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信仰源於印度佛教,隨佛教於兩漢時期傳入中國,經歷多年的本土化演變,成為慈悲為懷的觀音菩薩形象。唐代以後,這一信仰傳至澳門一帶,與本土文化交融,深深植根於民間習俗,成為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份。
觀音信仰不僅融入了澳門獨特的文化底蘊,還通過宗教節慶與民俗活動,為這座城市增添文化魅力與旅遊吸引力,成為傳統與現代交匯的生動寫照。
澳門文化遺產網頁
觀音信仰融入居民生活
觀音信仰作為東亞佛教與民間信仰的重要宗教文化現象,以慈悲救世的形象深入人心。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便傳入今日澳門所在的嶺南地區,隨之落地生根,逐漸融入嶺南地區的民間習俗與宗教實踐。
澳門普濟禪院便是這一信仰的見證。該廟始建於明朝末年,內供奉觀音菩薩,俗稱「觀音堂」,與媽祖閣、蓮峰廟並稱澳門三大古刹。隨後,越來越多的廟宇供奉觀音,成為觀音誕等佛教節日的活動中心。如今,每逢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生日)、六月十九(成道日)、九月十九(涅盤日),澳門居民與遊客紛紛前往廟宇參加祈福法會,場面熱鬧而莊嚴。
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會長林發欽解釋:「明清時期,澳門多數居民是漁民或移民,生活艱辛,海上的風浪與疾病常威脅生命。觀音的慈悲形象為人們帶來心靈慰藉,也促進了社區凝聚力。」他補充說,隨時代變遷,觀音信仰日益生活化,人們祈求平安、求財、求子,甚至祈願學業順利,早已超越單純的宗教範疇,常與媽祖、關帝等神祇並祀,展現其包容性。「觀音信仰不僅是宗教活動,更是澳門華人傳承中華文化、堅守民族認同的重要載體。」
「一基地」下的文化使命
2020年,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將「觀音誕」與「觀音開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觀音誕的傳統儀式包括誦經祈福、上香供花、素食齋戒與放生,充分展現出社區參與的生命力。
林發欽說,每年普濟禪院等廟宇於觀音誕舉辦法會,為澳門與外地信眾搭建交流平台,而農曆正月二十六的觀音開庫,則是信眾祈求財運的吉日,熱鬧非凡,為澳門旅遊業增添多元色彩。「觀音誕傳遞慈悲與互助的核心價值,通過儀式生動展現,促進社會和諧,有助於澳門成為深具文化底蘊的旅遊勝地。」
林發欽在《百年節誕:澳門廟宇文化口述歷史》中詳細記錄了澳門13項傳統節慶,包括觀音誕,並指出:「觀音信仰之所以歷久不衰,在於其既能提供精神慰藉,又能靈活適應社會變遷。從印度菩薩演變為中國女神,從經典教義融入民間實踐,觀音始終是『慈悲』的化身,成為跨越文化與時代的人性共鳴。在澳門這片多元文化交融之地,觀音誕在與本地及西方文化的互動中形成獨特風貌,進一步豐富『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文化內涵,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的包容性與生命力。」
市民分享
甘小姐:逆境中的心靈寄託
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這天,觀音堂內檀香氤氳,善信甘小姐雙手合十,閉目虔誠參拜,神情專注而莊重。她說:「對做生意的人來說,這天拜祭是為了祈求生意興隆、事業順遂、生活安定富足;家長則希望孩子聰明伶俐、考試順利;更多人祈求家人平安吉祥、諸事順遂、身體健康。」
在甘小姐心中,觀音堂蘊含深厚歷史底蘊,是澳門極具象徵意義與紀念價值的地標,許多居民保留着來此拜祭的傳統。她認為,這種習俗的意義在於「修心向善」:「觀音是救苦救難的象徵。小時候家裡經濟條件不好,我們一直堅持拜祭,希望得到庇佑。實際上,這更是一種心靈寄託。生活中難免有起伏,看着檀香升起,煩惱隨之消散,心也慢慢平靜下來,面對逆境時能轉化為積極向上的動力。」
馬小姐:盼文化得以傳承
在普濟禪院的裊裊香煙中,馬小姐抱着女兒漫步其間。她說,「普濟禪院是澳門歷史悠久的建築,帶女兒來這裡,也想讓她感受廟宇的氛圍。」
馬小姐分享道:「我小時候就來過普濟禪院,聽長輩講過觀音像的歷史。今天故地重遊,看到周圍環境有所變化,但普濟禪院的古樸莊重與旺盛香火依舊,充滿澳門街的煙火氣,讓人倍感親切。」
談及拜祭習俗,在她看來,隨着時間推移,拜祭似乎成了老一輩的習慣,年輕一代的參與意識逐漸淡薄。但現在的年輕人仍尊重這些文化,更注重習俗背後的歷史故事。「今後,我還會和女兒一起深入瞭解觀音習俗與廟宇歷史,希望把這份珍貴的文化傳承下去。」
澳門觀音廟宇介紹
受到漁民信仰、宗教融合及社區需求等不同因素影響,澳門多個地區建有觀音廟:
普濟禪院(觀音堂)
建於明末,約300多年歷史,是澳門三大古刹之一,內供觀音菩薩,氣勢宏偉,常年香火鼎盛。
地址:澳門美副將大馬路
觀音古廟(觀音仔)
建於道光初年(1820年代),由於與普濟禪院同處一區,因其規模較小且較為簡樸,故俗稱「觀音仔」。
地址:澳門美副將大馬路
蓮峯廟
建於明朝,已有近400年歷史,主祀觀音和天后(即觀音與天后娘娘)。兼具多座殿堂,規模宏大。
地址:澳門提督馬路
觀音堂
建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室中供奉了一尊鑲上金箔、有百多年歷史的觀音神像。
地址:氹仔施督憲正街
觀音岩
建於晚清同治十年(1871年),廟體緊貼岩石,觀音神像置於石洞內,因此稱為「觀音岩」。
地址:氹仔東北大馬路
觀音古廟
建於嘉慶五年(1800年),廟內有碑記提及廟宇由「艇戶船戶」集資興建。
地址:路環市區
觀音廟
建於光緒七年(1881年),廟宇依山而建,四周樹木環繞,環境清幽,更可遠眺九澳灣。
地址:路環九澳村
觀音閣
位於媽閣廟內,從《澳門記略》可見1751年前已有雛型。
地址:澳門媽閣廟前地
文:白慶之 圖:宋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