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实验室 培育文物修复专业人才
澳门杂志
158期
  • 澳科大实验室 培育文物修复专业人才

  • 文物修复实验室成立于2021年

  • 叶健雄带领学生到文遗建筑实地考察

  • 文物保育不应局限于专业性、技术性,而应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个城市的一砖一瓦。 —— 叶健雄

  • 建筑修复其中一个步骤,是透过X射线荧光分析(XRF)分析物件元素,进一步得知材料成分。

  • 学生根据传统工艺与材料创作出具有创意设计的夯土块

  • 学生正做夯土研究

  • 叶健雄出席与文物修复相关的国际会议,分享研究经验和成果。

  • 叶健雄表示,做文物修复只要不怕脏,不怕日晒雨淋,就会找到最终的答案。

  • 翟振宏

  • 文物修复需要用到各种先进仪器,以精准掌握物料配方。

  • 冯尖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澳科大实验室 培育文物修复专业人才
澳科大实验室 培育文物修复专业人才

过去400多年,澳门中西文化共融碰撞,留下不少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产物,众多世遗古迹,令澳门历史城区成为我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建筑群,并于2005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为协助保存历史建筑物的一砖一瓦,澳门科技大学于2021年成立「澳门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并设立文物修复实验室作为核心技术科研平台,开办系列建筑文物修复课程,促进澳门文化遗产学、建筑学研究、科研的学科跨越式发展,为澳门建筑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培育更多相关技术专业人才。

文物修复实验室成立于2021年
文物修复实验室成立于2021年

 

从理论到实验与实践

近年,澳门特区政府高度重视且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支持文物修复和考古事业发展。为储备更多文物修复技能人才,澳门科技大学文物修复实验室(下称「实验室」)开办「文物建筑修复职业培训课程」,围绕理论教育、实验验证和实践探索展开教学。实验室主任叶健雄助理教授说:「文物修复工作的其中一个要点是尊重历史、文化,因此上理论课时,会先让学生熟读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的遗产保护宪章,掌握文物修复的宪法、规定和注意事项,澳门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修复材料、技术配备等基本知识。实验课方面,学生学习使用科技和现代技术去寻找文物风化的原因,运用分析仪器作检测研究。实践课则会透过在外观察、探测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传统建筑材料的制作和修复方法,以及传统工艺的技巧和运用流程等。」

叶健雄带领学生到文遗建筑实地考察
叶健雄带领学生到文遗建筑实地考察

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涉及「新旧」相融,叶健雄指出,文物建筑修复涵盖文理科,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课程,既讲求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知识,也要掌握建筑技术,才能达至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相较于其他国家,澳门修复工作的难题在于无先例可循。「其他地方的修复工作,会有较完整的标准、程序可供参照,惟澳门古旧建筑的材料和设计多为中西合璧,因此每宗案例都要单独审视,讲求学生的敏感度,也要持续关注其他专业的研究动向,从而探索更多符合澳门建筑的修复方法。」

文物保育不应局限于专业性、技术性,而应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个城市的一砖一瓦。                      ——  叶健雄
文物保育不应局限于专业性、技术性,而应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个城市的一砖一瓦。 —— 叶健雄

  

修复工作中的新旧材料应用

修复建筑文物作为澳门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之一,无论教学、实践都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在叶健雄看来,如何做好新旧材料的应用,对建筑修复工作尤为关键。「面对古旧建筑,部份人会利用水泥等强度较高的材料去修复,加强建筑材料的巩固性,但这种做法并未适切保护到原有的弱材料,无形中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导致风化问题。」

建筑修复其中一个步骤,是透过X射线荧光分析(XRF)分析物件元素,进一步得知材料成分。
建筑修复其中一个步骤,是透过X射线荧光分析(XRF)分析物件元素,进一步得知材料成分。

她形容,修复过程中的材料使用,犹如加强建筑物「抵抗细菌的能力」,「在安全情况下,修复技艺、材料要尽量保留传统,然后利用科技协助,检测配备、微观结构、土壤变化;倘若要制作新材料来替补旧材料时,也需要利用例如显微镜、电镜去观察微观反应,检测材料在加速风化之后的变化,以及新旧材料之间的相容性。随着科技发展,这些仪器也会逐步升级,因此我们会要求学生不断自我增值。」

学生根据传统工艺与材料创作出具有创意设计的夯土块
学生根据传统工艺与材料创作出具有创意设计的夯土块

 

夯土调研考验学生耐性

在澳门众多建筑文物中,除了互相辉映的历史建筑群,夯土墙遗迹也是城市发展的岁月见证。叶健雄介绍,虽然夯土墙分布澳门各处,看似毫不起眼,但追溯至十七世纪,葡萄牙人利用夯土墙坚实的特性建起不少围墙、城墙,以达至防御作用。然而,夯土有一个极具威胁性的弱点,就是在温度、湿度不稳及强烈紫外线的照射下,其骨料与砂泥之间的黏结力会逐渐失效,导致内部结构容易受损,让夯土墙逐渐败坏瓦解。

为此,她身体力行研究和保育夯土墙遗迹,带领学生一同创建澳门夯土墙调研资料库,对夯土遗址进行盘点、登记和材料检测,为日后夯土修复工作提供更多资讯,这过程成为她和学生之间的难忘回忆。「夯土墙分布的地点甚广,令调研难度增加,每个星期要带着学生到处去,可谓翻山越岭,有些甚至已经掩藏在新建筑物内,要经过很狭窄的路段才能到达,有时又要面对烈日当空。一开始我也担心学生未必做到,但过程中大家都十分坚持,没有放弃,看到他们如此努力,作为老师十分欣慰。我不时告诉学生,做文物修复只要不怕脏,不怕日晒雨淋,就会找到更多答案。」

学生正做夯土研究
学生正做夯土研究

    

学习国际先进文物修复技艺

澳门科技大学文物修复实验室开办至今,致力参与政府部门和本地机构合作的项目,包括大三巴夯土墙检测工作、出水古炮前期除盐除氯和检测工作等,叶健雄更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政府间的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的联合会议中,代表澳门发言,其案例分析且收录于世界13个案例之中,种种经验均成为她教学的「重要书本」。

她说:「除了在教学上不断革新,实验室也定期派人员到国内外进行专业交流、技术分享和展览等,亦会在国际会议上演讲及发表论文。参加这些国际会议、展览和交流,不但扩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还让他们在世界会议中得到一手资料,看到顶尖技术的诞生,获得与国际专家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非常难得。」

叶健雄出席与文物修复相关的国际会议,分享研究经验和成果。
叶健雄出席与文物修复相关的国际会议,分享研究经验和成果。

叶健雄教学多年,对文物保育工作有一番独特见解:「文物保育不应局限于专业性、技术性,而应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个城市的一砖一瓦。」她举例,澳门部份夯土墙涉及民居,因此做调研时要向居民介绍和解释,可幸居民都十分乐意让他们入内进行工作,甚至会主动联络他们有新的发现。「倘若全民都对文物保育有基本认知,澳门发掘文物的工作便会更加顺利。」

她期望,能藉着自身工作对外宣传修复文物的重要性,并透过课程培养更多人才,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学,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为保护遗产工作贡献力量。

叶健雄表示,做文物修复只要不怕脏,不怕日晒雨淋,就会找到最终的答案。
叶健雄表示,做文物修复只要不怕脏,不怕日晒雨淋,就会找到最终的答案。

 

学生分享

被澳门历史城区魅力吸引

翟振宏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于2022年开始跟随叶健雄助理教授作硕士研究生,这是源于自身对遗产建筑、遗产保护的热爱。「建筑学不仅包含现代建筑设计,在建筑遗产保护的课题上,可以窥探古人建筑的方法、技艺和构造与现在的区别。」

翟振宏
翟振宏

从山东来到澳门求学,翟振宏认为南北地区建筑具有相当明显的差异,尤其是澳门有着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古城,其建筑风格融合世界各地,特别是葡萄牙地区的人文风情,是其他地区所不能看到或学习到的。「身处一个拥有众多历史建筑的环境和氛围中,让我更深刻学习和体会到文物建筑的精髓和技艺,以及它的魅力所在。」

学习过程中,翟振宏深刻感受到澳门建筑的在地特性,夯土墙研究课题也让他留下难忘的回忆。「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我们需要瞭解建筑的历史,对建筑夯土样本进行采样,然后透过仪器让历史建筑以实验数据的形式呈现在面前,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建筑遗产保护的新方法和途径。」

未来,他计划对整个岭南地区的夯土建筑作系统性对比,观察各地区夯土的关联和异同。他又提及,澳门夯土墙残存的比例很少,期望继续探索澳门夯土墙的研究工作,寻找更多历史见证。

文物修复需要用到各种先进仪器,以精准掌握物料配方。
文物修复需要用到各种先进仪器,以精准掌握物料配方。

 

热爱建筑修复工作 盼学以致用

本科就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冯尖,自小对历史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自2021年成为实验室一员。虽然学生时期选择以理科为方向,但对古旧文物研究一直充满热情。「本科时,许多同学都研究新材料,那时我刚好看到一些考古学家对建筑材料的研究,从中推断出古人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习惯,我被这些内容吸引着,想瞭解更多。」

冯尖
冯尖

在冯尖看来,与材料学不同的是,文物修复所使用的材料各具特质,展现古人的生活智慧,呈现出与现代无可比拟的魅力。「在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前,几乎所有物品都是手工制造,意味着每件物品的特殊性,小至一件器皿,大至一座建筑物都是如此。人所制作出来的东西,虽然无可避免存在瑕疵,但他们仍有方法把它趋向完美,成为一件件令人赞叹的艺术品。」

求学的过程中,冯尖除了学习到更多修复建筑文物的知识,也进一步领略到澳门旧建筑的独特之处。「澳门文物建筑的特点在于其虽然有不少西方建筑设计,但所使用的大部份材料,包括砖、瓦、木、石、泥土均出自本土,特别是我们较关注的夯土配方、原料,都与本土息息相关,体现出材料的在地性,是为另一种中西碰撞。」

对于未来的个人规划,他期望继续钻研相关的检测和修复工作,并前往一线的修复工地,或是考古研究的田野,掌握更全面的资料和丰富的经验,日后投身文物管理机构、高等院校等从事相关工作,延续对建筑修复工作的热爱。

 

文:白庆之 图:宋楚珊、受访者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政府资讯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