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澳門的魯班廟

澳門雜誌
154期
  • 位於雀仔園的魯班師傅廟又稱仁德堂公所

  • 上架行會館是澳門早期成立的行業會館之一

  • 改建後的上架行會館設有展覽廳

  • 工羨行會館是一座古色平房,前後共有兩座。

  • 泥水行會館保留了原來的入口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位於雀仔園的魯班師傅廟又稱仁德堂公所
位於雀仔園的魯班師傅廟又稱仁德堂公所

在中國及有華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由於相傳魯班精於建築及木藝,技藝巧奪天工,建築相關行業工匠們都尊崇其為行業的先師,均建造廟宇以祭祀。

根據資料,澳門半島曾有四座魯班廟,其中兩座現時仍然運作,另兩座已改變用途。這些廟宇有何建築特色?

 

非神受敬奉如神

根據記載,魯班生於公元前507年,歿於公元前444年之周朝年代,姓公輸名般,因他是魯國人(今之山東),且般和班同音,故通稱他為魯班。

魯班建築技藝精湛,當時受到各國諸侯重金羅致,備受尊崇。至今,中國及華人建築木藝工匠仍奉魯班為先師,設頭誕與尾誕作祭祀,頭誕亦稱為正誕,為農暦六月十三日;尾誕為農暦十二月二十日。

每逢魯班誕日,建築相關行業的東主與工友均集會賀誕,備金豬酒餚,前往廟宇進香拜祭,與其他神誕相比,熱鬧情況不遑多讓。晚上亦舉行聯歡宴會,藉表對先師敬仰之情。

 

雀仔園魯班師傅廟

在澳門現時的被評定文物建築清單中,雀仔園白灰街的仁德堂公所被列為「紀念物」。根據文化遺產部門公報的資料,該魯班師傅廟於清咸豐九年(1859年),由上架行會眾創建,後因地方淺窄,於光緒九年(1883年)擴建成現在的規模,並成立公所。廟內按上架行傳統,供奉魯班師傅神像。

該廟的建築規模較小,採用嶺南常見的民居式建築形式建造,廟宇建築寬一開間,屋頂為硬山坡屋頂,正門設在凹入的上部帶有凸出瓦簷的狹窄石基台上,入口門洞上方的花崗石門楣刻着「仁德堂公所」,其上的牆壁繪有彩繪與詩詞,中央是以「皆大歡喜」為題的畫作,旁邊是詩詞,兩側為山水題材的壁畫。入口門洞兩旁掛着光緒八年梁柏記送贈的木製門聯:「準繩留萬古、德象著千秋」,以讚頌魯班之功德。

進門後為門廳,中央設有屏門,上面懸掛着咸豐九年上架行送贈的「是規是矩」木牌匾,門廳右側牆上設有供奉土地的神龕。

屏門之後是一個小天井,天井的左側牆上鑲着光緒九年的建造公所碑記及1982年的重修石碑。天井後是廟宇的殿堂,中央為供奉魯班神像的神壇,前方為供桌,兩側牆壁掛着咸豐十一年、光緒年間及民國時期的牌匾。

天井右側有門通往旁邊的廂房,為工作人員工作及休息的地方。

 

上架行會館

上架行會館位於庇山耶街,是上架木藝工會的會址。筆者研究1835年葡人繪製的城市圖,得知現今教師里一帶當時聚集聚多華人工匠。根據館內「上架行重修會館碑記」,該會館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創建,咸豐五年時曾遭回祿之災,工友集資重修,於咸豐八年重修竣工。

上架行會館是一幢青磚房屋,面寬一開間,原本樓高一層,採用硬山坡屋頂,簷下牆壁曾繪有字畫,20世紀中葉為加設工會子弟學校,會館由一層擴建成兩層,封閉大殿原有的天井,上層採用了當時流行的現代設計風格,向街立面還加設了凸出的陽台。

現時,會館入口仍保留原有的門楣及門聯,門楣石刻有「上架行會館」,兩旁門聯:「引繩削墨成材地,蹈矩循規入妙門。」

上架行會館是澳門早期成立的行業會館之一
上架行會館是澳門早期成立的行業會館之一

入門後右側牆壁設土地神龕,在左側牆壁鑲有多塊與會館歷史有關的石碑,包括「上架行同治元年與夷人受地碑誌」。大堂為魯班師傅殿,設有咸豐六年造的大型神壇,供有魯班神像。大堂右側設門通往旁邊的天井及工會的辦公區。

2013至2014年,文化局與上架木藝工會合作,對會館進行建築修復加固,並在會館內增設魯班先師木工藝陳列館,該項目由筆者負責設計,於大殿入口加設活動的屏門,重開大殿之光井,並以「魯班鎖」為主題設計光井的結構及陳列館的玻璃展示櫃,該設計獲澳門建築師協會2018設計獎「金獎」。(詳情請參閱《澳門》雜誌第107期)

改建後的上架行會館設有展覽廳
改建後的上架行會館設有展覽廳

 

工羡行會館

19世紀時,沙梨頭及新橋近海一帶船廠林立,造船工人眾多。

根據工羡行會館大廳內的「工羡行新建會館立石碑誌」,咸豐四年(1854年)創立工羡行會館,選址新橋石街因鄰近船廠區。造船工友亦以魯班為祖師,於會館大堂設立魯班師傅神殿以奉祀,為魯班祖師廟。

民國初期,時逢世亂,百業凋零,船廠倒閉,工友失業,會館亦破產,後為美洲歸僑黃章耀購得,將館廟送回工羡行管理。工友集資將會館重修,後更將會址闢為工人子弟學校。

工羡行會館的建築為青磚平房,面寬一開間,硬山屋頂,門額刻有「工羡行會館」,兩旁門聯:「為百藝規矩準繩,學從東魯;享千秋馨香俎豆,化及西夷。」

進門後是一大廳,最端處設有魯班神龕及魯班神像,右側牆上保存着興建會館的碑記。

大廳後來加建了閣樓,現時作為工會辦公區域,而地面層則用作工友聚會及聯誼活動的空間。在會館旁邊,於20世紀中葉興建了工羡造船工人子弟學校,採用當時流行的現代設計風格,現時該樓房亦用作工會的辦公區。

工羨行會館是一座古色平房,前後共有兩座。
工羨行會館是一座古色平房,前後共有兩座。

 

泥水行會館

位於新橋惠愛街的泥水行會館,原本是面寬一開間的房屋,據館內藏有的「泥水行公所碑記」,該館創建於清咸豐五年(1855年),會館的大莫行石碑,因年代久遠,已字跡模糊難辨。據王文達的記載,其時仍保留着會館落成時澳門油漆行贈送之「版咢遺徽」匾額懸掛在堂中,並書明咸豐五年。

泥水行工友亦奉魯班師傅為祖師,昔日會館正堂供祀魯班塑像,所以當時會館亦稱為泥水行先師廟。

咸豐九年,工友提議募捐,購置會館旁邊土地並增建橫廳,作為工友集聚議事空間。

因同治十三年八月的風災引致會館後座房屋倒塌,直至光緒年間才重建後座及重修廟內。

20世紀中葉,會館建築亦以現代風格加建,然而,會館原有入口仍保留至今,上面刻有泥水行會館,兩旁的門聯刻着:「以尺準能成規矩;將線便是定方圓。」以歌頌魯班身為中國工程先驅的地位。

雖然會館原有入口仍保留,但該建築物卻已改用作托兒所設施。

泥水行會館保留了原來的入口
泥水行會館保留了原來的入口

 

作者介紹

呂澤強

生於澳門,畢業於葡萄牙里斯本建築學院,其後於法國巴黎夏約高等設計研究中心進修,為首位取得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資格的華人建築師。澳門科技大學設計學博士(文化遺產保護專業)。

 

參考資料:

王文達《澳門掌故》;文化局澳門文化遺產網站;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專題網站;澳門建築置業商會網站。

 

文:呂澤強   圖:陳思禮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