋浸制,一天半日可成,是一门成本低、工夫少、利润高的行当。
「咸酸」的原材料与凉果有异同,依季节性而有木瓜、芒果、南华李、杨桃、桃子、沙梨、油子、青瓜、莲藕、蒜头、荞头、大芥菜、萝卜、甘笋、沙葛、子姜(椰子夹酸姜)……,全都是品质最佳的时令蔬果。
「咸酸」除了在小商店售卖,往日也有挑担上街的流动小贩专卖「咸酸」,笔者幼时街坊中就有这样一位伯伯,其子是我们的玩伴,一众玩伴就叫他「咸酸斌」。
小孩都爱零食,包括「咸酸」,哥哥爱吃酸蒜头,我则除了蒜头,各种「咸酸」都可以。有时候钱少又想多吃点,就会买「杂菜」,那是不成型的各种蔬果混在一起,一毛钱就有一大包。
在今天,也许因为新派零食抢占市场,全澳门卖「咸酸」的小贩只有四五檔了。
酱园凉果业是澳门的传统手工业之一,上世纪初,本地工业不发达,而填海造地和农田荒地被夷平,大量土地闲置,可作为理想的晒场,成就了酱园凉果业的兴旺发展,在1930〜1940年代,发展至廿多家,直至1960年代初,澳门的酱园业就开始日走下坡。
文章作者介绍
陈思国
资深传媒工作者。50多年笔耕不断,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散见港澳报纸杂志。
插图画家介绍
陆曦
澳门出生青年美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届澳门美术协会会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参加历年澳门美术作品联展,曾在澳门、香港举办《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在葡萄牙举办《陆昌、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是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镜海归帆图》中百米画卷的作者及总监制。
文:陈思国 题头画:陆曦 图:宾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