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澳門軍事防禦建築
澳門雜誌
146期
  • 二十世紀澳門軍事防禦建築

  • 松山軍用隧道(B組),部份貫通炮堡和當時用作駐兵的營房。

  • 松山軍用隧道(A組)現已對外開放,是熱門的旅遊設施。

  • 西望洋山內的碉堡(呂澤強攝)

  • 青洲山仍保留着多個軍事建築

  • 望廈山的碉堡以方盒形為主

  • 路環砲台山的碉堡(呂澤強攝)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二十世紀澳門軍事防禦建築
二十世紀澳門軍事防禦建築

關於澳門歷史上的軍事防禦工事,筆者在《澳門》雜誌先後撰寫過三篇文章,將17至19世紀澳門炮台的發展與特色、其與歐洲軍事建築、澳門城市發展、中國近代歷史的關係作詳細介紹。

由於歷史原因,澳門除了擁有19世紀及以前的西式炮台,亦留存着較完整的20世紀軍事防禦設施,筆者今期將介紹這些甚少被研究的軍事建築。

大量建造現代堡壘

正如筆者在介紹17世紀澳門炮台的設計時提到,軍事防禦工事的設計,很大程度受到戰爭武器及攻防戰術發展的影響。19世紀及以前的炮台,使用的是火炮(前膛炮)及後來的現代炮(後膛炮),其防禦考慮主要是針對從海上及陸地的進攻。然而,在20世紀,尤其是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戰爭的情況與19世紀有明顯的不同,戰事進入海、陸、空的立體模式,只考慮海岸線及陸地防禦的設計變得不合時宜;在武器方面,射程更遠、更精準的炮及專用作防空的高射炮開始在戰爭中使用,士兵使用的步槍,由手動發展至半自動再到後來的全自動,大大增加了槍械的發射量與頻密程度;鋼筋混凝土的大量使用,也增加防禦建築的堅固性;加上無線電設備及後來的電話通訊,都改變了防禦設施的空間佈局與設計。

20世紀的軍事防禦系統不再以炮台為主要建築形式,轉而採用分散式的小型堡壘及軍事隧道,以點串連成線的防禦模式,其中,1930年代起建成的法國馬奇諾防線(Maginot Line)就是最具代表性及影響力的防禦系統。

松山軍用隧道(B組),部份貫通炮堡和當時用作駐兵的營房。
松山軍用隧道(B組),部份貫通炮堡和當時用作駐兵的營房。

澳門20世紀的軍事防禦,一方面繼續使用19世紀及以前建造的炮台及軍營,並在原有的炮台增建現代式的堡壘:大炮台、東望洋炮台、望廈炮台、聖地牙哥炮台、氹仔炮台及路環炮壘都有這樣的增建;另一方面,在澳門半島、氹仔及路環均建造新的防禦工事,由葡萄牙軍事工程部的工程師設計,結合20世紀以前已有的軍事設施,組成一個升級了的防禦系統。

1931年,澳葡軍方在東望洋山及西望洋山開始建造以軍事隧道及碉堡(Pill-box)組成的、類似馬奇諾防線的防禦工事,1949至1955年間,不但完善前述兩山的防線,且在望廈山、青洲山、氹仔及路環的山嶺建造一系列碉堡,然而,由於各種原因影響,氹仔及路環的防禦系統只建成了一部份便停工,今天仍可以在大潭山、九澳山、炮台山、疊石塘見到這時期建成的碉堡(機槍堡)。

以下是筆者及軍事專家鄭國興,自2017至2021年調查記錄的20世紀軍事防禦工事。

東望洋山

東望洋山的防禦工事主要由碉堡、炮堡及軍事隧道組成,1931年開始建造,部份設施在1950年代增建。碉堡有多種造型,鋼筋混凝土建造,半藏於地下;炮堡造型獨特,半藏於地,頂部種有植物遮掩,昔日設有現代岸防炮;碉堡與炮堡以地下軍事隧道連接。軍事隧道主要由4組構成,內部設有彈藥庫、指揮室、士兵休息室、機械室等空間。其中一段隧道自2001年開放予公眾參觀。

松山軍用隧道(A組)現已對外開放,是熱門的旅遊設施。
松山軍用隧道(A組)現已對外開放,是熱門的旅遊設施。

西望洋山/媽閣山

西望洋山的軍事設施於1931年開始建造,儘管葡萄牙學者Jorge Graça認為該些設施已於1964年拆毀,然而現時仍在叢林間遺存着兩處碉堡,而且媽閣山的設施曾駐守防空隊並設有高射炮,可惜刻有防空部隊名字的儲水池於數個月前被拆毀。

西望洋山內的碉堡(呂澤強攝)
西望洋山內的碉堡(呂澤強攝)

青洲山

青洲山仍遺存碉堡8處及一些軍事設施(包括戰壕和軍事建築),從留有的年份碑刻可知建於1950年代,碉堡以方盒形為主(一個為圓筒形),半藏於山體內,建有仿石掩護體,碉堡內曾架設機槍,仍存有槍械冷卻池及儲物架。

青洲山仍保留着多個軍事建築
青洲山仍保留着多個軍事建築

望廈山

望廈山仍遺存5處碉堡、兩處防空炮壘及一些軍事設施(戰壕和軍事建築),與青洲山的碉堡造型近似,同樣是建於1950年代。防空炮壘設在叢林與岩石之間,曾設有高射炮。

望廈山的碉堡以方盒形為主
望廈山的碉堡以方盒形為主

氹仔及路環

氹仔大潭山仍遺存着兩處碉堡,鋼筋混凝土建造,半藏於山體內,造型各異,一個類似青洲山的碉堡,而山上最高點的雕堡則設計獨特,完全不同於澳門半島的碉堡設計,埋藏在地下的部份是方形盒子,頂部露出八角形平面的瞭望窗及圓形平面的上蓋。路環疊石塘山坡的碉堡造形近似青洲山的方盒形碉堡,而九澳山及炮台山的碉堡設計則近似大潭山最高點的碉堡,碉堡入口處及附近建有戰壕。從造型可知,氹仔及路環的防禦工事是同時期設計及建造,但防線工程未完全建成已被擱置。

路環砲台山的碉堡(呂澤強攝)
路環砲台山的碉堡(呂澤強攝)

結語

20世紀澳門的軍事防禦工事,雖然氹仔及路環的部份未完全完成,但整體能反映20世紀歐洲防禦建築的發展。如果聯同17世紀及19世紀建造的炮台群,澳門的軍事建築便具體及完整地,見證了歐洲自文藝復興以來的防禦工事發展,這些軍事遺跡在中國境內獨一無二,亦從側面反映了澳門的歷史,具有豐富研究價值。

作者介紹

呂澤強

生於澳門,畢業於葡萄牙里斯本建築學院,其後於法國巴黎夏約高等設計研究中心進修,為首位取得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資格的華人建築師。澳門科技大學設計學博士(文化遺產保護專業)。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