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健康澳門藍圖》所訂定的總體目標和指標,澳門特區政府積極推動“健康社區”計劃,通過政府跨部門合作,聯動社團機構力量,發揮協同效應,持續開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社區健康科普活動。聚焦“促進健康行為”與“主動健康管理”兩大方向,推動一系列健康促進工作,旨在提升居民實踐健康行為與主動健康管理的知識和能力。衛生局於5月17日“世界高血壓日”前夕(5月16日)舉行新聞發佈會,圍繞今年“準確測量 有效控制 健康長壽”的主題,介紹本澳預防高血壓的措施及慢性病管理等工作,提升居民對高血壓的認識,強化預防意識。衛生局社區醫療家庭醫學主治醫生談光濠、仁伯爵綜合醫院心科主治醫生林國垣、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健康促進處公共衛生主治醫生吳雅婷共同出席發佈會,分享專業見解。
衛生局代表在發佈會上表示,為配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全方位維護人民全生命週期健康”理念,《健康澳門藍圖》明確以“預防優先、妥善醫療”為宗旨,透過“資源下沉:從醫院到社區”、“關口前移:從醫療到健康”及“觀念轉變:從被動到主動”三大政策方向,全面推進慢性病防控工作。然而,本澳目前仍面臨三大健康挑戰:一是居民健康生活實踐不足,二是慢性疾病風險增加,三是醫療需求持續上升。根據2016年《澳門健康調查》數據,約四分之一居民患有高血壓。對高血壓若不及時控制,可能引發心肌梗塞等嚴重後果。
心肌梗塞的常見症狀包括胸痛、冒冷汗、呼吸困難、頭暈、噁心想吐、左上肢疼痛或背痛,以及疲勞感。當懷疑心肌梗塞時,應採取以下措施:(1)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如999);(2)平躺或坐下,避免任何活動;(3)如患者有硝酸甘油舌下含片或阿斯匹靈,可在醫護人員指導下服用;(4)確保環境通風,並持續觀察病情變化。此外,居民應定期監測血壓,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並遵醫囑治療。已確診患者需按時服藥,切勿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若有高血壓隱患,則應落實健康生活方式,防範疾病發生(詳情參閱“預防高血壓”圖文包)。
為應對挑戰,衛生局自2023年起推行“慢性病管理質量指標體系”,引入 “計劃-執行-檢查-改進”的循環模式,率先聚焦糖尿病管理,2024年擴展至高血壓領域,並計劃於今年納入血脂異常管理,形成“三高”綜合防控體系。數據顯示,該體系成效顯著:2024年高血壓患者治療率達89.6%,血壓控制率62.6%,同比提升14.1%,使新增11,590名患者血壓穩定受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壓、血脂三項指標達標率分別為60.1%、71.2%及60.0%,綜合達標率升至29.3%,較2023年提升9.1%。
衛生局也致力提升居民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推出“自家健康 自家管理計劃”。居民可透過該計劃使用自助檢查站測量血壓及體重,及早發現健康風險。2024年各站點血壓計使用量達114.4萬人次,約有8.7萬人使用此服務。今年,自助檢查站數量將由53個增至150個,分布於圖書館、銀行、協議藥房、街市及熟食中心等公共場所,進一步提升便利性。同時,居民可通過“一戶通”的“我的健康”功能,記錄和追蹤血壓變化,查看血壓趨勢圖,並獲取健康建議,即時掌握自身健康狀況。
今年“世界高血壓日”期間(5月15至21日),衛生局舉辦社區推廣活動,活動分機構和個人兩個參與層面(詳情參閱“5.17血壓齊齊Check”海報)。2024年該活動吸引逾12,000人次參與,反響熱烈。衛生局表示,將持續優化慢性病防控策略,擴大管理覆蓋面,從源頭推動居民養成健康習慣,共同落實“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的國家戰略目標,與居民攜手共建健康社區和幸福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