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专题特写

打绳缆绞结越粗壮 弹棉花挑松始温暖

澳门杂志
154期
  • 打绳缆绞结越粗壮 弹棉花挑松始温暖

  • 1960年代,下环街海边,工人在打缆。(李超宏《寻找澳门──李超宏濠江旧影摄影作品集》)

  • 打缆工人在岸边空地打缆(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 沙梨头土地庙前的打缆女工(资料图片)

  • 今日下环河边新街五金店同时售卖麻缆、尼龙缆与钢缆。

  • 1960年代前,关前街与草堆街交界处就有两家棉胎店。(资料图片)

  • 今日的「棉被」提供了更多的材质选择

  • 停业已久的东利棉胎仍留门面供老街坊忆念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打绳缆绞结越粗壮 弹棉花挑松始温暖
打绳缆绞结越粗壮 弹棉花挑松始温暖

上期本栏谈记忆中的剪发行业时提到,澳门不少街巷以一种行业冠名,那么,以哪一种行业冠名的街道最多?年轻一代恐怕想也没想到,那是他们没见过的「打缆」。在澳门半岛,现存以打缆业为名的地名有缆厂巷、大缆巷、打缆围、打缆前地、造绳巷,而在路环,也有打缆路、打缆街、打缆巷、打缆前地,总共有9个之多。

 

打缆业得益于渔业

澳门地名如此多与绳缆相关,显见绳缆制造曾是澳门的重要行业,这与澳门的渔业有关。

澳门凭着天然良港和丰富的渔业资源而成为着名渔港,渔业长居经济主导位置几百年,高峰期有大小渔船达3,000多艘。据澳葡政府1920年人口普查统计,水上人口17,283名,占总人口83,093名约两成。渔业兴盛带动不少行业发展,最直接的是造船业与打缆业,因为捕鱼要有船也要有绳缆。

帆船时代的渔船,升帆、下网起网、抛锚、碇泊、拖带、吊运等等都要用到绳缆,其余商船、客轮、军舰除了不需下网外,亦无例外。

澳门的打缆业,大概在有许多渔船长期聚集时就开始,远比葡萄牙人占居澳门更早。而葡萄牙是海权国家,海军建设、航海事业、捕鱼事业都很发达,自然需要大量绳缆,因而打缆业也相当蓬勃,且设有国营缆厂。后期更在澳门设置官办的缆厂,但这缆厂规模不大,所造绳缆只供葡萄牙船舰使用,广大的本地渔船,还是由民间的作坊供应,或由渔民自己制造。

1960年代,下环街海边,工人在打缆。(李超宏《寻找澳门──李超宏濠江旧影摄影作品集》)
1960年代,下环街海边,工人在打缆。(李超宏《寻找澳门──李超宏濠江旧影摄影作品集》)

 

麻纤维绞结成大器

缆由绳绞结而成,谈打缆不妨由造绳说起。远古时代的人类就会结绳用于记事,造绳所用材料,先是草、树皮,甚或动物的皮、筋等。绳的用途逐步多样,材料与制作方法也不断改进,到公元前2800年,华夏先民已经掌握用麻的纤维制造麻绳的技术,公元后,世界大多数地区造绳都用麻,直至化学纤维发明。  

造麻绳的第一步工序,是用随手拿来各种材质的小巧板块,压紧剥开的麻梗一端,另一人(或另一手)拉扯另一端,即可去麻皮而刨取纤维,浸水一夜(除去杂质,更柔韧),晒干,以手心在大腿上将小束纤维搓成细线,不断在线尾接上纤维再搓,即可搓成长长的麻线,成为初级产品,可用来制作各种纺织品。将几股麻线搓在一起成为幼绳,则可制作网、络、篮、袋、毯、垫、各种工艺品,乃至绳、索、缆。远在船只出现前,绳就广泛用于农牧生产和日常生活各个方面。

上述的麻绳及其制品全是手工制作,制作时不占甚么地方,打缆则因缆体相当长而须在宽广的场地进行,且要使用工具。我国在元朝已经使用称作「绳车」的器具打缆,直至现代,传统制作绳缆仍使用这工具和方法。

打缆工人在岸边空地打缆(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打缆工人在岸边空地打缆(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先在场地两边各树起稳妥的H型木架(「绳车」),一端的横木隔开装上三四个可转动的铁钩,用作绑上要绞的麻绳,钩柄可用木块连起来,摇动木块,可使几个铁钩同时转动。另一边的木架负责接续麻绳。在绞动的三四股绳中卡上一个木头结合器,就可将几股幼绳绞结为粗绳,再将几股粗绳绞结为缆。

 

产销绳缆靠山货店

从文首介绍的绳缆相关地名查看地图可知,澳门打缆的作业地点,都靠近海边及渔民活动区。在修筑成马路前,现今的提督马路原是海边,临海的莲溪庙、沙梨头土地庙附近有大片旷地,就成为打缆的工地(下环海旁、妈阁庙前地亦然)。笔者童年时,莲溪庙周边都已建起了楼房,但于1960年前,在沙梨头土地庙、妈阁庙前都曾见过工人在烈日暴晒下打缆。

沙梨头土地庙前的打缆女工(资料图片)
沙梨头土地庙前的打缆女工(资料图片)

澳门打造绳缆的材料多是青麻,但澳门向无专门种植青麻的农地,山上会有一些野麻可采,但相当零散且不足用,因此多是通过山货店(注)从内地买来青麻或青麻线加工为绳缆。工人造好的麻缆又交给山货店卖给渔民、货船、客轮。1970年代前,山货店遍布于沙梨头、十月初五街、河边新街。渔民还用青麻织造渔网,织好的渔网用生的鸭蛋白浸过,会更耐用。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尼龙开始进入服装制造业,后扩展到航海业,1960年代后,澳门渔民纷纷改用尼龙渔网、尼龙绳缆,加上渔业走向下坡,传统的人手打缆业乃走向消亡。

从柔弱而短小的麻丝,经过许多次的搓捻、接续、绞结,到最后成为粗若童臂的大缆,所成就的力量可以牵动、制动满载鱼获的渔船,可以吊起以千公斤计的重物。这个传统全人手打缆的过程,看似平凡简单,实质既饱含工人的汗水与先民的智慧,也蛮有科学、哲理的内涵。

今日下环河边新街五金店同时售卖麻缆、尼龙缆与钢缆。
今日下环河边新街五金店同时售卖麻缆、尼龙缆与钢缆。

 

订制棉被以斤计价

打缆是绞合无数麻丝使之结实而产生力量,与之相反,弹棉花则是将压实的棉块打松,才可用于保暖。

棉花,除了纺纱织布制作衣物,更可制作棉被,供寒天睡觉时保暖之用。澳门虽属亚热带气候,冬季也常有10摄氏度上下的寒冷天气,故昔日大多数人家都置备棉被(少数人家则用价格较高的羊毛被、蚕丝被),售卖棉被的店铺各区都有,1960年前后,短短的关前街就有三家棉胎店。

一床棉被由棉胎和被袋(被套)两部份组成,产生保暖作用的主要是棉胎,棉不可水洗,被袋则是保护棉胎免被弄脏,被袋脏了拆下清洗就是。早年的棉胎店既备有现成的整套棉被售卖,也为客人订制棉胎,被袋可在店中选购,也有客人自行缝制。往日现买或订制棉胎,是以所用棉花的重量计价,尺寸大小倒是无所谓,一般单人被用5斤棉、双人被用8斤棉,依客人实际需要。盖了多年的棉被,棉花会堆成一块块,不够暖了,也可拿来翻弹,同样以斤计价。

1960年代前,关前街与草堆街交界处就有两家棉胎店。(资料图片)
1960年代前,关前街与草堆街交界处就有两家棉胎店。(资料图片)

 

弹棉花如拨弦乐器

做一床棉被,最重要的工序是弹棉花,或叫打棉胎。

棉被保暖的原理在「空气」。 空气导热慢,棉被内的空气能将体热留住,与外面的冷空气分隔,盖起来就觉得温暖。所以棉被越蓬松,保暖效果越好。

棉花自产地运送到外地,是经除去棉籽堆压成块状的皮棉,它被压实而没甚么空气在内,造成棉胎不够暖。必须将之打松,造成留住空气的空间。

在往日,大多数棉胎店都雇有造棉胎的师傅,当中一些店主本身也是师傅。店面够大的,以店面后方作工场,否则就在店主家里做。

笔者童年时,常走过关前街,如听到棉胎店传出弹棉花的声音,都会驻足店前一会,倾听那美妙如竖琴的拨弦声,也会探首店内看师傅的操作。

今日的「棉被」提供了更多的材质选择
今日的「棉被」提供了更多的材质选择

弹棉花所用工具包括一张约2米见方的工作床、最主要的一把木质棉弓与牛筋弦、一支撑吊弓弦竹木制,顶端稍为弯曲的吊杆、一柄木制棉棰、一个竹筛、一个像木制镬盖的磨盘、一个放纱线的梭座、一支竹篾尺、一支牵纱用的竹篾竿。

弹棉花时,先把所用重量的皮棉铺在工作床上,继而,师傅将吊杆柄紧系在腰间,微弯之顶端越过头肩,吊起棉弓,左手轻扶控制棉弓,右手握棉棰,力度与角度适可地擦捶牛筋弓弦(如弹拨弦乐器),利用弓弦的震动将皮棉一拨拨地弹得松软轻柔;一边捶,一边移动脚步与棉弓,调整弓弦压棉的角度与深浅,务将全部皮棉均匀弹打,同时调整铺棉范围的大小与厚薄,再用竹篾尺量度尺寸是否合乎客人要求。然后是用竹筛在棉花上推移,使之更为平均。做好了上面,得翻过来,重复做另一面。

弹棉花的工序可以单人完成,牵纱(或叫「耕纱」)则必须两人了。两人对站在工作床两边,一人通过竹篾竿把棉纱递送给对方,对方就把棉纱贴缠在棉堆的侧边,不断的纵横来回,直至把纱线铺满整面,再翻过来做另一面。牵纱的目的是,让棉被在使用时,棉堆保持在相对固定的位置。牵纱时,师傅还会用纱线勾勒出店号或标志,以示该店出品。最后是用磨盘在整床棉胎上来回压磨,既是再次让棉花的铺置均匀,也让棉纱与棉胎更深地缠结,不易走位。至此,一床棉胎做好了,再套上预先缝好的被袋,就可交付给客人,一个上午的时光也溜走了。

1970年代,澳门经济起飞,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生活质素提升,保暖被褥的种类越更多样,棉被的需求减少,全自动制作棉被的机器也出现了,传统全人手打棉胎行业随之渐渐没落。前文提及相距不到50米的关前街三家棉胎店,其中两家早已结业,最后一家合记,也仅坚持到2014年。如今,仅剩「东利棉胎」仍留门面招牌供老街坊追忆了。

停业已久的东利棉胎仍留门面供老街坊忆念
停业已久的东利棉胎仍留门面供老街坊忆念

注:家居日用品店铺的旧称,请参阅《澳门》杂志第77期、131期

 

作者介绍

陈思国

资深传媒工作者。60年来笔耕不断,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散见港澳报纸杂志。

 

插图画家介绍

陆曦

澳门出生美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届澳门美术协会会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参加历年澳门美术作品联展,曾在澳门、香港举办《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在葡萄牙举办《陆昌、陆曦、吴卫坚美术作品展》,是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镜海归帆图》中百米画卷的作者及总监制。

 

文:陈思国   题头画:陆曦   图:宾尼、资料图片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