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长者都希望健康长寿,并享有优质的生活。竭力为长者创造一个颐养天年的环境,让他(她)们身心得到更合适的照顾,这是仁慈堂安老院一直坚持为长者服务的重要使命。
建院服务长者近百年
在细雨霏霏的五月初,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大三巴牌坊后的高园街,在街尾的老人院前地,一幢已列入文物保护的葡式建筑便是仁慈堂安老院。
据仁慈堂安老院院长李锦雯女士介绍,此建筑由仁慈堂建于1925年,原身是医疗建筑的格局,设34张床位,提供给有需要的长者安享晚年。1998年,院舍日久失修,濒临倒塌,故予重建,并在原址后花园扩建了一座5层高新大楼,床位增至123个,于2000年6月21日落成启用。除本来的长者外,安老院还收容了原居仁慈堂婆仔屋52位婆婆入住,同年婆仔屋安老服务结束。
重建后的安老院不仅保存了原建筑物的外貌,还改建了内部设施,并设有行政处、饭堂、厨房、小教堂以及设备齐全的物理治疗室、长者游戏室等,长者住房均设有通风和空调系统及其他生活设施,这些都大大提升了长者居住条件,让入住长者享受富尊严和优质的晚年生活。
按需重整院舍增床位
自2000年后,仁慈堂安老院与澳门社工局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社工局的资助下,接收经该局审查转介而来的欠缺自理能力或健康欠佳的长者。后因入住的长者越来越多,对床位需求不断增加,于是院舍把地下及一、二层的二人房改造成大房间,每间房设20个床位,让行动不便且不能自理的长者居住,既方便护理人员提供适时护理,又增加了床位数量。三层则保留原二人房的格局,供31位身体健康且可以自理的长者居住。
目前全院设135个床位,有120位长者入住,尚余少量床位,预留作隔离房(以备长者中有传染病用),有时也会提供给经社工局转介的露宿者寄居,或为应对突发事情借用等。
现时全院职工共有65人,包括行政人员、专职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24小时护工等。为照顾不同长者的用餐需求,还设有专职饭堂厨师,按长者各自的身体状况而提供相应的软餐、流质餐、半流质餐等。
院舍生活多姿多彩
李锦雯院长介绍,安老院除提供基本的服务外,为协助长者积极融入院内的生活,鼓励大家互相尊重和关爱,员工事事关怀长者,设法让他们安享晚年。
院方亦会悉心安排各类型活动,丰富长者的院舍生活,例如接待社会各界组织前来探访,不少企业、社团会在节日期间来向长者致送礼物和祝福,义工队来表演助兴等,另外也会组织院友们走出院舍,到澳门四处游逛,看看澳门的最新景况,带他(她)们去新的大酒店吃自助餐、欣赏综艺节目等等,为长者的晚年生活带来更多姿彩和快乐。
采访中,有几位婆婆高兴地告诉记者,入住安老院好像在家中生活一样,院友们都很和气,大家相处融洽,院舍设施齐备,安全之余又有工作人员的良好服务,众人有说有笑,就像一个大家庭;还不时有义工和社团来探访,带来问候和礼物,为长者们表演唱歌、跳舞等节目,解放军驻澳部队也来过慰问和表演。在这里生活很开心。
优质服务堪为表率
目前,澳门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84.43岁,名列世界第二,而65岁以上人口不断增加,2018年年终总人口为66.74多万人,其中长者占全部人口的11%。人口老化带来最直接的社会问题就是医疗保障及护老需求不断增加。就仁慈堂安老院来说,目前有近300人排队轮候入院,轮候需时两年以上。
仁慈堂安老院软硬体条件好,是一所24小时提供安老服务的院舍,入住长者的所有开支每月只收5,000元。长者无力缴费,可向社工局申请资助。
现在仁慈堂安老院入住长者120人中男性占四分一,全部长者平均年龄达86岁,当中40多人90岁以上,最高寿的是105岁的婆婆(过往最高寿的也是婆婆,达108岁)。
感慨唏嘘更加用心
李院长坦言,自2000年入职仁慈堂安老院以来,对安老服务工作多有感慨,亦有不少唏嘘。当年从婆仔屋迁至安老院的52位婆婆算是「年轻长者」,身体健康,具自理能力。19年过去了,当年那一批长者中,现在只有3位婆婆健在!虽然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但每年放长假后回到安老院,李院长往往会发现有些长者已经不在院舍,或须入医院治疗,或已不在人世了。有时候,当她通知正在轮候的申请者可以入住院舍时,却被告之长者已经不在人世了,让她感到这份工作的压力所在。因此,她工作更加用心,不敢放松。一忙完手中事务,就会去巡查各房间,与院友聊几句,问候一声,长者不舒服就即刻安排医生诊治。
李院长期望特区政府多建安老院舍,为缺乏家庭及亲友支援的长者提供宿位、起居照顾、健康护理,让他们能安享晚年,毕竟长者们曾经为澳门的繁荣建设流过不少汗水。
文:安娜 图:宋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