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賣藝也武也文 講古先生走上電台
澳門雜誌
149期
  • 街頭賣藝也武也文 講古先生走上電台

  • 昔日娛樂不多,每有猴戲,都會吸引到街坊小孩圍觀。(網絡圖片)

  • 舊日三盞燈的賣武場面,圍觀者眾。(網絡圖片)

  • 賣武者表演過後,便會上演「街頭賣藥」。(李超宏攝)

  • 年輕時的李我(網絡圖片)

  • 綠村電台實地直播吳陳比武(網絡圖片)

  • 梁送風所演譯的諧劇及劇中角色,廣受聽眾歡迎和深入民心,此圖是他於2016年出席「空中傳聲卅三載──播音藝術家梁送風」展覽開幕儀式時攝。(文化局)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街頭賣藝也武也文 講古先生走上電台
街頭賣藝也武也文 講古先生走上電台

街頭賣藝,是古老的謀生方法。藝人以歌唱、舞蹈、說書、雜技、武術等形式的表演,博取觀眾的賞錢或購買其商品。

賣藝人有唱獨腳戲的,也有多人合演的;有遊走各區各地的,也有聚於固定場地的。經常聚集各式賣藝的地方,古稱瓦市或瓦舍,近世廣東坊間稱之為「榕樹頭」、「大笪地」,夜後熱鬧者叫平民夜總會,即內地及台灣所稱之夜市。

 

沐猴而冠逗趣討賞

往日澳門也有「大笪地」,於不同年代出現於各區曠地,如下環河邊新街、蓮溪廟、康公廟、三盞燈、司打口、雀仔園、爛鬼樓、南灣等處。在「大笪地」賣藝者形式多樣,有唱粵曲、南音、流行曲,耍雜技、講古、賣武、耍猴戲,還有看相占卜、魔術等,更有一些飲食攤檔,是居民消閒的去處。

街頭賣藝中的猴戲(耍猴,註),早在唐朝已有出現,發源於今河南省新野縣。藝人訓練猴子模仿人類動作,表演時讓猴子穿上彩衣,做出打跟斗、鑽火圈、玩球、走鋼線、踩單車、騎羊騎狗、吸香煙等人類行為。

晚清滿族詩人富察敦崇所著《燕京歲時記》有描述:「耍猴兒者,木箱之內藏有羽帽烏紗,猴手自啟箱,戴而坐之,儼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揚可聽。古稱沐猴而冠,殆指此也。」

當圍觀者被猴子之有趣動作逗得鼓掌大笑時,猴子就會依主人指令,把官帽摘下,倒捧在手上,向觀眾打躬作揖討賞。

昔日娛樂不多,每有猴戲,都會吸引到街坊小孩圍觀。(網絡圖片)
昔日娛樂不多,每有猴戲,都會吸引到街坊小孩圍觀。(網絡圖片)

 

武師賣藥拳拳到肉

武術表演,粵俗稱「賣武」。賣武者通常由一武術師傅帶着幾名徒弟,抬來兵器架、兵器箱,豎起其武館醫館旌旗作背景,先敲響鑼鼓吸引觀眾,師徒如唱雙簧,一唱一和作開場白,然後表演武術套路,有個人表演拳術、兩三人的拳腳兵器對拆,有時特意「拳拳到肉,啪啪有聲」;更有胸背碎大石、尖槍鎖喉、汽車過腹等硬氣功表演。然後是「正本戲」上演――賣藥。

武師推銷跌打膏丹丸散時雖或有誇張言辭,但練武者常遭拳腳棍棒所傷,故多有兼學跌打治理與藥物製造方法,浸淫較深者更成為跌打醫師,因而以表演武術來推銷跌打藥,確有說服力。一般人也難免跌撞之傷,從事體力勞動者筋骨勞損屬常事,賣武時,自有不少人買藥備用,甚至有當場求治者。

舊日三盞燈的賣武場面,圍觀者眾。(網絡圖片)
舊日三盞燈的賣武場面,圍觀者眾。(網絡圖片)
賣武者表演過後,便會上演「街頭賣藥」。(李超宏攝)
賣武者表演過後,便會上演「街頭賣藥」。(李超宏攝)

 

講古先生能言善演

耍猴賣武均先敲響鑼鼓吸引人們圍觀,講古先生卻無須那種陣仗,僅由助手或家人先準備好一盞火水燈或大光燈,十來張小板凳,佈好場地格局。到場上已有不少人「擔凳仔,霸頭位,聽古仔」了,講古先生斯斯然走來,他不帶許多東西,僅是自用的一壺茶,一個茶杯,還有一把摺扇當作萬能道具,或再帶幾本書備查。

當場上聚有二三十人,講古先生就會開講。所講的故事多取自古典文學如《西廂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民間傳奇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岳飛傳》、《七俠五義》等等,有文有武。

葡萄牙當代女作家安娜.瑪麗婭.阿馬羅在澳門文化局出版的《文化雜誌》中文版第七、八期合刊發表的《講述故事的人――澳門中國口述文學》(蘇勤譯)有這樣的描述:

「灼熱的夏日夜晚,人們常常走到南灣海邊昏暗的燈光下乘凉。來自海面的微風往往並不淸凉,猶如狹小不透風的房屋裡的吊扇吹出來的熱風一樣。那裡的小商販隨處可見,有的是賣麵條的,有的是賣水果的,有的是賣茶水的,有的是醬油舖,更多的則是各種各樣的雜貨攤。但是唯有那位講故事的老人才是人羣注目的中心。他坐在竹子躺椅上,手裡拿着一把上面畫着兩隻在牡丹花上面飛舞的蝴蝶的黑色大紙扇。灰白稀疏的鬍鬚,枯瘦的雙手以及佈滿臉龐的皺紋足以說明他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

「這位老人講述故事時,雙手揮舞,動作時緊時慢,有時好像和誰擁抱似的,有時好像又把誰推出似的,眞是一雙演員的手,詩人的手,文人的手,也是一雙苦行僧的手。

「我們在那裡盤腿席地而坐,傾聽這位老人講述使人入迷的古老中國的傳說、歷史故事和鬼的故事。他也講述那些可能由他憑空想像出來的故事。」

講古先生記憶力強,能言善道,嗓音洪亮,音調抑揚頓挫,徐疾有致,沒有擴音器,沒有回音板,但在場的一百幾十人,人人聽得清楚。他非一本正經地「依書直說」,而會加上一些身體語言,再用那把摺扇擬人擬物擬景,把聽眾引入故事中,又在適當時候「加花」,提吊聽眾胃口。到聽眾興趣來了,等着聽下文時,講古先生說是講到口乾,要喝口茶,助手順勢向聽眾收板凳費,也賣些話梅、橄欖之類口果,這就是他講古的報酬了。

 

方榮講古因果有報

古老的講古行業,在抗戰勝利後有極大的發展與轉變。當時,廣州的民用無線電廣播事業蓬勃,有十多個商業性電台,這些電台除了播放粵曲、粵劇、時代曲,就是講古。於是,講古先生有了新的謀生途徑,也有了新的、更為廣闊的舞台。

有多少講古先生從榕樹頭走上電台,不得而知,但知一位叫方榮。他初在廣州電台講古,後來被羅致到香港。筆者初到香港工作,在一家飲食店當小工,店裡裝有按月收費的「麗的呼聲」收音機,整天開着,其中就有方榮的講古節目,聽說他確是廣州榕樹頭出身,所以其講古風格帶有「榕樹頭風味」。方榮專講通俗小說如「七俠五義」、「濟公傳」,尤以講濟公的儆惡懲奸濟貧助弱最深入人心。方榮講古有兩大特色,一是常會在講述途中突然停下幾秒,一聲不響。這個「dead air」本是廣播大忌,方榮卻故意為之,利用這幾秒時間,讓聽眾消化他所講、發揮想像力、靜心期待他講下去。另一特色是喜歡講因果,每一回都以「因果裡頭有句:……」作結,下一回又以「上回個段因果講到……」開始。因此坊間出現一句歇後語:「方榮講古──因果有報」。 

 

李我首創天空小說

談電台講古舊事,當然不能少了李我。他於1946年在廣州加入風行電台,不「講古」而「講今」。他不講古典名著、傳奇小說等古舊的他人作品,而創出「天空小說」之名,講自己創作,當今社會的恩怨情仇、悲歡離合故事。

當年,李我才24歲,但社會閱歷相當豐富,且富傳奇性。他曾隨著名電影導演湯曉丹學編劇、向著名粵劇編劇家唐滌生偷師,曾演粵劇粵曲,有一定的編演功底,豐富的經歷成為小說素材,讓他編寫「天空小說」時得心應手。這些故事貼近聽眾的現實生活,容易引起興趣與共鳴,乃得一炮而紅,其一人扮演八個角色的聲演響遍粵港澳,並且帶起講古新風,被尊為「天空小說」鼻祖。

李我1949年到香港後,一度是香港麗的呼聲電台、澳門綠村電台初創時期的台柱,後來是澳門綠邨商業廣播電台、香港商業廣播電台的開台功臣,然後長期在商台講古。他有幾十部「天空小說」被改編為電影,自己粉墨登場的也有十多部,後來加入電視台,在「香港八X」系列劇集扮演的覺悟因,深入人心。李我實是粵港澳三地,電台、電影、電視三界的傳奇人物。

年輕時的李我(網絡圖片)
年輕時的李我(網絡圖片)

 

本地講古先生梁送風

澳門的商營廣播電台事業起步稍晚,1952年才由政商名人羅保創辦綠村電台。試播期間,李我曾加盟,但很快就離開了,同來的在廣州風行電台已有名聲的蔣聲、傅詩敏夫婦留在綠村,蔣聲講述倫理小說,傅詩敏主持兒童節目。

初創的綠村,除了外來的「名嘴」加盟,也有一位本地講古先生,他是梁送風。梁送風本是香港居民,但他的廣播事業卻在澳門發展,亦定居澳門,為澳門的廣播事業服務三十多年。

梁送風少年時期在香港,經常收聽麗的呼聲播放鄧寄塵的諧劇,並模仿鄧寄塵一人扮演九個角色的口技,自學有成。綠村電台創辦時,他以自創聲演諧劇投考獲取錄,即來澳開始播音生涯,當年他才19歲。

梁送風在綠村,初時像鄧寄塵那樣,編寫社會百態的諧劇,聲演多種人物,大受歡迎。到1954年,吳公儀與陳克夫在新花園舉行慈善比武,梁送風受命主持首次現場直播。這場比武雖僅是兩個回合的平手,卻掀起長達幾十年的武俠文化潮,報章競相刊登武俠小說,電影界爭拍武俠片,梁送風也轉而講武俠小說,其後又講《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當代名著《雷雨》、文藝小說、世界名著、半夜怪談等,題材廣泛。梁送風於1985年退出廣播界,在綠村服務長達33年。

綠村電台實地直播吳陳比武(網絡圖片)
綠村電台實地直播吳陳比武(網絡圖片)

由1950年代初到1960年代中,收聽電台廣播是粵港澳居民一大消閒活動,追聽天空小說者眾。當時的港澳,還不是家家有收音機,不少人就到有收音機的鄰居、店舖外去聽,涼茶舖、咖啡室也以收聽天空小說作招徠,人們以一毛錢買杯涼茶、兩三毛錢買杯咖啡,在此消磨一兩個小時。

講古先生走上電台以後幾十年,由獨腳戲發展到多人合演的廣播劇,湧現大批出色播音員,於此不贅。

社會不斷發展進步,人們有更多消閒娛樂方式,也有更多渠道欣賞到各種民間技藝,而教育、經濟發展也讓人們有更多就業機會,街頭賣藝在澳門已基本消失,「大笪地」、夜市也有了新的內容。

梁送風所演譯的諧劇及劇中角色,廣受聽眾歡迎和深入民心,此圖是他於2016年出席「空中傳聲卅三載──播音藝術家梁送風」展覽開幕儀式時攝。(文化局)
梁送風所演譯的諧劇及劇中角色,廣受聽眾歡迎和深入民心,此圖是他於2016年出席「空中傳聲卅三載──播音藝術家梁送風」展覽開幕儀式時攝。(文化局)

 

註:在粵港澳地區表演猴戲的都來自外省,而粵俗稱外省人為「外江佬」,因此稱猴戲為「外江佬舞馬騮」。

 

作者介紹

陳思國

資深傳媒工作者。60年來筆耕不斷,作品體裁多樣,題材廣泛,風格多變,散見港澳報紙雜誌。

 

插圖畫家介紹

陸曦

澳門出生美術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現屆澳門美術協會會長、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參加歷年澳門美術作品聯展,曾在澳門、香港舉辦《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在葡萄牙舉辦《陸昌、陸曦、吳衛堅美術作品展》,是大型系列電視紀錄片《鏡海歸帆圖》中百米畫卷的作者及總監製。

 

文:陳思國   題頭畫:陸曦   圖:賓尼、資料圖片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