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圓人盡望 哪分東西方
澳門雜誌
143期
  • 左起:趙浩彥和Adilson Jorge de Pina Pereira都希望疫情能早點完結,盡快回復往昔。

  • 因應防疫關係,今年校園暫停了中秋慶祝活動。圖為去年中秋,留學生與本地同學一起過中秋。

  • 去年中秋,未能回家鄉過節的澳大學生,用心意卡寫下心願與祝福。

  • 「我因為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才會一直留在這片中華土地⋯⋯在華語地區生活多年,中秋節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份。」 Barry Lee Reynolds

  • 「月亮在世界各地都有各自的詮釋,卻不約而同有家人共聚的習俗,很有世界大同的感覺。」 趙浩彥

  • 「我已逐漸習慣吃月餅,食物是文化的一部份,融入是自然的事。」 Adilson Jorge de Pina Pereira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左起:趙浩彥和Adilson Jorge de Pina Pereira都希望疫情能早點完結,盡快回復往昔。
左起:趙浩彥和Adilson Jorge de Pina Pereira都希望疫情能早點完結,盡快回復往昔。

盛夏的暑氣雖然沒有減退半分,但在時序上,秋天已悄然到來。在澳門大學這所國際化的校園裡,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師生,正雀躍地融入新學期的校園生活。中秋節前夕,《澳門》雜誌特別走進校園,向遠道而來的師生們送上祝福,分享他們對中秋節的感想。

因應防疫關係,今年校園暫停了中秋慶祝活動。圖為去年中秋,留學生與本地同學一起過中秋。
因應防疫關係,今年校園暫停了中秋慶祝活動。圖為去年中秋,留學生與本地同學一起過中秋。
去年中秋,未能回家鄉過節的澳大學生,用心意卡寫下心願與祝福。
去年中秋,未能回家鄉過節的澳大學生,用心意卡寫下心願與祝福。

美國教授的中華情結

來自美國的澳門大學教授Barry Lee Reynolds,在教育學院任教英文教育科目,多年來熱愛中華文化,有着一個自取的中文名字――雷貝利,他笑言有「通財」、「吉慶」的意思。2004年,他由美國前往台灣地區讀書、工作。2013年,澳門大學遷入橫琴新校園,規模擴大,在國際上廣招教育人才,Barry選擇來到澳門特區發展。

從西方文化走到台灣再來到澳門,Barry坦言是因為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才令他一直留在這片中華土地。他笑言在華語地區生活多年,中秋節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份。對於與中秋節有關的嫦娥奔月故事,隨口已說出了幾個版本,對玉兔有沒有搗藥的故事分支尤其熟悉。

Barry說,世界各地都有與中秋節類同的節日,以他的家鄉美國為例,感恩節便與中秋節非常相似,家人親友共聚一堂,互相問候,共享美食;中秋節的玉兔文化符號又能對應美國的復活節,連繫生機與趣味的意義。可見世界各地源遠流長的節慶,都有着相類似的符號文化。

然而,相同的節慶源流又能變化出別樣心思,Barry舉例:在台灣讀書時,朋友間會相約在中秋節燒烤,社交感覺偏濃。來到澳門,則發覺傳統質感較為強烈,同事間依然維持互送月餅的傳統,下班後基本上是和家人一起過節,分吃月餅或玩燈籠,令他充份感受到同一種文化,在不同地方的風景。

「我因為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才會一直留在這片中華土地⋯⋯在華語地區生活多年,中秋節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份。」 Barry Lee Reynolds
「我因為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才會一直留在這片中華土地⋯⋯在華語地區生活多年,中秋節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份。」 Barry Lee Reynolds

Barry的中秋節初體驗,在台灣發生,當時首次品嚐月餅,令他甚為詫異,難以想像鹹蛋黃放入甜品之中。喜歡嘗鮮的他,亦吃過新式冰皮月餅,在種種創新月餅之中,他比較接受主流的朱古力等口味。

Barry的伴侶是台灣居民,受疫情影響,兩人已有多月未見。臨近中秋佳節,Barry亦難免相思之苦。幸好,Barry早已融入澳門,與同事相處融洽。他說:「澳門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地方,即使是一張西方人面孔,澳門人都會把我當作普通人看待。中西文化得以共存,令我感到非常高興。」

他感覺到,亞洲地區仍在發展當中,人們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很高,很有欲望去做一些改變。另一方面,像澳門這個悠閒城市,新科技與中秋節等傳統文化都能在這裡扎根開花,是令他喜愛這個地方的原因。「未來,我會以澳門作為基地,在這裡發展事業。我已當自己是一個澳門人,會繼續在這裡過每一年的中秋節。」

各地都有的月亮節

來自馬來西亞的David,中文名為趙浩彥,今年在澳門大學的機電工程專業讀大四。本身是華人的他,在馬來西亞一直有慶祝中秋節。在舉頭望明月時,David會想起小時候曾被家中長輩告誡,「千萬不能用手指月亮,否則耳朵會被割掉!」

月亮在華人社會一直擁有聖潔高尚的形象,由於天文知識不足,加上對日月星辰的崇拜,老一輩常會告誡小孩不要隨意用手亂指月亮,認為這是大不敬的行為。如果不小心指到月亮,就要雙手合十,跟月娘說聲對不起。關於這個習俗,有種說法是,生活中用手指向別人是非常不禮貌的事,長輩為了改正小孩的壞習慣才會出言訓勉。相信各種傳說都是人們在維護心中那個無比聖潔的月亮,畢竟這輪明月在黑暗中照亮了不少遊子回家的路途。

「月亮在世界各地都有各自的詮釋,卻不約而同有家人共聚的習俗,很有世界大同的感覺。」  趙浩彥
「月亮在世界各地都有各自的詮釋,卻不約而同有家人共聚的習俗,很有世界大同的感覺。」 趙浩彥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族群國家,當地的穆斯林亦有他們文化中的月亮節日――開齋節。David介紹,開齋節是全球穆斯林慶祝齋戒月結束的節日。伊斯蘭教中,一個月的開始,主要是依照新月的出現作為判斷,故開齋節亦是慶祝新月的節日,可比作中國人的新年,他們會在這一天穿着節慶服飾,到處拜會親友、分享美食。David說:「月亮在世界各地都有各自的詮釋,卻不約而同有家人共聚的習俗,很有世界大同的感覺。」

說回中秋節,David雖然自小隨華人習俗過節,然而馬來西亞亦有「落地版」的中秋節食品,如融合當地食材產生的榴槤月餅、娘惹月餅、椰漿飯月餅等,已成當地過節食品主流。他笑言,若今年有機會回鄉的話,一定會選購回來澳門當作手信,與好友分享。

佳節臨近,中秋花燈已於澳門市內掛起,David卻露出一點失落神情。他說,由去年疫情至今,已一年多沒有回馬來西亞,一同前來讀書的好友,今年選擇在馬來西亞上網課,只有David一人在澳門過節,「現在只好利用網絡資源,通過屏幕與家人報平安,以解鄉愁。」

葡語系學生愛中華節慶

Adilson Jorge de Pina Pereira來自佛得角,中文名為裴安德,他很喜歡老師為他取的這個名字,「安德」意味着內心的平靜與高尚的道德和品格。今年是他在澳門大學就讀的第六年,當下在修讀會計學碩士。因着葡語系國家的連結,Adilson一到澳門便被小城吸引,還認識了不少身處澳門的葡語人士。隨着在澳門的時間日增,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滿懷興趣,四處發掘存在於澳門的濃厚中華傳統意涵,成為中西兩地文化愛好者。

每年中秋節Adilson都會在大學宿舍與各地的同學開派對慶祝,吃着月餅玩燈籠,經內地同學悉心準備,大夥兒都感受到中秋節的傳統之美。開始時,Adilson也覺得將鹹蛋黃放入甜點的傳統月餅有點怪,如今,「我已逐漸習慣吃月餅,食物是文化的一部份,融入是自然的事。」

「我已逐漸習慣吃月餅,食物是文化的一部份,融入是自然的事。」  Adilson Jorge de Pina Pereira
「我已逐漸習慣吃月餅,食物是文化的一部份,融入是自然的事。」 Adilson Jorge de Pina Pereira

中秋節有團圓的意思,Adilson說,中秋節的傳統就是與親朋好友共聚,與葡萄牙人每年慶祝的聖若翰節主旨類同,在節慶當晚,父母會親手製作傳統葡萄牙食品與子女分享。

對澳門文化有相當認識的Adilson,早年遊歷世界,對各地文化皆有好奇心,他說:「澳門有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背景,保留了許多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重陽節等不在話下,浴佛節、醉龍節等亦吸引不少旅客市民參與,我希望趁在澳門的機會,多一點參與中國傳統節日活動,留下在澳門的美好回憶。」

文:梁鴻烈    圖:宋楚珊、澳門大學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