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匠心 神級雕像
澳門雜誌
158期
  • 「大昌佛像雕刻木器」負責人曾德衡(右)、曾德榮。

  • 過去,澳門神像雕刻行業以漁民為主要客群,因此所製作的雕像多為代表仙人的小木偶,以及各種庇佑出海的神像。

  • 將一塊木頭與觀賞價值、藝術價值融為一體,考驗着師傅的本領。 —— 曾德衡

  • 曾德衡從寧波繼承了工序繁瑣的「接木法」,是木雕中較高規格的手藝。

  • 木雕澳門神像雕刻於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店內掛有製作大型佛像的圖片介紹

  • 澳門神像雕刻與民間信仰關聯緊密,是本地歷史文化的重要體現。 —— 曾德榮

  • 華嚴三聖

  • 西方三聖

  • 千手觀音

  • 以「脫胎漆工藝」製作的睡佛

  • 部份佛像完成後,仍要配上佛座、「背光」。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大昌佛像雕刻木器」負責人曾德衡(右)、曾德榮。
「大昌佛像雕刻木器」負責人曾德衡(右)、曾德榮。

神像雕刻歷史悠久,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過去,澳門不少漁民為求庇佑,每艘船隻都安放有神像,一件件木偶雕像應運而生,及後經過改良和發展,演變成巧奪天工的神像雕刻,成為時代的見證。

歷經百年歲月更迭,木雕神像行業如今碩果僅存,其中,位於新埗頭街的「大昌佛像雕刻木器」三代匠人薪火相傳,當今傳承人曾德衡和曾德榮兄弟堅守匠心,推動「木雕.澳門神像雕刻」先後於2008年及2017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使這項工藝傳承歷久彌新。

 

從民間習俗到宗教信仰

神像雕刻作為民間傳統工藝,其分類為民間習俗和宗教信仰。昔日,大多數漁民常年以天為蓋,以船為家,且識字者不多,便以不同大小形狀的「家神」代表列祖列宗,又或安放神牌、神像祈求平安,觀音、天后、關帝等均是庇佑漁民出海的「大神」。

曾德衡指出,製作這些雕像時,在技藝和成本上須考慮漁民的經濟負擔。「20世紀20〜30年代漁業興盛,且漁民有慣例,兩三年要翻新神像,所以整個雕刻行業可謂興盛一時,僅在新埗頭街就有十多家神像店。但是技藝越高,涉及的資源、人力成本也較大,所以雕像沒有做得太細緻。」

過去,澳門神像雕刻行業以漁民為主要客群,因此所製作的雕像多為代表仙人的小木偶,以及各種庇佑出海的神像。
過去,澳門神像雕刻行業以漁民為主要客群,因此所製作的雕像多為代表仙人的小木偶,以及各種庇佑出海的神像。

隨着澳門經濟轉型,漁業式微,不少神像店因經營困難而相繼結業,「大昌佛像雕刻木器」的經營方向,也隨時代演變,從民間信仰轉向以佛教、道教雕像為主,學問亦有所不同。曾德衡說:「雕刻上因應不同地方各有特色,例如浙江、上海、寧波的佛像腰部較長、膝較窄,台灣、福建的又有不同形態,緬甸佛像多是單尊,整體比例是等邊三角形⋯⋯」

將一塊木頭與觀賞價值、藝術價值融為一體,考驗着師傅的本領。                     ——  曾德衡
將一塊木頭與觀賞價值、藝術價值融為一體,考驗着師傅的本領。 —— 曾德衡

 

以形寫神的神像雕刻

「大昌佛像雕刻木器」對於宗教雕像的摸索和鑽研,也推動澳門神像雕刻的技藝更為精湛,皆因各類雕刻之中,對宗教雕像的要求格外高,從設計、選材、雕刻、拼接、打磨、做底、貼金箔和上彩等步驟,每個環節都需要師傅精雕細琢。此外,佛像三庭講求飽滿圓潤,入定講求整體神韻,打坐姿勢講求拔背含胸,其精妙在於整體呈現出「慈悲莊嚴」的感覺,也考驗着師傅的本領。「木頭雖是死物,但宗教雕像可讓人心靈平靜,大的雕像更容易產生震懾感覺,令人油然而生敬畏之心。」

曾德衡指出,神像雕刻除了採用傳統的「整木雕刻法」製作,在特定情況下也會採用寧波技術「接木法」。他遂拿出佛像拆件講解:「有些名貴木材,由於體積不是很大,師傅在雕刻前,把整塊木頭除皮除芯,最後所剩的部份已不多,便需要逐塊拼接。浙江寧波漆器打磨、雕刻遠近馳名,買家也多為達官貴人。『接木法』有着嚴格的技術要求,尤其是在打磨和接駁過程,難以保證木不會收縮;此外,木頭是纖維組織,內有木芯容易吸取濕汽,所以需要鑽孔,也要講求每個組件之間紋理相符。因工序繁瑣,故此成本也較高。」

曾德衡從寧波繼承了工序繁瑣的「接木法」,是木雕中較高規格的手藝。
曾德衡從寧波繼承了工序繁瑣的「接木法」,是木雕中較高規格的手藝。

 

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木雕.澳門神像雕刻」獲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澳門首次獨立申報的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這項百年工藝得以呈現於大眾眼前。

曾德衡憶述,對於申請非遺,國家有統一標準,需要政府部門做調查、資料整理、考證、監管才能上報,並且需要花費時間拍攝記錄片、每年提交報告。「當年澳門博物館工作人員時常來到店内,和我們溝通、搜集資料,逐步推動這項技藝申請非遺。得悉成功申請時,我們也十分高興,及後做了許多宣傳,如擺展覽攤位、出版書籍、接受媒體訪問等,直到最近,他們又重新拍攝記錄片,以不同的方式傳承這項文化遺產。」

木雕澳門神像雕刻於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木雕澳門神像雕刻於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時至今天,「木雕――神像雕刻」在澳門僅存兩家店號。對於技藝的傳承,曾德衡有感坊間對傳承經常視為「師傅教徒弟」,事實上隨着社會發展,單學一門技藝難以維持生活,不少地方的行業發展已從「師徒制」走向規模化、市場化,或是利用仿形機製作,從多方面滿足市場所需。另一方面,也要視乎求學者的天賦、耐性、發展空間等綜合因素。「在内地,市場大,人才也更多,從榫卯到做佛座,你會發現分工有多細,是需要一群人去做。而澳門規模還是比較小,手藝傳承需講求興趣,持之以恆地做,才會有成果。」

店內掛有製作大型佛像的圖片介紹
店內掛有製作大型佛像的圖片介紹

 

神像雕刻的經營之道

「大昌佛像雕刻木器」作為三代澳門老字號,從老一輩以製作民間信仰和神像為主,到曾德衡、曾德榮這一代,以孜孜不倦、敢於創新的思維前往不同地方學習,專心鑽研,摸索轉型方向,打下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為進一步拓展業務,他們考究過不同地方的工藝,以宗教雕像為市場目標,為大大小小的廟宇提供雕像製作、修復服務。「上一代是打開門口等生意,我覺得這樣有些被動,始終客源有限,於是我們便聘請師傅,主動走出去接洽。事實上,我們早期也很艱難,拿着樣板奔走四方,從以前用斧頭刀鑿做小雕像,到用電鑽、電鋸做大佛,一步一步慢慢走到今天。」

隨着時代轉變,曾德衡、曾德榮積累半生經驗技藝,成為這項工藝的傳承人,並於行業式微時另闢經營之道。坐落於溫哥華觀音寺的千佛繞毗盧佛像、香港妙法寺大佛均出自其團隊之手。由「大昌佛像雕刻木器」製作的一尊尊佛像走向世界各地,也讓澳門歷史文化的獨特工藝延續不朽。

澳門神像雕刻與民間信仰關聯緊密,是本地歷史文化的重要體現。                 —— 曾德榮
澳門神像雕刻與民間信仰關聯緊密,是本地歷史文化的重要體現。 —— 曾德榮

 

三寶佛  華嚴三聖  西方三聖

三寶佛是每間大廟常見的佛像,「三寳」就是三世如來,代表現在、過去和未來,即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另有修智慧的華嚴三聖,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毗盧遮那佛,以及西方三聖:觀音菩薩、阿彌陀佛和大勢至菩薩,是澳門主流供奉的佛像。

華嚴三聖
華嚴三聖
西方三聖
西方三聖
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

觀音是我國民間信仰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着大慈悲。不同的文獻對千手觀音的造型記載有所不同,但大同小異。製作上相對複雜,尺寸必須精準計算手部的位置,一層一層地套榫,再作雕刻。圖中所示是以廈門南普陀寺千手觀音為原型。

 

以「脫胎漆工藝」製作的睡佛
以「脫胎漆工藝」製作的睡佛

神像雕刻除了木雕方式,也有利用「脫胎漆工藝」製作,其精良在於內裡空心,因此較輕身,且保存時間長,但需要揼泥、棉花、裱漆、打磨等,工序十分繁瑣,成本高,因此這種工藝現時已不多見。

 

佛座、背光

部份佛像完成後,仍要配上佛座、「背光」。
部份佛像完成後,仍要配上佛座、「背光」。

部份佛像完成後,仍要配上佛座、「背光」。佛座又稱「蓮花座」,傳承做法上,佛座分為「單縮腰蓮花座」和「雙縮腰蓮花座」,佛像的高度和蓮花座的高度需一致。「背光」則是佛像頭部背後的配件,代表着聖人的光環,比例上倘若佛身約一尺高,佛像的總高度連「背光」需是三尺,是為一般廟宇的做法。

 

文:白慶之 圖:陳偉揚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