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打繩纜絞結越粗壯 彈棉花挑鬆始溫暖

澳門雜誌
154期
  • 打繩纜絞結越粗壯 彈棉花挑鬆始溫暖

  • 1960年代,下環街海邊,工人在打纜。(李超宏《尋找澳門──李超宏濠江舊影攝影作品集》)

  • 打纜工人在岸邊空地打纜(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 沙梨頭土地廟前的打纜女工(資料圖片)

  • 今日下環河邊新街五金店同時售賣蔴纜、尼龍纜與鋼纜。

  • 1960年代前,關前街與草堆街交界處就有兩家棉胎店。(資料圖片)

  • 今日的「棉被」提供了更多的材質選擇

  • 停業已久的東利棉胎仍留門面供老街坊憶念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打繩纜絞結越粗壯 彈棉花挑鬆始溫暖
打繩纜絞結越粗壯 彈棉花挑鬆始溫暖

上期本欄談記憶中的剪髮行業時提到,澳門不少街巷以一種行業冠名,那麽,以哪一種行業冠名的街道最多?年輕一代恐怕想也沒想到,那是他們沒見過的「打纜」。在澳門半島,現存以打纜業為名的地名有纜廠巷、大纜巷、打纜圍、打纜前地、造繩巷,而在路環,也有打纜路、打纜街、打纜巷、打纜前地,總共有9個之多。

 

打纜業得益於漁業

澳門地名如此多與繩纜相關,顯見繩纜製造曾是澳門的重要行業,這與澳門的漁業有關。

澳門憑着天然良港和豐富的漁業資源而成為著名漁港,漁業長居經濟主導位置幾百年,高峰期有大小漁船達3,000多艘。據澳葡政府1920年人口普查統計,水上人口17,283名,佔總人口83,093名約兩成。漁業興盛帶動不少行業發展,最直接的是造船業與打纜業,因為捕魚要有船也要有繩纜。

帆船時代的漁船,升帆、下網起網、拋錨、碇泊、拖帶、吊運等等都要用到繩纜,其餘商船、客輪、軍艦除了不需下網外,亦無例外。

澳門的打纜業,大概在有許多漁船長期聚集時就開始,遠比葡萄牙人佔居澳門更早。而葡萄牙是海權國家,海軍建設、航海事業、捕魚事業都很發達,自然需要大量繩纜,因而打纜業也相當蓬勃,且設有國營纜廠。後期更在澳門設置官辦的纜廠,但這纜廠規模不大,所造繩纜只供葡萄牙船艦使用,廣大的本地漁船,還是由民間的作坊供應,或由漁民自己製造。

1960年代,下環街海邊,工人在打纜。(李超宏《尋找澳門──李超宏濠江舊影攝影作品集》)
1960年代,下環街海邊,工人在打纜。(李超宏《尋找澳門──李超宏濠江舊影攝影作品集》)

 

蔴纖維絞結成大器

纜由繩絞結而成,談打纜不妨由造繩說起。遠古時代的人類就會結繩用於記事,造繩所用材料,先是草、樹皮,甚或動物的皮、筋等。繩的用途逐步多樣,材料與製作方法也不斷改進,到公元前2800年,華夏先民已經掌握用蔴的纖維製造蔴繩的技術,公元後,世界大多數地區造繩都用蔴,直至化學纖維發明。  

造蔴繩的第一步工序,是用隨手拿來各種材質的小巧板塊,壓緊剝開的蔴梗一端,另一人(或另一手)拉扯另一端,即可去蔴皮而刨取纖維,浸水一夜(除去雜質,更柔韌),曬乾,以手心在大腿上將小束纖維搓成細線,不斷在線尾接上纖維再搓,即可搓成長長的蔴線,成為初級產品,可用來製作各種紡織品。將幾股蔴線搓在一起成為幼繩,則可製作網、絡、籃、袋、毯、墊、各種工藝品,乃至繩、索、纜。遠在船隻出現前,繩就廣泛用於農牧生產和日常生活各個方面。

上述的蔴繩及其製品全是手工製作,製作時不佔甚麼地方,打纜則因纜體相當長而須在寬廣的場地進行,且要使用工具。我國在元朝已經使用稱作「繩車」的器具打纜,直至現代,傳統製作繩纜仍使用這工具和方法。

打纜工人在岸邊空地打纜(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打纜工人在岸邊空地打纜(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先在場地兩邊各樹起穩妥的H型木架(「繩車」),一端的橫木隔開裝上三四個可轉動的鐵鉤,用作綁上要絞的蔴繩,鉤柄可用木塊連起來,搖動木塊,可使幾個鐵鉤同時轉動。另一邊的木架負責接續蔴繩。在絞動的三四股繩中卡上一個木頭結合器,就可將幾股幼繩絞結為粗繩,再將幾股粗繩絞結為纜。

 

產銷繩纜靠山貨店

從文首介紹的繩纜相關地名查看地圖可知,澳門打纜的作業地點,都靠近海邊及漁民活動區。在修築成馬路前,現今的提督馬路原是海邊,臨海的蓮溪廟、沙梨頭土地廟附近有大片曠地,就成為打纜的工地(下環海旁、媽閣廟前地亦然)。筆者童年時,蓮溪廟周邊都已建起了樓房,但於1960年前,在沙梨頭土地廟、媽閣廟前都曾見過工人在烈日暴曬下打纜。

沙梨頭土地廟前的打纜女工(資料圖片)
沙梨頭土地廟前的打纜女工(資料圖片)

澳門打造繩纜的材料多是青蔴,但澳門向無專門種植青蔴的農地,山上會有一些野蔴可採,但相當零散且不足用,因此多是通過山貨店(註)從內地買來青蔴或青蔴線加工為繩纜。工人造好的蔴纜又交給山貨店賣給漁民、貨船、客輪。1970年代前,山貨店遍佈於沙梨頭、十月初五街、河邊新街。漁民還用青蔴織造漁網,織好的漁網用生的鴨蛋白浸過,會更耐用。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尼龍開始進入服裝製造業,後擴展到航海業,1960年代後,澳門漁民紛紛改用尼龍漁網、尼龍繩纜,加上漁業走向下坡,傳統的人手打纜業乃走向消亡。

從柔弱而短小的蔴絲,經過許多次的搓捻、接續、絞結,到最後成為粗若童臂的大纜,所成就的力量可以牽動、制動滿載魚獲的漁船,可以吊起以千公斤計的重物。這個傳統全人手打纜的過程,看似平凡簡單,實質既飽含工人的汗水與先民的智慧,也蠻有科學、哲理的內涵。

今日下環河邊新街五金店同時售賣蔴纜、尼龍纜與鋼纜。
今日下環河邊新街五金店同時售賣蔴纜、尼龍纜與鋼纜。

 

訂製棉被以斤計價

打纜是絞合無數蔴絲使之結實而產生力量,與之相反,彈棉花則是將壓實的棉塊打鬆,才可用於保暖。

棉花,除了紡紗織布製作衣物,更可製作棉被,供寒天睡覺時保暖之用。澳門雖屬亞熱帶氣候,冬季也常有10攝氏度上下的寒冷天氣,故昔日大多數人家都置備棉被(少數人家則用價格較高的羊毛被、蠶絲被),售賣棉被的店舖各區都有,1960年前後,短短的關前街就有三家棉胎店。

一床棉被由棉胎和被袋(被套)兩部份組成,產生保暖作用的主要是棉胎,棉不可水洗,被袋則是保護棉胎免被弄髒,被袋髒了拆下清洗就是。早年的棉胎店既備有現成的整套棉被售賣,也為客人訂製棉胎,被袋可在店中選購,也有客人自行縫製。往日現買或訂製棉胎,是以所用棉花的重量計價,尺寸大小倒是無所謂,一般單人被用5斤棉、雙人被用8斤棉,依客人實際需要。蓋了多年的棉被,棉花會堆成一塊塊,不夠暖了,也可拿來翻彈,同樣以斤計價。

1960年代前,關前街與草堆街交界處就有兩家棉胎店。(資料圖片)
1960年代前,關前街與草堆街交界處就有兩家棉胎店。(資料圖片)

 

彈棉花如撥弦樂器

做一床棉被,最重要的工序是彈棉花,或叫打棉胎。

棉被保暖的原理在「空氣」。 空氣導熱慢,棉被內的空氣能將體熱留住,與外面的冷空氣分隔,蓋起來就覺得溫暖。所以棉被越蓬鬆,保暖效果越好。

棉花自產地運送到外地,是經除去棉籽堆壓成塊狀的皮棉,它被壓實而沒甚麼空氣在內,造成棉胎不夠暖。必須將之打鬆,造成留住空氣的空間。

在往日,大多數棉胎店都僱有造棉胎的師傅,當中一些店主本身也是師傅。店面夠大的,以店面後方作工場,否則就在店主家裡做。

筆者童年時,常走過關前街,如聽到棉胎店傳出彈棉花的聲音,都會駐足店前一會,傾聽那美妙如豎琴的撥弦聲,也會探首店內看師傅的操作。

今日的「棉被」提供了更多的材質選擇
今日的「棉被」提供了更多的材質選擇

彈棉花所用工具包括一張約2米見方的工作床、最主要的一把木質棉弓與牛筋弦、一支撐吊弓弦竹木製,頂端稍為彎曲的吊桿、一柄木製棉棰、一個竹篩、一個像木製鑊蓋的磨盤、一個放紗線的梭座、一支竹篾尺、一支牽紗用的竹篾竿。

彈棉花時,先把所用重量的皮棉鋪在工作床上,繼而,師傅將吊桿柄緊繫在腰間,微彎之頂端越過頭肩,吊起棉弓,左手輕扶控制棉弓,右手握棉棰,力度與角度適可地擦捶牛筋弓弦(如彈撥弦樂器),利用弓弦的震動將皮棉一撥撥地彈得鬆軟輕柔;一邊捶,一邊移動腳步與棉弓,調整弓弦壓棉的角度與深淺,務將全部皮棉均勻彈打,同時調整鋪棉範圍的大小與厚薄,再用竹篾尺量度尺寸是否合乎客人要求。然後是用竹篩在棉花上推移,使之更為平均。做好了上面,得翻過來,重複做另一面。

彈棉花的工序可以單人完成,牽紗(或叫「耕紗」)則必須兩人了。兩人對站在工作床兩邊,一人通過竹篾竿把棉紗遞送給對方,對方就把棉紗貼纏在棉堆的側邊,不斷的縱橫來回,直至把紗線鋪滿整面,再翻過來做另一面。牽紗的目的是,讓棉被在使用時,棉堆保持在相對固定的位置。牽紗時,師傅還會用紗線勾勒出店號或標誌,以示該店出品。最後是用磨盤在整床棉胎上來回壓磨,既是再次讓棉花的鋪置均勻,也讓棉紗與棉胎更深地纏結,不易走位。至此,一床棉胎做好了,再套上預先縫好的被袋,就可交付給客人,一個上午的時光也溜走了。

1970年代,澳門經濟起飛,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生活質素提升,保暖被褥的種類越更多樣,棉被的需求減少,全自動製作棉被的機器也出現了,傳統全人手打棉胎行業隨之漸漸沒落。前文提及相距不到50米的關前街三家棉胎店,其中兩家早已結業,最後一家合記,也僅堅持到2014年。如今,僅剩「東利棉胎」仍留門面招牌供老街坊追憶了。

停業已久的東利棉胎仍留門面供老街坊憶念
停業已久的東利棉胎仍留門面供老街坊憶念

註:家居日用品店舖的舊稱,請參閱《澳門》雜誌第77期、131期

 

作者介紹

陳思國

資深傳媒工作者。60年來筆耕不斷,作品體裁多樣,題材廣泛,風格多變,散見港澳報紙雜誌。

 

插圖畫家介紹

陸曦

澳門出生美術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現屆澳門美術協會會長、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參加歷年澳門美術作品聯展,曾在澳門、香港舉辦《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在葡萄牙舉辦《陸昌、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是大型系列電視紀錄片《鏡海歸帆圖》中百米畫卷的作者及總監製。

 

文:陳思國   題頭畫:陸曦   圖:賓尼、資料圖片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