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不朽之路》與葡文讀者一同認識李白
澳門雜誌
148期
  • 我希望能呈現一部盡可能接近李白詩句、坦率地挖掘詩人生活中,與詩句相關方面的作品。 —— 施偉賢

  • 為增添葡文讀者對唐代的認識,書內特別加入多幅古詩古畫。

  • 李白的唐詩會以中葡雙語顯示,並加入背景、語境等葡文解釋。

  • 施偉賢表示,此書試圖重現昔日唐代獨特的情節,與讀者一同探尋詩人李白的生活。

  • 要與一般讀者一同體會一首詩的意義,必須將詩作置於其背景下去閱讀,不僅是在歷史和地理的層面,更重要的是詩人當時身處的環境、感受和思想,究竟是甚麼促使作者寫作......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我希望能呈現一部盡可能接近李白詩句、坦率地挖掘詩人生活中,與詩句相關方面的作品。       ——  施偉賢
我希望能呈現一部盡可能接近李白詩句、坦率地挖掘詩人生活中,與詩句相關方面的作品。 —— 施偉賢

《李白──不朽之路》(葡文版)結合了中國著名詩人李白的生平和作品,希望藉此為中文和葡文兩個文學世界的連繫多牽一線。

 

重現李白的詩意

施偉賢(Antonio da Amada Izidro)的著作《李白──不朽之路》於今年3月在澳門出版,當中選譯了李白的一些重要詩歌,配合所選的詩歌,敍述了這位中國古代詩人的生平。他認為,將更多中國的詩歌作品翻譯成葡萄牙語出版,有助於培養葡文讀者對中國詩歌的興趣。

施偉賢在接受《澳門》雜誌採訪時表示,從事各種外語翻譯的華人數量非常多,因此,中文的讀者可以接觸到大量的外文作品,但直至目前,將中國文學作品,尤其詩歌翻譯成葡萄牙語出版的渠道仍然有限。

他構思這本譯作是以一般讀者為對象,而不是學術性的著作,因此,更重視重現所選譯詩歌的語境,「要與一般讀者一同體會一首詩的意義,必須將詩作置於其背景下去閱讀,不僅是在歷史和地理的層面,更重要的是詩人當時身處的環境、感受和思想,究竟是甚麼促使作者寫作?要表達的也許是個人的志業;退隱山林的願望、友誼和惜別、歷史名勝與戰爭的感嘆、自然之美與人生的短暫……」  

「這本書試圖重現李白詩中那些獨特的情節,與讀者一同感受和融入詩人李白的生活。」他希望能呈現一部「盡可能接近李白詩句、坦率地挖掘詩人生活中與詩句相關方面的作品」。

為增添葡文讀者對唐代的認識,書內特別加入多幅古詩古畫。
為增添葡文讀者對唐代的認識,書內特別加入多幅古詩古畫。

 

力臻「語言美」

施偉賢翻譯此作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首先,選定要翻譯的詩歌,然後搜集相關的資料,包括歷史和背景;第二階段以「逐字逐句直譯,逐句表達」的方式翻譯詩篇,選取好要加入的相關材料。第三階段,在不失原意的前提下,以葡文重寫所有內容。他形容這個階段,是根據搜集到的資料和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試着感受詩人的情感,然後以接近葡文詩歌的方式重寫一次。搜集和選輯好材料後,翻譯的工作大概花了一年時間。

施偉賢指出,翻譯工作追求信、達、雅。把古文詩歌翻譯為葡文的挑戰,在於兼顧意義上的傳真,以及文字、韻律上的美感:「每一個民族的語言,在運用的過程中,透過作者的個人風格都能顯示出美感,是『語言美』,也是翻譯工作最困難的部份。舉個例子,要用文字準確地描述出玫瑰花的香味,你說可能嗎?但古往今來,卻有不少文學家用獨特而充滿色彩的文字,描寫出心目中的甜美花香。中國舊體詩的美感,很多時在於借景抒情,除了要準確掌握作者在詩中所用的字詞,還要注意揣摩作者落筆時的情感、內心世界、作者所表達的意思,然後在這個框架內翻譯成目標語文,既不能違背作者的意思,也要盡量給讀者在閱讀時感受到『語言美』。」

李白的唐詩會以中葡雙語顯示,並加入背景、語境等葡文解釋。
李白的唐詩會以中葡雙語顯示,並加入背景、語境等葡文解釋。

 

帶讀者踏上詩仙足跡

被問及為何會選擇李白的詩作為撰寫第一本作品的內容,施偉賢表示,在芸芸唐代詩人之中,他認為李白是最具傳奇色彩,作品也是最有影響力的一位。「他的生平跌宕起伏,筆下的題材非常豐富:有充滿神秘色彩的神話,有浪漫的田園風光,時而豪放,時而傷感,充滿原創性和獨特的個性。」

李白在少年時代就離開故鄉踏上漫遊之路,「江行幾千里,海月十五圓」,到過渝州、長安、成都、南陽、隨州等地方,盤點不盡。雖然當時他所見的景物,至今已經歷千多年的變化,但一些名山大川依然矗立,不少地方留下了他的足跡,當中一些地方更為紀念他而修建了博物館,收藏了豐富的文物和資料。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施偉賢亦到了其中幾個重要的地方,親身感受詩人筆下的氣象。

「為這本譯作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對李白的認識又再加深了一些,雖然遠不足以說真正理解李白的精神氣韻,但將他生平的故事和詩歌對照閱讀,對他在作品表達的情感又多了一重體會。」施偉賢說:「希望一些對中國詩歌有興趣的葡文讀者,也可以在這本著作中找到同樣的樂趣。」

施偉賢表示,此書試圖重現昔日唐代獨特的情節,與讀者一同探尋詩人李白的生活。
施偉賢表示,此書試圖重現昔日唐代獨特的情節,與讀者一同探尋詩人李白的生活。

 

中葡詩人的氣概

李白在中國詩壇的地位,可能會讓葡文讀者聯想起賈梅士,兩者之間有無相近的地方?施偉賢指出,兩人的坎坷經歷的確可以相提並論,兩人都在早年已表現出文學的才華,都曾獲君王賞識而出仕,也曾被放逐;兩人都遊歷四方,晚年也經歷國家盛極而衰的環境。在文學史上,兩人對本國的文學發展都有重大的影響,然而,在創作道路上兩者有很大的不同。賈梅士創作的眾多作品中,以史詩《葡國魂》最為聞名,歌頌葡萄牙十六世紀透過航海事業建立帝國的榮耀;李白傳世的詩,更多的是遊歷各地期間,借山川景物抒懷寄意,細述人生歷煉的浪漫詩歌。

施偉賢舉例:李白失意仕途,晚年再經歷安史之亂,自知大限將至而寫的《臨路歌》,雖然嘆息「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卻也自信「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而眼見國家戰敗而被吞併,賈梅士在重病中給朋友寫的信,表達了對國家敗亡的哀傷:「最後,我的生命將盡,人們會看到我是如此熱愛我的國家:我不僅滿足於死在故里,更樂於和她同往。」(Enfim acabarei a vida e verao todos que fui tao afeicoado a minha Patria que nao so me contentei de morrer nela, mas com ela)

在書中,施偉賢最喜歡的是「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烟霞。」這一段形容詩人在一個幻影繽紛的夢境中驚醒,觸目所及就只有身邊的枕席,頓悉世間一切繁華享樂,都不過夢境一場。李白仕途遭受挫折寫出多首「記夢詩」、「遊仙詩」,施偉賢比較喜歡詩人借夢境和現實之間的對比,表達出對人生的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施偉賢退休前任職新聞局,曾擔任主管及顧問翻譯等不同的職務,對新聞和公文的翻譯工作經驗豐富。他憶述,多年前一次為訪澳的葡萄牙總統擔任翻譯,過程中接觸到一些中文詩句的翻譯,讓他對中文詩詞產生興趣。離開工作崗位後,偶然還會替朋友做一些翻譯的工作,但主要翻譯的內容大多數是事務性質,他形容,退休後偶爾幹一些跟本行有關的事,有助維持腦筋靈活,漸漸,也就喚醒了埋藏在心裡十多年前的願望:接受詩仙李白的挑戰。

要與一般讀者一同體會一首詩的意義,必須將詩作置於其背景下去閱讀,不僅是在歷史和地理的層面,更重要的是詩人當時身處的環境、感受和思想,究竟是甚麼促使作者寫作......
要與一般讀者一同體會一首詩的意義,必須將詩作置於其背景下去閱讀,不僅是在歷史和地理的層面,更重要的是詩人當時身處的環境、感受和思想,究竟是甚麼促使作者寫作......

 

文:平崗  圖:宋楚珊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