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師生葡文譯《聊齋》
澳門雜誌
148期
  • (左)姚京明 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右)張夢瑤 澳門大學博士生

  • 葡文版《聊齋志異》,從原著中挑選了60個故事進行釋譯。

  • 該通俗時要通俗,該文雅時要文雅,我經常跟學生說,翻譯過程中,最難便是把握這個『度』。 —— 姚京明

  • 《聊齋志異》有很多廣為人知的故事,當中的〈聶小倩〉便曾改編成電影、電視劇集、動漫等作品。

  • 在文學的世界裡,是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反而要求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可以說,文學將我從『二元論』的世界解放出來。 —— 張夢瑤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左)姚京明  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右)張夢瑤  澳門大學博士生
(左)姚京明 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右)張夢瑤 澳門大學博士生

文學的魅力在於可跨越時空和地域。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所著的《聊齋志異》,既是中國古典奇幻文學的經典,也是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涉及政治、文化、衣食住行、禮儀習俗等大小事。

至今,書中的〈聶小倩〉、〈畫皮〉等故事,因常被改編成舞台劇、電視劇、電影而廣為人知,更先後被翻譯成30多種外國文字。

為了讓葡語讀者也能暢讀「聊齋」故事,澳門大學人文學院葡文系師生便花了3年時間,把這部經典著作翻譯成葡文版本,現已於巴西出版。

葡文版《聊齋志異》,從原著中挑選了60個故事進行釋譯。
葡文版《聊齋志異》,從原著中挑選了60個故事進行釋譯。

 

兩種語言碰撞出火花

葡文《聊齋志異》由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姚京明主持,葡文系導師Ana Cardoso、博士生張夢瑤及多位碩士生歷經3年翻譯完成。姚京明介紹,雖然呈現的方式不太一樣,但在葡萄牙等國家也有許多關於鬼怪、鬼魂、吸血鬼的故事。由於他們對中國的詭異奇幻故事比較陌生,所以決定把《聊齋志異》翻譯成葡文,讓葡語系國家讀者有一個瞭解我國奇幻文學的途徑。而選擇在巴西出版,是因為當地的人口較多,能快速吸引到大批讀者的注意。

「譯者要將中文翻譯成地道的葡文,最大的困難是擺脫中文的慣性思維,這是我們學習外語的人,須終身極力擺脫的事。」姚京明熱愛,並一直堅持以中文及葡文進行文學創作,他承認,雖然很多時候都會用上中文的慣性思維創作,但中葡兩種語言會在腦海中交織碰撞,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可以為其創作帶來靈感和火花,不會感到困擾。

姚京明既具翻譯家的嚴謹,又有詩人的浪漫,十分追求語言的美感。至於如何平衡譯本的準確性和文學性,他認為,《聊齋志異》的故事性很強,翻譯這類作品與翻譯詩歌不一樣,首先要忠實保持原文的故事性,其次是盡量提高它的文學性。

文學性主要體現在用詞。他指出,用詞要貼合原著的文學風格,要根據角色的身份及角色所處的社會環境進行翻譯。比如兩個農民之間的對話,就不能翻譯成兩個書生的口吻。「該通俗時要通俗,該文雅時要文雅,我經常跟學生說,翻譯過程中,最難便是把握這個『度』。」

該通俗時要通俗,該文雅時要文雅,我經常跟學生說,翻譯過程中,最難便是把握這個『度』。         ——  姚京明
該通俗時要通俗,該文雅時要文雅,我經常跟學生說,翻譯過程中,最難便是把握這個『度』。 —— 姚京明

 

冀離奇故事吸引讀者

「信達雅」一直被奉為翻譯的金科玉律,「信」即不背離原文,「達」指的是連貫性,「雅」則是更高層次的潤飾加藻。在這次翻譯《聊齋志異》的過程中,姚京明也以此原則指導學生,希望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盡量把譯文做到「雅」,而這一點對母語是中文的譯者而言,確實是個大挑戰。

為了保證譯出來的故事夠地道,參與翻譯的學生會先將稿件交給導師Ana Cardoso審閱。由於她的母語是葡文,又精通中文,所以能從讀者的角度,指導學生對譯文進行修改和潤飾,把譯文完美地呈現出來。

姚京明和學生張夢瑤均認為,Ana Cardoso對整個翻譯團隊的幫助特別大。張夢瑤舉例,如果將「王母娘娘的蟠桃園」簡單地譯作「天上的花園」,讀者可能不明白其中的典故。在Ana Cardoso的建議下,團隊將「蟠桃」的含義翻譯出來。「Ana Cardoso會與學生探討譯文中的某些細節,是留還是刪,如果要保留,便會透過注釋,保留其文化意涵。」

翻譯團隊希望通過白話文的表達方式,提高葡語系讀者對《聊齋志異》的興趣。為了不增加讀者的閱讀負擔,譯者先將蒲松齡原著中的文言文消化成現代漢語,再以白話文的形式,將書中詭異離奇的故事情節,譯成通俗易懂的葡文版本。

《聊齋志異》長期受到國外漢學愛好者的關注,在英美等國有許多不同的翻譯版本,這些譯本各具特色,亦成為團隊的重要參考。張夢瑤說:「在我們翻譯過程中,如碰到難以理解的地方,比如出現了一個非常具有中國文化色彩的詞彙,就可以借鑑英文版本的處理方式。」

《聊齋志異》有很多廣為人知的故事,當中的〈聶小倩〉便曾改編成電影、電視劇集、動漫等作品。
《聊齋志異》有很多廣為人知的故事,當中的〈聶小倩〉便曾改編成電影、電視劇集、動漫等作品。

 

文學架橋助中葡交流

原著《聊齋志異》有近500篇故事,長短不一,團隊選擇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文版本內的故事為參考,從中挑選了60個故事作翻譯,按照中文的原文字數平均分給5位譯者,最終的譯作近15萬字。

張夢瑤認為,中國文學就像萬花筒一樣豐富多彩,外國讀者可能比較熟悉《西遊記》、《紅樓夢》等著作,而《聊齋志異》則可向他們介紹中國「雜談」類作品的魅力,有助展示中國文學的多面性。

姚京明一直鼓勵學生用中文及葡文創作文學,在剛過去的學期,學院便開設了文學翻譯和創意寫作兩門課程。他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種詩意的東西在沉睡,一旦把它喚醒,便能用創意思維看待身邊的事物,用新鮮的角度組合文字,為人帶來驚喜。

在姚京明的鼓勵下,張夢瑤也開始嘗試詩歌創作,「修讀博士學位前,我是語言學專業的。語言學十分講究對與錯,但跟隨姚教授學習後,我開始深入閱讀文學作品,嘗試進行文學創作。在文學的世界裡,是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反而要求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可以說,文學將我從『二元論』的世界解放出來。」

在文學的世界裡,是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反而要求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可以說,文學將我從『二元論』的世界解放出來。       ——  張夢瑤
在文學的世界裡,是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反而要求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可以說,文學將我從『二元論』的世界解放出來。 —— 張夢瑤

澳門出品的文學創作,就如城市的特徵,也表現出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現象,豐富多元的創作素材,猶如一座礦脈,待創作者去挖掘。在這座城市裡,除了有人積極用中文、葡文進行創作,也有土生葡人用土生葡語講述自己的故事。

澳門大學葡文系作為雙語人才培養的要地,一直肩負着重要的使命,學生的能力亦獲得外界的認可。姚京明說:「作為一位老師,我感到特別欣慰,因為我們的學生越來越好,他們正慢慢地開花結果。」

作為「中葡雙語教學暨培訓中心」的主任,姚京明希望把有志從事文學創作及文學翻譯的學生團結起來,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把更多中國優秀經典文學翻譯為葡文。另一方面,他亦希望把更多的葡語國家文學作品翻譯成中文,助力澳門發揮中葡平台的優勢,高效促進中葡文化交流。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